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新药靶点研究同质化“内卷”,儿药会是下一个风口?
发布时间: 2021-11-18     来源: 药智网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这是首次对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进行全面汇总分析的一份报告。

这份带着“热气”的报告背后,一些问题也引发了业内的冷思考。

同质化“内卷”
资源浪费不容小觑


该《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共登记临床试验 2602 项,但登记临床的药物品种的前10位靶点为PD-1、CYP51A1、VEGFR、PD-L1 、DNA、EGFR、microrubule、HER2、GLP-1R、JAK1,总品种数量多达389项,占比超10%。

从临床试验数量看,上述TOP10靶点的临床数量也很集中,其中PD-1、VEGFR、PD-L1等靶点的品种开展的临床试验均超过60多项,PD-1靶点的临床试验的数量将近100项。

另外,从适应症看,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和抗感染等领域,生物药和化药临床试验适应症都以抗肿瘤为主,分别 42.1%和 47.3%。

不难看出,新药临床试验同质化“内卷”严重。国内临床资源在肿瘤、热门靶点上竞争激烈。

但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同质化”现象会对临床资源造成一些浪费。就拿PD-1来说,目前全国已上市6款产品,并且在适应症探索、商业化策略上打的火热。在最新一轮的医保谈判中,网传版的PD-1的价格俨然已控制在3~4万元一年。但目前仍有100余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这样“同质化”的研发也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疾病选择和靶点立项,就像是选择赛道。选对了疾病和靶点,研发做的快慢,可能只是价值的大小,如果选错了靶点,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东流。


图片来源:CDE 2020年中国新药临床试验报告

图片来源:CDE 2020年中国新药临床试验报告

同时,《报告》中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关于试验范围,仅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高达 91.6%。”也即是说,国际多中心试验仅占 8.1%(210项)。相比资本热上空喊“中美双报”、“全球临床”的企业数量相比,真正将自己的产品放在全球竞争的赛道上的临床数量略显捉襟见肘。

其次,临床推进的效率令人担忧。《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登记的创新药临床试验 1473 项,IND获批后一年内启动受试者招募的比例不足一半(45.4%)。2020年完成的临床试验中仍以I期临床试验为主,平均完成时间为95.7天;完成的III期临床试验仅为5项,平均完成时间为176.6天。 不难看出,目前国内超一半的新药在获得IND 批件后超过1年才启动新药临床试验,但也几乎会在 3 年内都会进入到I期临床的阶段。

第三,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占比较低。在1473项临床试验中,含儿童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为 129 项,占比为 8.8%。仅在儿童人群中开展的新药临床试验共登记 33 项,仅占新药临床试验总体的 2.2%,而适应症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和疫苗。研发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则在于,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存在周期长、受试者招募困难、安全性风险高等因素有关。

第四,临床试验地域分布不均匀。我国临床试验机构资质从认证制改为备案制后,虽然鼓励更多医疗机构参与临床试验,但临床试验地域分布仍然不够均衡。国内新药临床试验中仍然是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机构参加临床试验次数较多。

差异化竞争或成破局关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数据的背后,我们已然看到,国内新药研发与国外的临床实践差距正在进一步地缩小,但是靶点扎堆、适应症集中,“过剩”和“紧缺”等问题仍存在。从临床研发和评价的角度来讲,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和研发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有需要才有必要”,这是值得全行业关注的价值核心,也是现下企业差异化竞争破局的关键。

其实“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早已在政策法规上成为普遍共识。此前,国发【2015】44号文《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中指出,“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ICH在2020年11月通过了以患者为核心的药物研发(PFDD)议题文件。今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意见稿的出台也意味着从抗肿瘤药研发开始,历年国家监管推行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品研发,将影响到全行业全疾病领域,这个意义将是深远的。

就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CBIIC)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也表示:“无论是审评审批,还是药物研发,都应把目光由药转向人。PD-1已经临床批准了100多家,并没说未来就不再批准PD-1新药了。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放在药品上,肯定是在比有多少款药品已经上市。我们比人,也就是关注治疗适应证。如果此适应证无药可治,没有人做,这时申报了一款新的PD-1能够治疗它,为什么不批呢?”

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头部创新药企开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布局研发管线,例如康宁杰瑞即将上市的全球首款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KN035(恩沃利单抗),已在剂型上优化给药方式,帮助病患减轻治疗痛苦。

抢占临床研发领跑地位


针对临床效率不高的问题,其实一直是医药行业的“心病”。10年时间,10亿元投入,10%成功率常常被用来形容一款新药上市的困难度。对此,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叶小平博士表示,作为新药研发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试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在我国创新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要保证试验质量,同时提升效率,数字化是其中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另外,浙商医药研报表示,在临床效率不高的现状下,持续看好临床CRO市场成长性。伴随着临床试验机构资质从认证制变成备案制之后,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机构参与到临床试验中,临床CRO市场也有望呈现更为多元化发展。

儿童用药或成新风口

刚刚结束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约2.53亿人,占总人口17.95%,与之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随着“二胎”“三孩”等生育政策的放开,儿童人口比重回升,儿童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儿童用药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持续增长的市场规模加上接连不断的政策利好,儿童药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风口仿佛近在眼前。但现实是,截止2019年9月,在我国6000多家药厂中,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约30家,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企业更是仅有10余家,而截止目前已不足10家。另据统计,我国儿童药品种占药物总量的比例不足10%,而且其中90%以上并非儿童专用药。临床缺少儿童专用药的情况下,儿童常常被当作成人的缩小版把成人药减量使用,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对企业来说,现实的落差里未被满足的需求正是机遇。2021年,儿童药审评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已有14个儿童用药获批上市。其中,百济神州引进的新药达妥昔单抗β(Dinutuximab beta,迪妥昔单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可以为更多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结语

危机即转机,挑战即机遇。此次公布的2020年新药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始从热潮走向冷静,从资本追逐走向以人为本。或许在这一数据事实之下,会带给从业者新的思考与考量,让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往更健康的发展生态模式走去……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