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药品集中采购趋势下,走好患者用药“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 2021-08-17     来源: 中国医药报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减轻患者负担、提高用药水平、优化医保基金使用、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助力我国医疗机构持续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能力,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用药管理模式,推进合理用药探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政策解读及经验分享研讨会”陆续在陕西、广西、新疆、海南、青海、贵州六省(区)举行。会议由《中国医药报》社主办、晖致医药有限公司提供支持。与会嘉宾就药品集采执行和使用经验进行分享,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服务水平,推动合理用药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降低用药成本 助力医药产业发展

药品价格问题是我国医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在传统的药品招采过程中,药品的中选、入院、使用、回款等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堵点。”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医药价格和招采研究室主任蒋昌松表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打通了传统招采过程中的一些堵点,降低交易成本、挤压药品流通过程中的灰色空间,对真正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前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选产品的平均降价达到54%。截至2020年,中选产品实际采购量已经超过协议采购量的2倍,节约费用总体超过600亿元。今年6月28日,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正式公布,61种药品采购成功,148家企业的251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中选药品涉及抗感染、消化道、抗肿瘤等多种治疗领域,平均降价56%,最高降价98.3%。药品带量采购有效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提高了患者用药可及性。

此外,蒋昌松还指出,由于医保基金对药品、医疗器械、临床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同样具有支撑作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助力。

合理使用中选药品 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逐渐从“试点”步入常态化、制度化稳步推进的过程。药品集采的措施能否落到实处,让患者真正从中受益,中选药品的使用是关键。

药品入院后,如何让医生主动选用集采中选药品,如何让患者消除顾虑,放心使用集采中选药品?北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张敬一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政策宣传和门诊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引导。“我们让门诊药师和医生‘结对子’、建立门诊处方沟通群,加强院内培训,让医生了解有一致性评价作为集采药品的质量保障,增强对集采中选药品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自主研发了集采监管软件,通过软件提示医生优先选择中选药品,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醒、告知医生合理完成中选药品任务量。”但对于急危重症患者以及老人、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张敬一指出,临床医生在优先选用中选药品的同时,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谨慎选择替换药物。

在集采药品的临床使用方面,青海省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副处长张勇指出,部分医疗机构在管理上存在“一刀切”的误区,只选用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张勇表示,医疗机构在“保质保量”选用集采中选药品的基础上,也应综合考量,在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的前提下,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满足患者多种用药需求。

提高管理水平 重视临床使用监测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照指出,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医疗机构也应逐渐完善用药规范。在根据临床实际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的同时,也应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建立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

对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过程中的监测,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沈静分享了经验。“慢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对于在集采药品入院后,涉及处方替换的患者,医生在进行复诊时可以通过患者血压、血脂等疾病相关指标,以及询问患者的用药感受对集采中选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地方医保部门可以针对中选品种的质量评价设立一些课题,然后请地方医院来做相应的研究,这会是非常有价值的选题。”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江滨建议,临床医生和药师可以基于临床数据,对集采中选药品的疗效、不良反应、与质量相关的投诉等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以扎实的数据为支撑,让临床医生对于中选药品质量做到心中有数。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