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黄心宇:医保如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9-05     来源: 深蓝观

7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

其中,创新药的“价格管理、医保支付”,是创新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医保部门从去年开始,即出台了支持创新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6月28日-6月29日,由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China)主办,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招商中心、BioBAY共同协办的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China)中国年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出席28日的主会场论坛,进行了 “医保如何支持创新药发展”的主题演讲。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 黄心宇
自从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灵魂砍价”一度成为医保谈判的代名词,创新药进入医保后平均降价幅度超过60%。对老百姓来说是利好。而对创新药企来说,药品进入医保目录降价后能否“以价换量”?如何调整自身的市场和研发策略成为挑战。 

医保和创新药的关系要如何理解,前者对后者来说到底是“放量”的管道,还是支付市场天花板的重压?黄心宇从事实、常识出发,论述了这些年来医保系统对于创新药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并抛出了问题和期待。他希望借由这次在新药人汇聚的论坛上公开发声,加强医保系统和业界的沟通,共同助力创新药的发展。

28日下午,黄心宇还出席了由深蓝观主持的圆桌讨论,与中国保险协会核心专家邵晓军、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主任王海银、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信达生物战略规划及业务拓展副总裁邓梦卿进一步探讨支付端各环节如何支持创新药。 

-01-

6年新增744个“医保药”,加快创新药进入临床速度

又到6月底。

每一年,这是有新药获批的企业最为紧张的节点之一,因为7月1日是新药开始申报进医保的日子。在完成从研发到获批的关键一跃后,新药能否通过医保渠道占据市场先机,顺利完成商业化使命,在12月正式的医保目录出台前,申报是基础。

如今,医保目录每年一调整是常态,有“老药”调出,也有更好的新药调入。有了医保基金报销,老百姓对于新药的支付能力大大提高,新药也能得到一个重要的买单方,并且有了市场推广的重要渠道。 

但每年进行目录调整,此前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在审评端和支付端尚未进行改革的过去,药品上市申请审批积压,进入医保的渠道也并不通畅,医保目录曾经17年里只进行了4次调整,最长的间隔达到8年。这导致最新审批的新药短期内无法得到医保基金的支持,以较为实惠、平价的面貌来进入患者手中,新药的推广放量少了一个快速的通道。

而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医保目录开始每年一调整,改变了上述状况。新药进医保流程逐渐常态化:每年7月申报、8月审查、9月专家评审、10月企业提交谈判竞价资料、11月价格测算和谈判,次年1月新目录执行。

从成效上来看,如今80%的新药在药监局审批上市两年之内能进入到医保,6年来医保目录已经累计调入了744个药品,其中谈判新增有446种。而在446个谈判新增医保药里,肿瘤和慢性病药加起来超过了40%。

由此,我国临床用药水平逐步与国际主流用药同步,“患者能够更快地去获得这些创新药,创新药进入到临床的速度、能够获得医保报销的速度应该是明显加快了。”黄心宇提到,随着目录调整,中国的医保用药保障范围“在相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中处于较高水平”。

此外,医保目录申报条件向新药倾斜,新药必须根据专家的评审和测算,才能决定能否进入医保、医保价多少,拥有临床优势的新药能得到比较好的经济回报。市场中医保的专业力量被强调,这倒逼了医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创新意识提升。

以近十年最重磅的“肿瘤基药”PD-1为例,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在2020年进入医保目录,是第一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2020年当年以价放量效应明显,医院端的销量从原来的3亿元迅速提升到20亿元。

邓梦卿在深蓝观主持的圆桌论坛上表示,从商业化的角度,信迪利单抗进入医保目录后出现三个比较显著的变化:

第一个,市场迅速下沉,原来业务聚集在一二线城市,但当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三线及以下城市迅速打开了用药需求,支付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第二个,患者用药周期的提升。由于肿瘤治疗费用高,很多患者在用药1-2个疗程以后就脱落,无法体现出创新药真正的疗效。进入医保以后,由于负担能力提升,治疗周期延长,更真实地反映了创新药的临床价值。

 

加速医院准入的最后一公里,信达当年作为唯一一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 PD-1抑制剂研发公司,赢得了比同类品牌早一年的时间窗口。这一年内,信达进入了大量二三级以上的医院。

“进入医保目录这三年的变化其实最终都反映在药品销量的提升和公司整个营业收入的提升上。”杨大俊则感慨,医保作为国内医药的主要支付方,对于创新药进入市场、让患者获益非常重要。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第一代BCR/ABL抑制剂格列卫的故事,至今仍扣人心弦,该药在2017年进入医保目录。但另一方面,BCR/ABL抑制剂的出色疗效,也使白血病成为可以让患者长期带病生存的慢性病,因此患者对于药品能否得到医保报销非常敏感。 

而去年1月,国产创新药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耐立克谈判成功进入2023年医保目录,某种程度上也是“药神”故事的延续:医保对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对于患者和药品创新的重视,不会结束。

数据显示,2022年,医保对新药的支出从2019年的59.49亿元增长到481.89亿元,增长了7.1倍。 

-02-

医保价格是怎么来的?如何科学评价?

黄心宇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这些年,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对科学、公正、客观的药物评价方式且不断完善。医保部门正在成为国内卫生技术评估、药物经济学等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