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新药出海如何做到价值最大化?精鼎医药前FDA、EMA审评专家“剧透”最佳方案
发布时间: 2024-07-11     来源: 药时代


“出海”——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必选项

企业“走出去”是一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布局的必然趋势。对于全力向创新药转型的中国药企而言,海外广阔的市场是一片蔚蓝的大海,充满了价值和吸引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共进行63笔License-out交易,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80%。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License-out数量首次超过License-in的一年。显然,对于如今的中国新药产业而言,“走出去”已成主流选择。

事实上,“走出去”也是国家政策一直倡导的大事。但区别于其他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实现出海的行业,就医药产业而言,没有产品,是没有资格谈“走出去”的。创新能力提升是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内部推动因素。

2024年5月17日,2024药物信息大会暨展览会在苏州盛大举办,来自全球的医药健康领域的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医药行业的未来趋势、创新科技的应用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期间,精鼎医药主办的活动荟聚13位专家,全方位探讨了如何助力创新药企“扬帆出海,实现创新药价值最大化”。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唐玉医生坦言:“我们很激动看到近些年来,国内的新药已经开始向国际公认的一二线标准治疗展开挑战,开展头对头随机对照试验,力图获得最扎实的证据,改写国际治疗指南。”

要指出的另一点是,现在的出海浪潮更多是市场行为,是企业基于经营情况做出的战略决策。就当下国内医药环境来看,企业一方面面临医保控费政策下的利润紧缩,另一方面创新靶点/技术扎堆,竞争难度升级,一款上市产品背后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

对于急于寻求新增长点的药企而言还有哪些值得一试的机会?

资本流向往往能反映出市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预期。从2024年上半年医药领域大型投融资及收并购活动来看,自身免疫性疾病、ADC、核药以及CNS领域正在受到关注。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例,在2024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就有包括Mirador Therapeutics、Capstan Therapeutics和Lycia Therapeutics等在内的自免新秀分别筹集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另外,2023 年的大额收购交易中,也有不少与自免领域相关。比如,2023年4月默沙东曾以108 亿美元收购自免公司Prometheus Bioscience。

另外,放眼至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些合作项目,机会的天平显然更偏向一些已经进入偏后期阶段的项目。活动中,Health Advances 副总裁郑子川先生曾透露:“相比于仅处于preclinical 阶段的项目,一些有实力的买家也会更青睐已经POC验证的,或者至少有一些初步临床数据的项目。另外,就亚太地区而言,MASH(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领域是一个正在高速增长的区域。”

“出海”前的3个必答题

Q1:企业应该选择哪种形式“出海”?

基于过去二十几年的情况,中国药企出海的具体形式大致可以分成自主出海、借船出海和联手出海三类。其中,借船出海是较为主流的出海方式。与自主出海不同,借船出海对企业本身在海外的临床研发专业度、商业布局能力要求较低,公司可以利用海外合作方资源渠道,让产品更快从临床走到上市。 

具体选择哪种形式的出海路径,还需企业从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出海产品本身进行多方面考量。

Q2: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出手全球权益呢,还是海外权益?

基于2023年出海数据来看,全球权益的授权还是最普遍的一种授权方式,占比超过1/3,海外权益(大中华区之外)占1/5。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海外权益的转让或授权更适合那些希望保持核心市场控制权、逐步探索海外市场或有明确地域战略目标的企业。

Q3:项目应该什么时候“出海”?

对此,拥有丰富一手经验的金赛药业首席研发策略及项目管理官李娅杰女士结合个人经手的项目,就一个项目针对全球开发提出了三个主流方案。

1)从I期就开始:早期阶段就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试验的优点是可确保临床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跨国监管机构的审批,加快全球上市进程。但对企业而言要面临的难题则是较高的初期投入成本。

2)做到关键性研究的时候,再考虑全球开发:前期仅在国内/少数地区开展试验,到关键阶段时,再集中资源向全球扩展。优点是的确可以规避一些初期投资风险,但相比于之下,上市进度会延迟,同时可能还要面临不同国家监管机构的审批差异。

3)各个国家分别开发:根据各国要求和市场条件分别定制开发计划,的确能更好地应对各国不同的监管要求和市场准入门槛,但也大概率将导致产品在各国获批时间差异难以统一,不利于构建产品全球品牌形象。同时,各国独立的数据可能影响产品的认可度。

如何顺利“出海”

当一个项目摆在眼前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规划其全球化或“出海”策略?

首要任务是要搞清楚最终落地产品的竞争格局和市场定位分析。演讲中,精鼎医药早期临床药理学总监张磊先生的演示材料也将这一点放在了最前面。其他的,比如相关的疾病流行病学与医疗实践调研也很重要。

另外,在项目初期阶段,张磊先生更分享了多个国家的临床试验经验,包括美国FDA和欧洲监管机构的要求。他提到,尽管存在一些通用的医学标准,但各国对于早期临床试验的具体要求仍有差异,这要求企业在规划阶段就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监管方沟通。

当然,最好的方案就是能协调中国与海外的临床研究,设计一个国内外研究同步与高效临床开发计划。

但是在考虑这些问题时,最基础的要求是要先确定好具体的目标准入国家。

“在协助客户进行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并不是想找出那个最棒的国家,而是要找最适合当前项目的那些国家。”精鼎医药可行性分析及策略发展部亚太区资深总监谢婉云女士提到,“而所谓适合,其实是要看客户本身对这个项目的最终期待,比如一定要拿下哪些目标,哪些目标是最优先级别的。”

精鼎医药生物技术运营项目管理行政总监胡佩彬女士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中国经过验证的流程未必可以适用到全球,因为每个国家,每个监管机构的要求都不同。”

以目前中国企业的主流“出海地”美国及欧盟为例,两者的审批流程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有一部分公司在试验设计上与FDA达成了一致,他们默认EMA也会作出一样的选择,于是并未向EMA进行咨询。当研究完成进行审批时,FDA顺利通过了,但EMA却给出拒绝的通知。

“与FDA不同,欧盟的药品审批程序涉及EMA 及其CHMP,这是一个由来自欧盟 27 个成员国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组成的科学委员会。CHMP就像一个小型的议会,通过投票作出最终决策。这意味着欧盟的最终审批意见汇集了 27种声音,使整个过程较为复杂。相比之下,美国药品审批流程的确一致性更高。”现任精鼎医药技术及研发战略咨询副总裁的Sinan Sarac博士在演讲中谈到。Sarac博士曾在欧洲药品管理局工作多年,也是前CHMP成员。获得监管机构的科学建议非常重要,在演讲和圆桌讨论环节,Sarac博士一再强调这一点。

当从FDA视角进行分享时,曾在FDA工作了13年的精鼎医药技术及研发战略咨询副总裁宋鹏飞博士向听众强调FDA在药物批准过程中,即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中最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1)靶点验证(target validation):药物作用机制有没有得到充分验证?

2)疾病选择(disease selection):适应症合不合适?

3)剂量优化(dose optimization):药物作用效果有没有最大发挥出来?

欲速则不达,把每一步都考虑全面,“出海”之路才会一路畅行,这是每一位专家在分享时传递出的核心观点和建议。

其实,无论是要“出海”去往何处,临床价值始终是研发的终极目标。临床价值的探索过程本质上也是对新药特性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此在研发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反复朝着临床获益的方向提出质疑,进行思考。

“出海”是途径,创新是根本

在活动的最后,精鼎医药副总裁、真实世界证据亚太地区负责人冯胜博士和精鼎医药高级总监、亚太区真实世界数据策略负责人张麟博士则就“人工智能和NLP技术用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RWD)采集创新”为主题,分享了数智化时代医药领域正在发生的另一种创新。

冯胜博士(精鼎医药公司副总裁,真实世界证据亚太地区负责人)

举个例子,比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目前已经在利用AI进行三维重建和影像处理,提高肺癌手术效率。虽非直接临床试验,但提升了整体医疗水平,间接有利于临床研究。此外,NLP和大语言模型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潜力是大家都关注的,尽管这些技术令人兴奋,但要实现A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包括准确性、成本效益和监管认可在内的多个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迈进。



张麟博士(精鼎医药高级总监,亚太区真实世界数据策略负责人)

 

我们团队联合了10家包括广东中山三院在内的医院,针对乙肝领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的真实世界研究。项目中我们应用了一套系统,结合NLP、OCR及RedCap(EDC系统),对患者病历文档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全程脱敏,不涉及患者隐私)。结果显示,使用这套系统后,我们成功将单个病例的数据采集时间从150分钟降低至25分钟,同时保持了与人工采集和审核相近的高准确率(97%)






上一篇:专访第一三共中国医学总部总经理東山浩博士.. 下一篇:医药经济专家谈 | 田磊:拓展医疗决策视野..

滚动新闻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