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第九批国采展望|集采会否转向?
发布时间: 2023-05-19     来源: 赛柏蓝

当下,后疫情时代有望很快结束,预计疫情之后,政策趋紧、监管趋严、落地趋实、执行趋明的发展态势将更加明显。

这其中,近年来最大的医药行业政策——集采的发展动向备受关注。

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缓慢复苏期,威力巨大的集采政策会转向吗?是延续之前继续踩油门强力推进,还是开始打方向盘转向?

个人认为,集采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医药行业政策,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高层肯定,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是“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生动践行案例,势必将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长期坚持完善和发展。

集采重塑了医药生态链,给部分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好;集采未来将成为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最主要方式;降价将成为集采的核心关键词和主旋律;最近两年,以现场报价为主要方式的非常态化集采可能进入尾声,以即时线上集采为标识的常态化集采或会到来;药企要积极拥抱集采,做好第九、十、十一批国采的准备工作。

01
第九批国采展望

第九批国采比很多医药人想象的要来得快,最快7月份就会发布规则。一方面满足条件的产品越来越多,时间不等人;另一方面国采日趋成熟,周期缩短是必然趋势。

对医保局而言,仿制药的国采基本程序化,组织工作的压力相对小,而医疗器械、中成药、生物药领域的集采可能才是重点工作。因此化药国采加速就不难理解。

与此同时,国采保供将越来越重要——部分中标厂家甚至没有生产过产品,保供压力不小。

另外,如何促进参与药企进一步合规报价,也可能是规则持续优化的重点。实际上,线上开展集采的基本技术条件早已成熟。相关方面最大的担心在于药企能否合规报价,这或许也是线上集采迟迟没有消息的重要原因。

业内有声音指出,第九批集采入围标准可能提高到“5+1”,不过笔者认为不大可能。反倒是,在满足了“4+1”的产品里,可能会有较多的产品因为保供原因缺席第九批集采。这个数据在第八批大概是十几家,第九批也差不多。

至于未来的常态化集采,由于产品触发集采条件,即可能自动集采,因此,目前的“4+1”未来可能会下调。

笔者推测,第九批集采的规模相较于第八批可能更大。一方面疫情已基本结束;另一方面积压的产品较多——要想尽快完成临床500个产品的国采,预计接下来的几批产品数量都不会少。

02
集采给医药生态链
带来六大促进、利好

集采政策至少给医药生态链的相关环节带来了六大促进、好处。

第一,促进了批文交易。在第86届青岛药交会上,最火爆的就是包括MAH在内的批文转让。

批文转让火爆的直接原因固然是MAH制度的实施,但深层次的逻辑也离不开集采政策带来的药企研发、生产、销售思路的转变。

第二,对部分药企而言,提供了快速市场准入的机会。集采之前,参与省地市的招标是药品进入公立医院市场的主要准入方式。2015年之后,各省地市招标频率非常的少,有的省几年不招标。部分新产品上市后就一直在等招标,甚至无法进入医院市场。而集采给了药企的产品快速市场准入的机会。

第三,促进了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集采之后,工艺核查政策趋紧,一致性评价作为仿制药集采政策实施的重要一环,改善和提升了药企的生产工艺水平。而质量监管的常态化,也大幅提高了国内仿制药的质量。集采之前,即便是经济实力一般的患者,也希望使用外企的产品。现如今,消费者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好感已经逐渐增加。

第四,给光脚企业提供了快速上量的机会。由于集采带量,部分光脚企业快速抢占存量市场的机遇。过去一个新产品上市,根据市场部设计的新品上市方案,一般都是前两年亏损,第三年盈亏平衡,且销量往往无法快速上涨,但是集采政策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看到,自集采以来,很多光脚企业的产品一夜逆袭,短期内成长为过亿的大产品。

第五,很大程度上整治了医药商业腐败或无效推广行为。无论是入院环节、还是处方环节的不合规行为,集采之后都大幅改善。至于推广环节,过去疫情前满天飞的无效产品推介会也大幅减少——道理很简单,集采降价后,没有费用了。

最后,集采给了商业公司医院开户的好机会。药品取消加成后,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对药品在医院的销售持“消极”态度。表现在日常工作上,就是开始减少商业公司的开户。如今,一般的医院均在避免新增商业公司,或至少是在新开户的同时减少一个户头。但是集采产品不一样,因为政策要求医院必须配备使用,因此医院给这类产品开户就相对容易——这是每逢国采,商业“四大巨头”争抢国采产品商业配送的最主要原因。

03
集采将成医药产品
最主要市场准入方式

在2018年之前,药品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主要方式是招投标。

2018年开始的集采颠覆了这种传统方式。时至今日,传统招标已经很少,但凡市场准入,基本都会被贴上集采的标签。

因此,集采将成为未来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最主要方式。

集采的核心功能是(降价),同时辅助化药的一致性评价政策,提质增效,腾笼换鸟,控费降本,整治不合规行为,推进医药供给侧改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国采大年。笔者预计8月份或开展第九批国采报价,2024年春节前完成第十批国采报价。至2024年7月份第十一批国采结束之后,针对临床常见的500个产品的国采结束。

之后,集采政策,特别是集采续标政策基本成型和完善,以现场报价为标识的非常态化国采结束。集采将转入线上常态化开展,可能类似于传统的线上招标模式。

04
药企要调整心态,
积极拥抱集采

药企对集采的态度,从最初的抗拒、观望,到如今的积极参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心理建设过程。笔者认为,这种心态的转变,还是和行业政策趋紧、监管趋严、落地趋实、执行趋明的发展态势有关。

当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都在提高,医药行业也不例外。

过去粗放式的发展、粗暴式的管理、蜻蜓点水式的政策执行很显然行不通了。

未来,药企要把集采理解成市场准入的最主要方式。药企其实并不怕集采,怕的是集采降价,这一点在外企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药企可能需要这样的心理建设,那就是:目前看到的集采价格下跌,其实是仿制药价格的理性回归。国外的仿制药,即便是医药市场化前的国内仿制药的价格本来就不高,甚至和目前的某些集采产品中标价相当。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目前的集采,依然不乏药企的产品中标价理想。2018年国采之后,享受到国采中标红利而快速成长起来的药企也有。因此,药企必须调整心态,积极拥抱国采。

集采未来将无死角的全覆盖到各类医药产品。

遥想2019年,很多人还认为中成药不可能集采,幻想着销售中成药以规避国采,目前看来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未来,笔者预测,药械产品、原料药,甚至“毒麻精放”在内的医药产品都可能会参与集采。只不过从推进进度来看,占用医保资金较大、价格相对偏高、临床使用量大、产品集群效应明显、患者反映问题较多的产品品类优先开展。

因此,集采将成为医药产品的重要市场准入手段。

随着国采监管趋严,报量不准确、执行不严格、中标产品使用量不足、非中选高价产品依然违规使用等行为,正在成为相关部门近期监管的重点。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