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叮当健康上市首日波澜不惊!O2O头部玩家要啃的硬骨头在哪?
发布时间: 2022-09-15     来源: 医药经济报

继2021年6月冲刺港交所失败之后,“叮当快药”上市主体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叮当健康”)二次递表终于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今日,叮当健康正式挂牌港交所,公开发售价定为每股12港元,市值约161亿港元。开盘涨近3%,此后一路下挫,截至收盘报价12港元/股,不涨不跌。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以来,叮当健康累计获得7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33亿元,投资方包括TPG、软银中国、泰康人寿、海尔医疗等机构。然而,根据招股书,在过去的四年中,叮当健康已经累计亏损近30亿元;随着网络售药新政落地,想要继续把握线上线下药品新零售的机会,大举“烧钱”之后,上市融资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新冠疫情爆发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已经让O2O这一商业模式成功得到市场验证。无论是京东、阿里、平安,还是美团,乃至益丰、老百姓、大参林等传统上市连锁,O2O业务以及“私域”会员管理等模式,都在持续改变线上线下零售市场的竞争局面。

如今,叮当快药已经成为医药O2O垂直领域中的头部玩家,面对美团、饿了么、京东健康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抢滩,利润空间持续下行,单店坪效考验和经营成本上升,叮当健康上市后能否顶住压力扭转颓势?

近4年亏损约30亿
叮当健康市占率仅1%

2014年5月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虽然是征求意见稿,但是已经让线上药品销售看到了市场发展的希望与前景。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在经济领域最为活力充沛的一年,也是国内O2O经济迅速走红的一年,餐饮外卖、社区电商、汽车服务等O2O业务的飞速发展。彼时,医药健康品类作为C端用户集中的需求板块,云集了药给力、药快好、快方送药等一大批医药O2O企业布局。

仁和集团创始人及实控人杨文龙看到了线下药品与线上消费者连接的大趋势,和两个儿子杨益斌及杨潇于2014年9月率先成立了基于O2O的药物上门配送平台叮当快药,主打基于O2O的药物配送服务。

虽然仁和药业并没有直接持有叮当健康的股权,但这家老牌药企对于叮当健康来说意义重大,从招股书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到,仁和药业是叮当健康2018-2021年的五大供应商之一。曾经,业内甚至将叮当快药、以岭健康城等线上模式,视为上游品牌工业跨界延伸和探索医药电商的典型案例。

最开始,叮当快药的商业模式与细分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并无本质区别,依靠合作的30万家药店,承诺“28分钟送药上门”,让坐在家中的线上消费者能高效地购买到线下药品。

然而,最初由于实体终端销售与线上医药销售在产品品类、品牌选择、毛利空间、供应链、销售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叠加药品网售政策走向尚不明朗,让“网订店送”“网订店取”成为符合监管要求的贯穿线上线下药品市场需求的重要解决路径,促使叮当快药不得不选择自建线下药房、药品配送系统和物流团队,核心目标:把O2O配送的业务体量做上去。

那么,如今叮当健康的O2O业务体量如何?根据招股书内容,数据显示,按2021年收入计,叮当健康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0%,排名前两位的服务提供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市场份额分别为10.0%及6.5%。

然而,业务体量并不意味着盈利,叮当快药让消费者买药更方便快捷,却一直叫好不叫座,亏损连年加深。招股书显示,仅2018-2021年,叮当健康净亏损分别为1.03亿元、2.74亿元、9.19亿元、15.99亿元,4年间净亏损合计近30亿元。而且,这种亏损情况到2022年还没有改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营收9.87亿元,亏损4.04亿元。

与此同时,叮当健康的毛利率表现也在走下坡路,从2018年的41.1%滑落至2021年的31.6%。

从收入占比来看,近年来叮当健康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95%以上),而在这项最主要的业务中,按照销售渠道划分为线上直营、业务分销与线下零售三个方面,其中,线上直营是叮当健康最主要的销售渠道(约75%),包括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

像外卖一样快速送药到家的服务是叮当快药吸引消费者的王牌业务。2018-2019年,来自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基本持平,不过,自2020年起,天平逐渐向第三方平台倾斜,2020-2022Q1,来自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3.5%、69.5%与72.6%,自营线上业务体量所占比例逐年下滑。

从数据不难看出,叮当健康的收入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叮当快药除了自身App可以下单,也入驻了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当消费者有外卖购药的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平时常用的综合性平台。

对此,叮当健康很清楚,但也无可奈何。对于第三方平台业务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风险,在招股书上也有详细的记录:

“我们依赖在第三方平台进行的销售,而我们对该等平台的控制权有限。”

“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我们将能够维持与该等第三方在线平台的关系……”

“倘任何该等第三方在线平台全面终止与我们的业务关系或未能及时进行交易或结算,我们可能无法从其他平台获得新业务以弥补所失去的销售需求或业务损失。”

“倘我们与该等第三方在线平台的关系恶化,或倘用户对该等第三方在线平台的服务质量或整体声誉的观感转差,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我们透过该等第三方在线平台进行的销售将不会因此而减少。”

除了流量入口和渠道受制于第三方平台以外,叮当健康入驻第三方平台还需缴纳一定的入驻费用,以2021年为例,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收入为17.95亿元,而缴纳的技术服务费(主要包括支付给第三方平台的佣金)接近1亿元。

巨头抢滩“新零售”
O2O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两票制、带量采购、医保改革等政策持续落地,药店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电子处方流转平台的设立、互联网在线诊疗及开方政策的逐步完善、执业药师配套等政策的不断细化,均从各维度支持处方外流的发展趋势。

自2019年修订实施的新《药品管理法》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销售药品以来,“处方药网售”政策逐步放开。

去年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

今年9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为药品网络销售监管制定了纲领性文件,监管态度趋向严格和规范化,同时遵循了经营监管“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对网售处方药分开展示、先方后药、确保处方真实性等规定更为严格具体。

近年来,叮当快药也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增加了处方药销售,不过,这部分在满足消费者购药需求、带来业务增量的同时,也承受着毛利下滑的风险。

2019年9月,叮当健康的海南互联网医院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在线诊疗业务完成布局,也让推进“医+检+药+险”的健康到家战略成为可能。

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受益于政策逐步明朗,叮当健康处方药收入增长迅速。2018-2020年,叮当健康处方药销售收入分别为5303万元、1.46亿元、3.78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9.4%、11.7%、17.1%;2021年,叮当健康处方药收入猛增至12.29亿元,占总收入比例提高至34.5%;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开始,叮当健康处方药收入已经超过了非处方药。

在各种产品中,健康产品的毛利率最高,超过40%;非处方药次之,平均30%以上;而处方药的毛利率最低,2021年只有17.5%。处方药销售占比提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毛利率。

受新冠疫情及网售处方药等政策的影响,线下无接触配送模式的渗透率大幅提升,医药O2O迎来加速发展期。众多传统连锁药房、单体药店也通过布局O2O业务拓展服务半径,互联网药品配送平台陆续启动投融资计划。

据米内网近日发布的《中国零售药店O2O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约有20万家药店加入O2O,占全国零售药店总数的1/3;预计到2030年零售药店O2O的规模占实体药店整体市场的份额将升至19.2%,市场规模将达1444亿元,如果线上医保全面开放,份额将升至32.1%。

过去的七年时间,叮当快药已经从最开始与线下药店合作的“轻资产”模式转变为“药厂直供、网订店送”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医药新零售模式,曾经的竞争者药给力、药快好、快方送药等,市场声音逐渐式微。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叮当健康可以高枕无忧,在医药分开、不限制处方外流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下,线上线下院外市场不断增长,已然成为医药界各方巨头的争霸之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放眼如今的医药O2O领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大巨头已经抢滩,尤其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大厂,尽管没有自建庞大的零售药店网络体系,但凭借本地生活的流量优势,从覆盖用户数量到配送时效范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叮当快药并没有绝对的胜算,互联网医药服务市场的“下半场”战争依然十分残酷。

与此同时,网络售药政策正式发布,监管力度也将得到强化,市场规范化要求更将逐步提升。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8月下旬开始在广西全区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药品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药品网络市场突出问题,规范竞争秩序,优化消费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促进药品网络市场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事实上,叮当快药也曾因为网络售药不规范行为而被媒体曝光。此前,媒体发布《“叮当快药”网购处方药存漏洞 审核流程形同虚设》指出,在购买处方类药物时,叮当快药App提供的购买流程没有任何关于药物的询问和审核,购买方式简单粗暴,直接付款下单,配送取药成功。虽中间有提示,若购买商品为处方药,请上传处方信息,但页面并没有提供上传的渠道。

从O2O的医药电商到慢病管理,涉足大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公司从来不缺梦想和故事。市场观点认为,强监管时代已经来临,更高的药品销售和处方验证要求,将对专业规范的零售药店龙头更为有利,医药院外市场虽大,互联网平台与药店持续角逐,成本和难度都居高不下,叮当健康上市后还有多少蛋糕可分?

编辑:陈泽生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