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高端论坛 | 1-5月医药利润增速深幅下滑!如何冲破慢周期,打好利润保卫战?
发布时间: 2022-07-12     来源: 医药经济报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2022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按照统计局口径,包括原料药、化药制剂、中成药、生物药品等八大子行业)已实现营业收入11476.6亿元,同比增长2.3%(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增速较1-4月回落1.8个百分点。尤其是1-5月利润同比下降20.6%,降幅较前四月扩大6.9个百分点,医药利润增速下行明显增压。

“稳利润、保增长”成为当下医药产业的集体共识。那么,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大背景下,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形势,医药企业如何打好利润保卫战?本报特邀行业专家、主流企业共谋突围之道。

林建宁 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
潘广成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
肖 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以芳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阮鸿献 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剪刀差”下觅拐点

医药经济报:从刚发布的统计数据看,当前医药经济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建宁:据统计局数据分析,今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出现增长乏力的态势。一季度,药品CPI和PPI两个指标在曲线图上呈现“剪刀差”。5月,PPI同比增长0.5%,中药CPI同比增长2.6%,西药CPI同比下降0.5%。在化学制药领域,CPI与PPI的“剪刀差”持续存在提示制药工业上游原材料上涨对中下游利润挤占作用仍然明显。

与去年底NMPA南方所预判一致,今年医药行业面临的三大压力依然存在:一是,终端价格持续下跌,医院诊疗总人次净增量减少,零售终端很多OTC产品零售额明显下降。叠加4、5月份新冠疫情反弹,医院、零售终端销售进一步下滑,两大终端增长失速;二是,创新药投资热度有所退潮,一些企业通过裁员增效保利润;三是,原材料涨价。俄乌冲突抬高大宗商品价格,原油等能源价格上涨,企业成本急剧上升。基于以上因素,接下来CPI-PPI的“剪刀差”会持续存在,使医药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

医药经济报:增速调整期,制药工业如何冲破困局拐点向上?

林建宁:去年以来,各大子行业利润增速分化明显,受防疫医械出口拉动,部分企业利润超常规增长。不过,今年随着国外疫情逐步退潮,防疫物资出口供应饱和,将会渐渐失去增长拉动力。随着防疫产品出口红利褪去,利润高增态势或难以保持。

在多轮集采下,药价大幅度下跌明显,放眼未来,第七轮全国集采已启动,药品市场从高速进入中速增长的换挡趋势愈加清晰,预计会延续一段利润增长减速徘徊的阶段。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落实到位,疫情平复后,医药供销秩序将回归常态。下半年,利润增速仍有望拐点向上。

值得注意的是,1-5月,医药工业平均利润率仍达到15.9%,2019年这个数字是13%,提示利润增速下行总体仍在可控范围,医药产业仍有稳步前行的韧劲与底气。

潘广成: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面临深刻变化,将进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国愈发重视医药工业的战略地位,人才、技术等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组,对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向更高价值链延伸带来了挑战。

总体来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主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加快解决行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仍需完善,行业增长急需培育壮大创新动能;二是,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集中度不高;三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增强,企业开发罕见病药、儿童药积极性低,小品种药仍存在供应风险;四是,仿制药、辅料、包材等领域质量控制水平仍需提高,原料药绿色生产和布局问题仍需解决;五是,出口结构升级慢,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优势不强。

创新硬核稳支点

医药经济报:值得注意的是,宏观上医药工业收入增长放缓,但结构上分化愈加明显。今年一季报,A股生物医药板块近四成企业净利润下滑,但也有部分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有些甚至超过1000%,未来制药业价值高地何在?


肖伟:以中药行业为例,当前,我国中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原因是,中成药工业起步较晚,且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量逐年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药新产品开发迟缓,产业延伸动力不足,进而造成中药领域的制造业规模占医药工业总规模的比重较低,增长趋缓。迄今为止,纯粹中医药营收超过千亿的企业尚无一家,而营收已超100亿的企业屈指可数,整个中成药行业龙头企业少。

尽管挑战不少,但可喜的是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国家鼓励政策不断优化,中药产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已基本形成从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到中医药服务业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模式也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目前中药工业产值开始不断回升。

我们认为,中成药可工程化生产、可群体化应用,是中医药学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互通的桥梁。目前中药创新爆发,2021年CDE受理创新中药54件(51个品种),同比增长134.78%;2021年审结创新中药55件(55个品种),同比增长52.78%;2021-2022年1月中药新药获批12个。从这个角度讲,中药产业经济的增长重在如何提升产品的科学内涵,而提升内涵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功效成分群的研究。眼下,中药产业发展趋缓与产品功效成分群不清密切相关。可见,这应是解析中药科学内涵和提升品质的核心,同时也是产业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当务之急。

吴以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2021年度复星医药实现业绩稳健增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2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9.49亿元,同比增长53.07%,业绩的增长有利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疫情防控需要,复星医药加快抗疫相关产品的科技创新,保障抗疫物资和战略产品供应。同时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和全球化能力建设,加速战略升级和内部整合,如年初将制药业务升级为创新药事业部、仿制药事业部、制造事业部和疫苗事业部,积极推进三大原料药基地建设,强化全球供应链能力,打通原料药及制剂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制剂出海建立成本端优势,保障利润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营收达到约136亿元,占比达到34.86%。

应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复星医药将继续坚持4IN(即创新、国际化、整合、智能化)战略,围绕未满足需求的治疗领域积极布局新技术和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和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对接全球优秀人才,推动更多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落地,同时基于现有的医疗资源优势及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医疗互联网转型。

阮鸿献: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变化、监管趋严,医药行业增速放缓、利润率下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零售行业,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零售时代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超前意识、机遇意识、紧迫意识,将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践行,直面挑战、抢抓机遇,研究、运用好新政策,合规、守法经营,看准方向、快马加鞭向前冲才有未来。

提质增效拓触点

医药经济报:在这场严峻的利润保卫战中,供应链该如何蓄力破局?

潘广成: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医药工业面临的主要任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康中国”全面推进,居民健康消费升级,要求医药工业加快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医药工业需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阮鸿献:当前,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药品零售行业的竞争趋势已由“销售导向”转为“顾客导向”,未来零售药店的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还将增加服务与体验、整合与协同的竞争。

因此,新时代零售行业的利润保卫战首先要顺应消费趋势的变化,衡量消费者对药品的需求,从而找准产品的定位,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其次是回归专业属性,强化品牌,提升专业力、服务力;再者就是为消费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心与心的链接,通过数字化、大数据构建稳定的关系,实现价值共生。

我认为,围绕“健康中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等产业趋势,零售端应扩大产业的高水平创新、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向数字化、品牌化、专业化等高质量方向升维发展。未来连锁化率提升的同时,行业还会呈现向头部集中的态势,企业需通过加快门店网络扩张及专业个性化的服务,推动医药健康企业自身和产业生态的全面高质量健康发展。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