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药企掀起了出海浪潮,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药企license out项目数量从往年的个位数增加到了42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8月底,今年“出海”项目数也已经达到了22个。
根据海外授权的药品数量,医趋势对自2020年来的创新药企达成license out交易的前5进行整理,关注了在 license out药品交易关键词,试图解锁创新药的出海密码。
药企License out交易数目TOP5
▲整理自美柏资本(2020.1.1-2021.8.30)
*复星医药(包含子公司复宏汉霖和复创医药)
按照海外授权的药品数目,对中国转让方进行排名(截至2021年8月30日),
国内药企海外授权的药品项目最多的是复星生物(包含子公司复宏汉霖)和百奥泰,各有4个产品授权给海外开发。
其次是信达生物、恒瑞药业和君实生物,各有3个产品出售海外权益。
1 复星医药——单抗、双抗、小分子抑制剂,多管线研发
复星医药多管线布局已久,产品管线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疾病等。此次海外授权产品分布管线可见一斑。
海外授权的的四款产品中的三款都是抗肿瘤药,其中是囊括了
双抗——HLX35是具有EGFR4/-1BB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虽然还是早期阶段,但已获得全球除大中华区授权500万美元的首付款;
单抗——HLX02是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2020年先后授权给 Mabxience和 Accord Healthcare。2021年上半年度,曲妥珠单抗境外收入为3770万元;HLX04是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增加了原研药尚未覆盖两项眼科适应症(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2020年,将全球许可授权亿胜。
小分子抑制剂——FCN-338,是目前复星license-out的重磅产品,2020年与礼来签订了BCL-2抑制剂FCN-338的全球除大中华区外的商业化合作协议。
8月23日,复星医药公布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营业收入169.52亿元,同比增长20.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44.77%。上半年研发投入为19.54亿元,同比增长15.69%。
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共240项,其中创新药72项。
2 百奥泰——生物类似药的胜利?
百奥泰研发的四款药物海外授权,范围涵盖了免疫、肿瘤、炎症,覆盖领域多样,但四款都是单抗生物类似药。
生物类似药可以理解为原研药的仿制药,但是抗体作为大分子药物更加复杂,“仿制难度也大”,百奥泰从生物类似物起家,试图实现从仿制到原创的突破。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自百奥泰公布财务数据以来,已经五个年度亏损。2020年1月获批上市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格乐立”,是百奥泰唯一的上市产品。
2021年百奥泰上半年营业收入约3.29亿元,同比增加573.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44亿元。
虽然创新药企亏损是常态,目前来看百奥泰营收增长不容小觑,但是仅凭生物类似药还能走多远还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 信达——除了单抗,还在酝酿双特异性抗体
信达制药的研发方向以抗肿瘤为主。研发管线涵盖单抗、双抗、小分子、融合蛋白、CAR-T等领域,其中血液/肿瘤类药物的多达27种,占总数的79.4%。除5款已上市产品外,14款处于临床一期或二期不同阶段。
近两年,信达生物有三款产品先后出海,除了单抗达攸同(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商业化权益在2020和2021年先后授权给Coherus(美国和加拿大)和Etana(印尼)和与礼来共同开发的PD-1信迪利单抗注射液。
信达生物在双抗研发上的布局引人瞩目。
2020年6月,信达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约20亿美元的合作。合作将聚焦于多个双特异性抗体(BsAb)和细胞治疗(CAR-T)产品的研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这些产品将直接用于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治疗。
信达生物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约11.75亿元,同比增加93.2%。研发投入约10.42亿元,同比增长29%,以进一步扩大现有产品系列的适应症及开发在研新品。
瑞银最新发布研究报告给予信达生物(01801)“买入”评级。
4 恒瑞——回到巅峰要多久
恒瑞和复星医药的产品管线高度相似,也经常会被放到一起比较。从此前的海外授权案例可以看出,恒瑞医药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双特异性抗体和抑制剂的自主研发,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
据悉,除了迫于集采压力出海的考量,国际化战略是恒瑞长期的重点战略规划之一,从早期的仿制药制剂出口、到2018 年以来的海外授权,恒瑞进一步加强打造自身的国际化竞争力。
长久以来,恒瑞的研发投入在一众国内企业中傲视群雄,仿制药起家后研发出创新药的策略也成了后来者的学习对象。
但恒瑞也面临着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阵痛。
恒瑞医药2021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132.98亿元,同比增长17.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26.68亿元,同比微增0.21%,创下了2003年以来近20年的最低纪录。
据悉,恒瑞医药近三年的半年度利润增速都呈下滑趋势。
*2019和2020年年中,恒瑞医药净利润增速分别达26.32%、10.34%。
半年报发布后,8月23日收盘,恒瑞医药报收47.18元/股,跌幅2.64%,对比年初,恒瑞医药股价已经下跌超过50%,市值蒸发3000亿元。
对此恒瑞医药方面表示,业绩不及预期主要是受仿制药集采、加大研发投入和股权激励等影响。
恒瑞医药对此的应对措施仍然是是加大创新药投入,以期创新药早日上市,形成正循环。
5 君实——新冠抗体中和抗体的胜利和PD-1的艰难
2021年2月,FDA批准君实的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和礼来一同作为“双抗体疗法”使用,治疗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获FDA紧急使用授权后,君实拿到了10万剂的订单,价值2.1亿美元。
此外,君实还与Coherus签署了独占许可,这给君实带来高达11.1亿美元的收入。
但同时,今年2月,君实授权阿斯利康销售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PD-1单抗),此举引发热议,有人猜想君实受到集采冲击。
*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是国内首个获批的PD-1单抗,也是首个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国内产品。
2021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单支价格降幅达到7成以上,这意味着公司只能以价补量。
2020年,君实生物的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销售额为10.03亿元。但2020年年报显示,君实生物在PD-1上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达到24.47亿元,占到整体研发三分之二的支出。
经过漫长研发的君实,可能面临收益不及预期,急需回血的尴尬窘境,不得不出售核心产品回血。
2021年8月30日,君实生物发布2021年半年报,营业收入21.14亿元,同比+267.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4.70万元。营收和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两款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PD-1抑制剂)、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的商业化发展和技术许可收入。
据悉,此前,2020年君实生物营业收入为15.95亿元,净利润亏损16.72亿元。
解锁药企License out案例关键词
2020年—2021年9月,授权海外品种中,从适应症来看,最多的为抗肿瘤药。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也成了海外授权重要品种之一。
1 治疗领域:药企出海,除了肿瘤药,还有新冠疫苗和药品:
2020年到2021年9月的海外授权案例不完全统计发现,
排在第一的主要出海品种是肿瘤药,占了总量的53%,约有38例;
第二是新冠病毒相关药品和疫苗,受近年来新冠疫情影响,海外授权案例激增,从无到有,占了总授权量的13%;
排在第三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CNS)和免疫系统用药,各占10%,前者和近些年来老龄化加深引起阿尔兹海默症增加有关。
2 解锁研发关键词:PD-1、ADC和双特异性抗体
PD-1不好做,但是不得不做
将“PD-1研发没出路”的文章太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公众号往期文章。
泡沫破裂远比想象来的要早!PD-1一地鸡毛如何收场?
PD-1单抗纳入医保后,价格直接打骨折,患者纷纷感叹便宜大碗,药企纷纷感叹称艰难,称销售收不回研发投入的成本。
但另一边,PD-1市场热度不减,不少药企持续哐哐砸钱,扎堆研发。
这和各大药企在PD-1单抗上的策略有关,PD1抗体是国内biotech越层成为biopharma的重要入场券。
PD-1抗体适应症广泛,且联合用药疗效显著有关,PD-1适应症的开发,可作为打开市场的第一步。而这也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药企冒着亏本的风险去研发PD-1,虽然PD-1可能值不回成本,但作为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用药,PD-1可以抛砖引玉。
双特异性抗体,会实现疗法迭代吗?
目前除了PD-1单抗,双特异抗体也成了让人瞩目的领域。
双抗被视为肿瘤治疗的第二代抗体疗法,在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单抗相比,双抗多了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所以特异性更强、更能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并降低脱靶毒性。
但即使如此,研发的难度和成药的高价,都让疗法迭代的推进阻力重重。
双特异性抗体作为人工改造抗体,双分子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分子构建过程的过度编辑可能导致自体免疫反应,使药物失效或者增加安全风险。此外,后续生产过程中双抗的非自然结构也可能会面临产品不稳定、表达量低、纯化工艺复杂等问题。
已上市的两款双抗药物Blincyto和Hemlibra都价格不菲。其中,Blincyto美国市场每两轮疗程的定价达17.8万美元,是市场上价格最高的药物之一。
此外,各大药企在双抗的研发上马不停蹄:
2020年,罗氏和信达生物达成合作,将开发并商业化多个双特异性抗体抗体,产生的交易费用总计约20亿美元。
2021年8月19日,百济神州宣布倍利妥正式商业化上市,贝林妥欧单抗是国内获批上市的首个且唯一双特异性抗体。2020年12月,NMPA附条件批准Blincyto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2021年8月24日,康方生物宣布CDE已经同意公司递交Cadonilimab(AK104,PD-1×CTLA4)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新药上市申请,并给予优先审评资格。Cadonilimab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批准上市的基于PD-1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ADC抗体偶联类药物,被看好的风口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通过将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通过连接子连接到单克隆抗体上,可以精准作用于癌细胞,大大提高药效与安全性,是近年来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有多热呢?今年的破纪录的海外授权第一交易就是关于ADC抗体的。
8月9日,荣昌生物与西雅图基因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开发和商业化其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荣昌生物获益高达26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这一交易数额刷新了今年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
受此利好消息刺激,10日荣昌生物股价涨了22.56%。
此外,我国布局ADC药物的企业主要有乐普生物、恒瑞医药、齐鲁制药、科伦药业、石药集团、百奥泰、浙江医药等。
《2021-2025年ADC药物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亿美元左右。
对于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一款新药要总要推向临床,拿到市场才见真章。
良心搞创新的药企,市场也不会辜负。
综合来看,创新药研发的进步显而易见,但走向何方仍未可知,唯一确定的是,创新药会是药企研发大趋势。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