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集采轮番轰炸下,新时代已来
发布时间: 2021-09-16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最近短短一个月时间,不利的集采消息充斥着舆论场:安徽大型设备、IVD,宁波种植牙,湖北中成药,国采人工关节、胰岛素......出乎意料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市值闪崩、国采断供等一系列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传统规则的打破拷问着信仰,有人心生疑虑:医疗行业核心逻辑是否还牢靠?

其实,稍微放大一点视角就会发现,近期房产、教育、互联网被陆续爆锤,甚至娱乐圈整肃,出乎意料的事情岂止仅存在于医疗行业。

摩根士丹利在近期一篇研报中认为,
中国正在转换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增速优先转向兼顾公平,可能影响部分高垄断行业。

在这个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重要的转折点上。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通稿中,正式亮出了底牌:中国将正式进入“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

新目标带来的监管底层逻辑的重置,于此之中,我们熟悉的医疗行业整改进程,可能会大大加速,比预想的要快很多。

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逻辑改变,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

社会有个基本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有一种东西出现,用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最新的破坏因子,就是疫情。

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增长正在放缓:
2019年,中国GDP增速掉到了6.1%;
2020年,疫情之下GDP只有2.3%,首次出现消费的负贡献;
2021年,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今年目标只是维持6%以上的增长。

压力之下,绝大多数行业已经陷入激烈的存量竞争状态,内卷、躺平的大讨论,都在这种大背景下陆续出现。

从发展经验来看,在那些蛋糕尚未分完的年代里,公平VS效率的天平会更多倾斜于效率。但一旦出现经济不振,新增长驱动力尚未出现的青黄不接之际,天平则会更多倾斜于公平。

相同的问题,不同时代也有不一样的做法。中央这次的回答,是让邓公的理想照进现实——向着共同富裕的终极理想迈一大步。

蓝图之下,近期“三座大山”房产、教育被陆续爆锤,医疗板块则拿起带量采购的“大刀”一次次挥舞:

7月31日,安徽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将带量采购砸向大型医疗设备。
8月19日,业内流传出一份《国家组织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函。根据这份函,今年9月将启动胰岛素集采相关工作,2022年初执行,采购周期为两年。
8月19日,又是安徽,再次石破天惊的发布IVD集采的消息,更是搬出了纪委监委,让人浮想联翩...

轮番轰炸下,医疗行业的顶梁柱终究没能撑住。

8月20日,A股医药健康板块市值最大的企业,迈瑞医疗在一天内下跌17%,创出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记录,一天跌去500亿市值。

老牌“医药一哥”恒瑞医药自今年冲高6000亿市值后开始直线下滑,近期股价距离最高点跌落43.6%,几近腰斩,一夜回到2年前,市值一度仅剩不到3000亿元。

医疗行业走向“微利时代”

越是慌乱的时候越要追问本质。

集采的终极诉求是性价比,新信号下,或许一切与民生相关的行业,都将是微利行业。

从医疗产业端来看,这种微利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针对同质化产品或服务,比如仿制药、低端耗材、试剂,打压的力度不会降,整体上继续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二是针对非竞争性的创新产品,比如FIC/BIC创新药械等,高额的回报率是企业研发的动力,相应的利润空间肯定会保留,但要说像全球TOP创新药一年赚几百亿?国内贡献会有,但估计有限,还要靠企业硬拼海外市场。

从医疗服务端来看,本次教育培训“双减”政策还明确提出:已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机构。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社会办医究竟应该走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发展之路,也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据医改专家、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执行理事长蔡江南介绍,从全世界来看,非营利医疗在医疗中起主导作用是基本规律,比如台湾地区就没有营利性医院,全部都是非营利性医院。

当下市场上的非公综合性医院,未来全部转为非营利性,也是不能排除的一个方向。

“远离医保”,同时谨防无序扩张

集采“大刀”之下,医保唐僧肉不香了,资本市场用脚投票,选出了逻辑转换之下的投资偏好。

从A股TOP 20医药股来看,以后的商业趋势可能会分3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事非医保依赖型业务,但切不能纵容资本的无序扩张。


▲截至2021年9月14日,A股医药行业的市值20强列表

第一类:硬核科创企业,以创新、出海寻找医保外“新增量”

在榜单中,包括:
2家创新药企:恒瑞、长春高新(主打生长激素);
1家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迈瑞。

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呼吁,企业家要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国家的定调,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科技创新。

创新离不开研发,只挑龙头来看,2020年,

迈瑞研发投入19亿元,在93家A股医疗器械公司2020年累计研发费用(124亿元)中,占比接近五分之一,研发费用率9%,相比海外医疗器械巨头平均接近10%的数字,并不算很低。
恒瑞更是A股研发领头羊,一家企业占整个行业(132家医药公司研发费用总和约320亿元)的六分之一,研发费用率18%,已经接近海外创新药巨头20%以上研发费用率的水平。

除了拼了命的搞研发之外,出海逻辑,也是国内压力之下的必选项。

2020年

迈瑞约有99亿营收来自海外,占比总营收达47.16%,增速41.21%,明显高于国内市场的营收增速(16.53%),这还远远不够,迈瑞的野心是将这一数字提升至70%。
恒瑞境外收入仅占3.17%,较2018年下降0.66%,不过恒瑞在近期的交流会上已经立下“军令状”,不管再大的困难当前,也要下定决心加速国际化。

从数据来看,在“出海”这一赛点上,器械似乎比创新药来的容易一些。

第二类:TO B医药外包服务,红利进入倒计时

在榜单中,共有4家CRO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是仅次于疫苗,关注度第二高的医药赛道。

医药外包服务企业(CRO、CMO/CDMO、CSO等,可简单理解为外包研发、生产、销售)的崛起与这一轮的创新药大发展息息相关。

2020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1062件,同比+51.71%。其中,
受理IND(临床试验)申请1008件,同比+49.78%;
受理NDA(新药申请) 54件,同比+100%,今年上半年获批创新药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中国肿瘤新药注册性临床快速增长,并在2018年超越美国和欧洲,成为全球肿瘤临床研究的中心,2013年-2019年,试验数量增长逾五倍,这是创新药的“大干快上”时代。

CXO,提供了一条传统药企快速转型创新药企的捷径。众人一拥而上,一时风光无两。

只不过,在7月2日CDE临床新政的一盆凉水之下,CXO红利期加速收缩,这也与治理理念一以贯之——“凡是过头的,我就要控制”。

第三类:TO C消费医疗类,存在长期逻辑,但谨防发展“失速”

在榜单中,包括

2家中成药:片仔癀、云南医药,总市值接近3300亿。
2家民营专科连锁医院: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验证了行业的“金眼银牙”的说法。
欧普康视、智飞生物在对医保免疫的产品领域构筑了先发优势,一路高歌猛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个月前,医美板块在A股如日中天,爱美客、华熙生物均在TOP 20之列,总市值接近3000亿,一时热度甚至高过了CXO。

但监管铁拳之下,医美股终究“难逃一劫”。从6月国家八部委出台医美整治方案至今,医美指数已经从6月1日的2515点下跌到1830点,累计下跌27.24%。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熙生物,2021年上半年,其市盈率高达208倍,市值突破1300亿元,而如今,市值跌去43.35%,几近腰斩,昔日千亿市值成泡影。

在内卷化、容貌焦虑下,无论男女,都想变得好看一点,独特一点,由此成就了医美玻尿酸、二类疫苗、OK镜、片仔癀、种植牙和正畸等一众热门领域。消费医疗存在长期逻辑的支撑,但切记谨防资本助推之下的无序扩张,高毛利率的诱惑成禁果(医美产品毛利率动辄70%-80%),最终酿成发展“失速”的苦果。

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新大陆。就像球类比赛一样,下半场的打法和上半场一定是不一样的,无论你是哪一方,都必须调整打法,才能适应新的比赛节奏。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