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这类难治性痛风新药,国内多家企业布局,冲击未来百亿市场
发布时间: 2023-12-18     来源: 药春秋

痛风患病率增长,新药缺乏

痛风患者的炎症性关节炎是由尿酸单钠 (MSU) 结晶引起的,尿酸结晶是由于血浆和细胞外液中尿酸水平长期升高而形成的。

在中国,痛风是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Frost&Sullivan预计,全球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14.2亿人,考虑到中国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和患病率的升高,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在2030年或将达到2.4亿人。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和中国的痛风药物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77亿美元、108亿元。

目前在国内市场,痛风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非布司他、别嘌醇和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抑制剂苯溴马隆为主要用药。作为国内最新的痛风药物,非布司他获批距今也已有10年时间。放眼全球市场,除了富士的多替诺雷于2020年在日本获批以外,无论是XOI类药物还是URAT1类药物获批时间都在2015年以前。更重要的是,现有痛风药物大多存在安全性风险。

尿酸酶药物或先破局

除了以上两类常用药物外,还有一类新药近年开始被熟知,那就是尿酸酶药物。尿酸酶既可直接作用于尿酸,促进其代谢,能使尿酸迅速氧化变成尿囊酸,不再被肾小管吸收而排泄,也可同时作用于已形成的尿酸石,促使其溶解,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效果。

根据相关研究,尿酸酶可以快速降低血尿酸、高效溶解痛风石,能有效促进骨侵蚀的愈合并减少关节炎发作。不过,尿酸酶具有免疫原性,目前是限制该类药物广泛使用的一大原因。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痛风诊疗规范》等提到,对“难治性痛风”或一线治疗药物无效或不耐受时可以考虑采用尿酸氧化酶治疗,但暂不作为一线降尿酸药物使用。

目前全球临床上应用的尿酸酶主要包括长效尿酸氧化酶的普瑞凯希和基因重组尿酸氧化酶的拉布立酶。

其中,赛诺菲的拉布立酶(药品通用名为拉布立海)于2018年在中国上市,但获批的适应仅用于儿童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尿酸水平控制。在国内尚未被普遍用于降尿酸的治疗中。

普瑞凯希是一种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目前尚未在国内上市。普瑞凯希对大部分难治性痛风或对降尿酸药物不耐受的痛风有较好的疗效,其以猪-狒狒嵌合体尿酸氧化酶基因重组表达的同源四聚体酶为基础,每个亚基共价结合8~10个10kDa单甲氧基聚乙二醇分子,药动力学性质和低免疫原性良好,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长达6~14天。

尿酸酶经过聚乙二醇(PEG)修饰后,可降低外源尿酸酶的免疫原性,提高安全性,具有高活性、长效化、低免疫原性以及药物成分均一性好和质量稳定可控等优势。

多款聚乙二醇产品处于临床

除了进口药物,国内也有多种聚乙二醇尿酸酶产品正处于临床阶段,包括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注射用培尿酸酶、君实生物的JS103注射液、杭州远大生物的HZBio1、修正药业的注射用聚乙二醇化尿酸氧化酶、三生制药的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等。

此外,国外正在进行组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例如Selecta公司的SEL-212,由雷帕霉素与聚乙二醇化尿酸酶共同给药组成,具备减轻抗药物抗体形成的潜力,仅每月给药一次,提高尿酸酶的疗效和耐受性。

聚乙二醇尿酸酶产品未来在国内上市后,将在痛风治疗领域带来全新的疗法,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