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专访锐得麦操先铧:不破不立,在加速中寻找创新药出海的正确答案丨iMeta对话
发布时间: 2023-11-05     来源: 艾美达医药咨询

中国创新药下一个“十亿美元分子”,必然诞生在全球市场舞台上。

国内近十年的创新药发展历程中,医药生态中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光。在底层技术尚未革新的行业发展初期阶段,不乏有药企通过授权引进海外临床后期的新药,或者细微修改分子结构后按照“新药”上市,进而成功融资并登陆资本市场的案例,但在资本市场收紧、国内审评审批制度逐渐与全球市场接轨的当下,这种路径已难再复刻。

不难发现,相比早期火热的“license in”,当下行业越来越重视license out(对外授权)的价值。仅2023年上半年,国内就有超过25起License-out交易产生,已经披露的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这既代表着对企业创新成色的肯定,也意味着借合作伙伴之力,踏出了“出海”第一步。

不过,逐渐高频的对外合作交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交易被“退回”或终止,令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之路更显阴霾。

中国创新药企扬帆出海时,到底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航海图?在近期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拥有20多年药物研发经验的原FDA高级审评专家、现任锐得麦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的操先铧博士,围绕“中国创新药出海同步临床的策略及考量”作主旨报告。会议期间,主办方特邀《华夏时报》专访操先铧博士,分享他对于本土药企出海的经验与见解。


操先铧博士在第八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作报告

01
新周期:创新药出海“速度”很关键


近一年以来,百济神州、科伦药业、基石药业、天境生物、加科思、诺诚健华等多家头部药企原本备受关注的重磅产品海外开发权益被退回,创新药的高价值和高风险两大特性在License-out交易中同时展露无遗。

操先铧此前曾在艾伯维工作过,在其看来,跨国药企对于临床管线的推进或是“暂停”,往往有很多综合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合作与否来评估交易标的的价值。在开发过程中,有时候市场团队对于未来价值回收的考量,或许比前期研发人员的意见更为重要。

他认为,药企中止某项管线背后的可能性很多,也许是因为其临床试验数据不佳或不符预期,也许是经过评估后发现市场价值难以收回成本或性价比不高,还有可能是同类产品中已经有跑得更快或是临床效果更佳的产品。

交流过程中,操先铧多次强调创新药出海的速度和效率问题。

他表示,一款药出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其创新性和临床需求,也要关注研发效率,尤其是在全球竞争的态势下,如果临床价值不能快速体现出来,接下来的临床开发也会受到重重阻碍。

举例来说,在相同靶点或适应证的基础上,如果某类病症已经有了治疗效果更好的药物,那么其他同类型的药再开展临床试验,是对临床病人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伦理。

企业在开发管线时,也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感知力和了解,从早期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开始,就要寻找临床应用中的突破口,而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跑”。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PD-1时代”上百家药企扎堆在同一个靶点,“跑在后面的企业最后连临床都做不了”。

创新药竞争中,时间就是生命。

基于当下国内创新药市场的现状,即使一款创新药顺利上市,也未必能实现高回报。这无形中要求所有的初创药企们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全球化策略,把握产品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的临床节奏和做好商业方面的规划。

据操先铧介绍,随着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的迭代发展,不乏有企业出于对自身靶点的自信,选择从一开始做临床试验时就是采用全球化的临床开发策略,毕竟,生物药出海趋势已成定局。

重视“速度”的背后,也显示出创新药产业链越来越成熟、分工越来越明确的趋势。

早期创新药行业大火时,几乎每家biotech都摩拳擦掌,期望从研发到生产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冷静下来后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在PD-1时代,很多MNC的一期临床试验就会做到上千人,就是为了尽量探索产品在不同适应证里的不同表现,再根据不同的临床信号对产品进行下一步开发,这也是一种“抢速度”的临床策略,但对于时间和金钱的要求都极高,由biotech来完成基本是不现实的。

在海外市场,biotech往往专注于早期研发结果,一旦发现前期临床数据喜人,则由MNC接手推进全球临床试验,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合作开发流程。

02
新格局:从FDA到全球市场


在创新药出海这件事上,全球目的地繁多,不过大部分时候业内关注和认可的主要目的地,仍是被称为“全球药品价格高地”的美国市场。

操先铧提到,其还在FDA工作的时候,欧盟EMA(欧洲药物管理局)、日本PMDA(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局)和FDA大概每个月都要开一次会,以防出现某款药品在日本被批上市却在美国被拒的类似事件发生。

有美国FDA的审批上市的背书,意味着这款药大概率能顺利通过全球其他40多个地区的审批。尽管FDA的审批要求高,难度大,但获得的相应回报也大,反之则不然。

当一款药计划冲刺FDA的审核关卡时,可能遇到的坎有哪些?

操先铧在FDA担任新药临床药理资深审评员近7年,专门做肿瘤药的临床药理审批,据其介绍,FDA每年获批的新药数量在40个左右,但提出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新分子至少有2000多个,每一年都有很多药物止步于临床II期。

操先铧强调,FDA审批的过程中一是要求在审药品必须选择标准治疗的药品做参照,二是临床入组人员是否采用了多地区病人数据,临床数据质量是否符合国际标准。此前有些创新药企出海被拒,可能有几大原因——一是太慢,这款药过审的时候可能这类病种的治疗指南都改变了,旧标准自然是无法验证优越性,二是没有纳入海外患者的临床数据,三是最初在设计和开展临床试验时,根本没有和FDA进行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审批流程、数据标准和国内存在巨大差异,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分析、报告复杂性和成本也会呈指数级上升,早期很多企业做完临床试验,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临床数据,这就很麻烦。让人欣慰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出海试水,可以说为后来者“趟”出了不少经验。

不过,操先铧同样表示,FDA只考虑药物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不会考虑任何商业性的问题,例如一款药也许疗效略差一些,但是价格更便宜,这种也不会通过FDA的认可。

对一款创新药的出海之路来说,通过FDA的审评审批只是第一关。如果想真正在美国市场“掘金”,还意味着企业要经过自主定价及和第三方TPA平台的谈判过程。

中国加入ICH(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之后,相关指南和临床要求都在不断地跟国际标准接轨和靠拢,政策的透明性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操先铧同样表示,国内外行业发展有相似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一些具体操作细节上,有时候因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显得僵硬和别扭。

无论是指南还是规则,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和规范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在遇到指南中尚未提到的情况时,还是需要提高主观能动性和信心,不能僵硬地照搬。

历经十年发展以来,创新药一直在走一条曲折蜿蜒却一意向上的冲锋之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将前赴后继叩开FDA大门,在全球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艾美达医药咨询特约作者
杨燕 华夏时报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