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高校科研人员也是重要一环,但此前很长的时间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一直没有打通,这是我们在“软实力”上需要迫切追赶的。
以往,高校科研者的工作更多是在“做研究-发论文-申请基金-再做研究”这样一个“原有闭环”里循环,而真实商业产品的注册、生产、经营等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闭环。
过去10年左右,部分国内高校开始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和学校参股基金等,帮助科研人员跳出“原有闭环”,以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而在2001年这一产值规模约为170亿。这期间,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水平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再到“少量独创”,也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情关注。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广志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长期思考和探索如何用新的技术工具和手段解决临床问题。
在他眼中,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史,也是成果转化政策慢慢打通、高校科研人员逐渐跳出“原有闭环”的过程,高校老师和教授们不再“关起门来”做研究,越来越多地与实际需求结合,深入到产业发展的上、中、下游的各环节中。
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即将于9月25日-27日在苏州召开,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创新医疗器械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广志教授届时将在数字化与创新医疗器械论坛上围绕“高端医疗器械的产学研现状与展望”做现场报告。
在会议召开前,主办方就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等问题,对王广志教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观点全文,本文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01
起步
“医电”国家支撑计划从无到有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我一直在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里从事科研工作。
那时国内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非常小,且高度依赖外资产品,为了先有得用,能买则买。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器械企业,当时都还只是某个医药集团下面的小公司,收入相当于药品销售额的一个零头,在内部几乎没有发言权。
据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统计,2001年时全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有170多亿元。各地由国家设立的相关研究所也纷纷改制,连技术领先的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都被出售给一家外资器械公司。
当时,我们做生物医药工程或者叫医疗器械的科研项目,想去申请“863计划”(科技部实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结果发现找不到一个对口的医疗器械专项去申报。
困难反映上去,分管副校长想了很久,然后说出一番话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他说:“这一行业一定会得到大的发展,我们现在处在21世纪初,你看家用电器(自主制造和供应)已经不紧张且有大量国产品牌,但如果你往前退10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所有的家电无论你买电视、洗衣机还是电冰箱,市场都是供不应求的,短短10年时间我们的国产品牌都做起来了。所以未来的‘医电’也会成为今天的‘家电’。”
这番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的确如此,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有强烈的需求,也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只是说当下还没有开始系统性地在这个领域发力做好研发。
后来“十一五”的时候,许多行业内的专家一起汇总建议,通过学会和协会向上递交,希望医疗器械的项目也能进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到了“十二五”,科技部第一次发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专项规划,里面有一个国家级的数字诊疗器械专项,引发了行业专家们的很多讨论,因为大家还不是很有信心是否真的能制造出来,这个专项就包括做1.5T磁共振、多排CT等当时国内尚无法制造的高端设备。
最后我们看到这个项目被超额完成了,因为不仅拿到专项支持的厂商做成了,其他厂家也做出来了。就这样我们慢慢在中低端领域进行技术追赶,实现自主制造。政策引导下,市场竞争的活力也被激发出来。
到今天,医院里用的最新国产设备已经可以批量生产128层以上的CT,国产3T和5T的磁共振也在医院中得到认可。“十四五”的科研攻关的项目是光子计数能谱CT,这在国际上也是属于最高技术水平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一个产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发展计划,能够起到很重要的资源引导和配置作用,把原来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社会资源、高校资源充分调动利用了起来。
02
探索
科研成果转化的早期尝试
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高校科研人员也是重要一环。但此前很长的时间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一直没有打通,这是在“软实力”上我们需要迫切追赶的。
我记得大约在十多年前,浙江某地方经信局带着当地企业一行人来清华考察各种技术。一家做医疗器械的企业看中了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提出与学校合作进行产品开发,企业承担所有的研发资金、土地房屋和人员开支,占股49%,清华占51%。
对方合作的诚意很大,同行的当地经信局主任也找到学校技术开发部的负责人,大家一起探讨了几次,但最后的结果是——学校不能持股,个人也不能持股。
高校的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在没有完备的成果转化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大家不敢轻易转移。而对方认为,如果清华的科研团队不参与,即使将专利免费转让,企业也是“接不住”的,于是合作就此搁置。
所以长期以来,高校科研者的工作更多是在“做研究-发论文-申请基金-再做研究”这样一个闭环里,不太和产业实际需求联系。
中间也有一些老师做过尝试,比如带着自己在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去参加行业内的展会,去的时候信心满满,出去看了一圈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成果不是产品,最多只能算是样机,离真正落地能用的产品还差得远。
从科研技术成果到实际产品,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的注册、经营、生产等有上百条细致的规定,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闭环,一些只关注“原有闭环”的老师从未接触、也不知从何下手的,这中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个好的产品“流产”。
后来在和迈瑞公司的合作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共同研发、共同申请专利的路径,因为当时高校申请的专利主要用来报奖,而企业作为专利持有者,可以去做产业化。但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和科研者。也没有发挥专利的最大效能。
后来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到,在海外,如美国等针对成果转化的种种问题,有一整套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和运作模式,已经实施了数十年。
例如,当政策允许高校科研成果向外转移时,这项成果的价值应当如何评估?学校和发明者个人之间如何分配?国外高校一般都有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来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03
转变
当高校科研者跳出“原有闭环”
国内开始重视和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是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
2014年,清华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开始出台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后来又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投基金,这系列举措让我们在成果转化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比如,我们一位医学院教授和毕业的学生团队通过3D干细胞培养扩增工艺的成果转化,成立了一家名叫“华龛生物”的创业公司,学校也通过技术转移,不断进行技术成果转移。
起初,这项技术的诞生源自一个很朴实的想法——当下我们的细胞治疗技术,90%以上注射到人体内后都会凋亡。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研究团队产生了一个很质朴的联想:田地里种稻谷的时候,并非将种子撒在田里,而是用培育好的幼苗带着培养环境的土一起插秧。因此,老师带领学生研发特殊的培养细胞的载体,所谓“龛”,指的就是培养细胞时用的多孔的小笼子,这种多孔的小笼子就好比培养水稻幼苗的土壤。同时,这种小笼子可以进行力学、化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精准调控,它不仅有利于细胞的生长,甚至可以引导干细胞进行定向分化。
这项产品应用于产业链上游,可以帮助研发企业打破过去小规模研发阶段的痛点,迈向工业级规模的产业化,在基因与细胞治疗领域各项产品的生产工艺开发中都能派上用场,因此被产业界和投资界关注到,已完成数亿元融资。
其研究团队过去多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根据产业实际应用的反馈不断调整实验室的研究和实施过程,反复改进工艺技术。这种贴近实际的研究,会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因此近几年他们也发表了许多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文章。但其做科研的出发点来源于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原来单纯“发文章-申请基金”的闭环路径是不同的。
我们看到,当制度的难点打通后,学校里越来越多的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不再完全“关起门来”做研究,还会关注这项研究将来能不能在社会上实际应用,能否推动行业或产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学校的科研人员开始慢慢跳出“原有闭环”,以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对于研究者而言,其获得感和成就感比单纯申请和完成基金项目更大;从行业视角或者说政府视角来看,将医疗领域创新创造的活力激发出来,一方面有利于医疗健康这一关系民生国计重要领域的稳定和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在通过生命科学技术创造经济价值。
我们也看到,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除了创新技术的产品转化,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大规模应用,解决医疗健康问题。在医疗领域,判断一项新技术是否适宜推广,往往需要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估,比如使用某种新的工具做手术,单次手术价格可能会更高,但可能带来更小的创伤,更快的康复速度,结果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陪护费用等整体总额反而可能下降。
对于整个医疗行业而言,或许我们也需要在更宏观的层面展开社会经济学的评估。
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而在2001年这一产值规模是170多亿。二十年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企业的投入和科学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患者有了更多检查仪器、设备和治疗工具的选择,临床术式从开放性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机器人手术,创伤越来越小,出血越来越少,康复越来越快。
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水平,也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再到“少量独创”,从低水平替代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高水平攻坚,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正在全面更新迭代,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逐步打通的趋势下,我相信未来医疗器械产业还有很大的价值创造空间。
2024年第二期药品生产企业拟新任质量受
应我省部分药品生产企业需要新增设..关于举办2025年度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质
各药品生产企业: 随着国家药监..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五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赴中国医
为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学习、领会国..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协会
在金秋九月,高热酷暑气温下,为学..关于启用《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培训
各相关企业: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关于收取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章程
会徽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表现四..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