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仍是今年代表委员探讨的重点话题之一。
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医保、商业保险和慈善援助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基本医保是主体,包括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与此同时还涉及大病保险和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险;此外还有易被大家忽视的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在今年“两会”也受到广泛关注,如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则提出要积极推进慈善医疗健康发展的议案。
实际上,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便提出,“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这是医疗保障领域首个中央层级的整体改革文件。
彼时,一个十年改革发展目标应运而生——“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可以明显看到,各方都在为多层次医疗保障建设努力。不过,多层次医疗保障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我国虽然形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但医保、商保、社会力量之间的有序衔接还存在提升空间,如商保与医保衔接有些不畅,慈善援助的重要性易被忽视等。
正如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凡指出,“过去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几大力量都在承接各自的职能,政府在做政府的事情,商业机构在做市场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组织承担自己的生态拓展,但整体没有有序的衔接。”
而今,如何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目前还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实现有序的衔接?如何赋能社会组织更有效地发挥慈善的力量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近日,E药经理人联合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组织了2023“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座谈会系列活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闭门研讨会,探讨了相关问题。
01
医保和商保仍需进一步协同
近些年,“医保”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在中国,基本医保是药品的最大买单方,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发挥着较大作用。根据近期国家医保局发布2022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截至2022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57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开始凸显,仅基本医保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王宗凡介绍,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但面对重大疾病、高额费用,政府基本医疗保障仍不足以完全应对。同时,在客观环境下,政府难以提升医保筹资水平以及提高医保待遇。因此需要多元的筹资渠道来形成待遇的叠加。
在诸多“挑战”中较多受到大家讨论和关注的一项是——部分高价值的创新医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可负担性。由于我国基本医保基金保障水平尚不充分,少数价格昂贵的高值创新药难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创新药进院困难影响患者可及性。特别是表现在未能进入国谈的创新药物、罕见病药物及创新型罕见病治疗药物和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
正由于基本医保核心是“保基本、可持续”,政府、市场、社会共担的多元支付体系急需建立。除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多层次医疗保障体制的完善对于促进解决患者疾病可及和可负担问题将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中,商业健康险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近几年,商业健康险出现“现象级”的新形式,加上政府的支持,普惠制补充性商业健康保险——惠民保从而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的辅助和补充力量。
不过,商保仍在发展过程之中。一是以目前发展迅速的惠民保为例,随着快速发展,各地惠民保管理分散、保障水平不均的现象逐渐显现;二是现有的商业保险大多保障范围仍局限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报销,对于医保不覆盖的保障仍然较为匮乏;三是由于健康人群占据商业保险的大部分,但健康人群在按年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时往往容易脱落,价格因素可能会影响投保的积极性。
此外,横挂在保险公司和药企之间的“天平”也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保险公司希望更多健康人投保,尽可能降低投保理赔金额,以扩大盈利能力;但制药企业希望更多参保者获得理赔金额,以扩大患者支付能力,中间便涉及诸多问题,如保险方案的有效设计、保险理赔的有效管理、对医疗行为的必要引导等。
对此,与会嘉宾建议,一是建议在国家的支持和协调下,指导商业保险更多地覆盖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部分,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价值,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探索创新的商业保险付费模式,例如健康体续约折扣等,提升健康人群购买商业保险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惠民保的协同机制,在国家层面对信息协同、保障范围和待遇等发挥指导作用。
亦有与会嘉宾提出,商业保险有别于社保,具备市场运营、自愿购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政府要起到引导、支持和助力衔接的作用。“不过过去商业保险的发展不仅作用有限,且与政府基本保障关联不足。”
不单是在政府指导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之外,其他商业保险险种也开始各种探索。与会嘉宾还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
02
需“扩音”的患者援助
除了医保和商保外,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患者援助。
然而,不少与会专家直言,相较于医保及商保,慈善援助在过往数年极易被忽视,但却在整个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做出了不少贡献。未来,慈善医疗救助的作用将会逐渐凸显。
实际上,据国内医疗健康领域领先的公益组织之一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介绍,患者援助项目(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PAP)距今已整整发展20年。2003年,中国首个PAP项目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诞生。最初的十余年间,PAP项目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体量都不大,聚焦在肿瘤、罕见病领域平稳发展。
2016年成为一个转折点,患者援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及《捐赠药品进口管理规定》的陆续颁布,捐赠方的意愿上亦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从2016年开始,我国患者援助行业蓬勃发展,年运营项目由72个增长至2020年的135个,5年间累计援助金额达966亿元。
而在新冠疫情后,随着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捐赠模式也发生较多变化,个人药品救助平台医药筹开始放量,传统患者援助形式不断丰富,同时基于保险的创新支付也开始涌现,援助领域开始从最初的肿瘤、罕见病领域向慢病拓展。
在20年的发展中,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谈及,一方面,患者援助的规模不断扩大,关注的药品领域不断拓宽,从肿瘤和罕见病再到慢病;另一方面,援助的模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围绕患者需求,探索出了多种援助形式,如药品援助、资金援助、检测&筛查援助、医疗耗材援助和医疗服务援助等。
此外,慈善援助也缓解了患者使用高值、创新性药品的经济负担,更好地促进创新药物的患者可及。在患者援助项目中制药企业、慈善基金会和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提升患者服务品质。
成立于2010年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拥有5A级资质和“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并为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柳莺谈及,康盟慈善基金会一直致力于促进医药可及,在2021年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联合主办成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障推进委员会,与行业领先的企业和机构共同关注和推进行业焦点问题,通过主办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第五届国际健康金融高峰论坛,与政府联合举办政策研讨会,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区域多层次医疗保障服务平台试点,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支付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等方式,助力政府多层次医疗保障政策顶层设计的完善,并积极探索具体落地模式。
不过,慈善援助仍需“扩音”。王宗凡表示,社会力量是政府基本保障之外的重要保障资源,能够在基本医保之上进行补充报销,政府应当更有力地引导其发展、发挥其作用。但目前,社会力量与基本医疗保险缺乏有效、有序衔接和协调,存在信息不联通、待遇衔接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用过信息联通、资源协调、管理协同、保障互补等手段,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使其有效填补基本医保和商保的漏洞,提升保障效率。
“期待从‘有序衔接’发展到‘有效衔接’,让患者援助的理念成为多方共付的基础,社会力量真正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柱。”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首席医疗官赵熙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则多次倡议,重大疾病是城乡居民面临的主要风险,在法定医疗保障还不能全面解除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情形下,慈善医疗作为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困难患者解决医疗费用的有益补充,是值得重视的民间力量。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