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罗氏董事会主席Schwan:升于忧患
发布时间: 2023-03-20     来源: 医药魔方

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年少时读这句话,觉得不过一句鸡汤。而对于短期似乎看不到希望想躺平的“打工人”来说,当你面对外部严峻市场挑战、内部又深陷权柄交接被迫无意义的内耗时。你会发现:这真是一剂上好的鸡汤。喝了它,既能够帮你抚平内伤、对抗低谷;也能帮你穿越周期,涅槃重生。

外部大环境不好,加上人才迭代升级,每位“打工人”既在苟延残喘,又在蠢蠢欲动:半年换一份工作,三年便是老人已成职场常态,“从前慢”只不过存在于木心的诗词中。甚有观点认为,即便选择创业,一家公司能够存活超过10年多半也是奇迹。

而本文故事的主人公——Severin Schwan(施万),从毕业就开始服务于一家药企,迄今已有30年。就在今年3月,Schwan从罗氏集团CEO晋升董事会主席,全面掌舵这家跨国航母未来5~10年的驶向。


站在新旧交替的节点,罗氏股东会对Schwan此前所做的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并对其上任充满期待。

从局外人视角,Schwan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基层走向高位?是什么支撑Schwan强大的定力,来抵御职场低谷和解决外部危机的?

始于足下——从“实习生”做起

相比其他跨国药企的掌门人,Schwan非医药专业科班出身的背景稍显特别。但他也不是例外,像默沙东的前任掌门人福维泽、现任CEO戴福才皆非医学背景。Schwan本科学的是经济学,并且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了法学博士的学位。

1993年,Schwan以财务实习生的身份加入罗氏Basel分公司,很快由于其出色的管理能力被纳入“管培生”规划,并在1995年担任罗氏布鲁塞尔地区的财务与行政主管;1998年升为罗氏德国分公司的财务与信息学主管。

从2000年开始,Schwan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角色由处于偏后端的支持部门向业务部门迸发,担任罗氏诊断公司(巴塞尔)全球财务与服务主管。四年后(2004年),他便被提组织拔为罗氏诊断亚太区负责人,base新加坡。由于出色业绩表现,Schwan在2006年开始担任罗氏诊断的CEO以及罗氏执行委员会成员。

到了2008年,全球恰逢金融危机,Schwan再次在危机中被提拔,由诊断业务CEO升任至罗氏集团的CEO,年仅41岁,也是彼时世界上最年轻的跨国药企CEO。

值得一提的是,Schwan上任后比此前CEO都要看中研发,每年20%的研发费用远超同行。根据罗氏财报,该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160.23亿瑞士法郎(折合约167.95亿美元),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起研发投入连续6年蝉联行业第一。

Schwan曾经有句名言,“科学的成功不能被规划,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之得以实现;我们需要对新想法持开放态度,勇于冒险,并偶尔挑战大众普遍持有的观点;我们的研究人员需要自由地研究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持久努力的支援”。

的确,对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新药研发来说,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R&D方法论,按部就班地对着SOP“照葫芦画瓢”,试图通过辅助工具改改新分子结构,临床策略对着已有protocal抄一抄,而非从底层创新的逻辑出发,产生重磅炸弹的可能性或微乎其微。

Schwan不仅说服董事会真金白银地加大研发投入,还身体力行地支持科研人员的创新想法,鼓励冒险主义,这或许也是该公司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的底层逻辑。
在他担任罗氏集团CEO的15年时间里,罗氏集团营业收入从435.07亿瑞士法郎增长至632.81亿瑞士法郎,年净利润超过100亿瑞士法郎。

行于变革——践行长期主义

大家都知道,罗氏从莱茵河畔的小肥皂厂,发展成为全球“制药+诊断”翘楚,势必经历了一番“买买买”的多元化发展到“抖包袱”做减法而聚焦核心业务。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罗氏集团自1994年以来累计进行了21起并购,转让项目近百起。

在此过程中,Schwan经历最重要的并购莫过于收购基因泰克。2009年,罗氏以46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基因泰克余下40%的股份。而在收购前夕,“三驾马车”Herceptin(曲妥珠单抗)、Rituxan (利妥昔单抗)和Avastin(贝伐珠单抗)已经开始给罗氏贡献大部分收入。

凭借对基因泰克的收购,罗氏肿瘤药业务如日中天。但是到了2018年,由于专利悬崖的影响,罗氏增长遇到挑战。面对外部环境挑战,罗氏除前述的“引进+自研”双管齐下之外,也在管理层奖励和绩效等方式进行改革。

其中之一是使Schwan的薪酬更多地与长期增长挂钩,而不是依赖于短期股票绩效迅速套现。这一点,与国内某些Biotech企业“未富先贵”的薪酬管理体系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2019年,Schwan的总薪酬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约2%至1150万瑞士法郎(约合1220万美元),这也是当年跨国药企中为数不多被降薪的高管,而彼时行业内与他职级相近的高管却获得了大幅度加薪。并且,当时国内多家Biotech企业高管的“纸上财富”也是远高于Schwan的年薪。

从上表可见,Schwan当时基本工资为400万瑞士法郎,绩效激励(当组织绩效高出计划的绩效标准时,员工以一定比例的金额共享超额绩效的收益,PSP)则从149万瑞士法郎降为零,因为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决定在2018年底停止向董事会成员和公司执行委员会授予新的PSP。

以长期主义为导向,罗氏迎来“第二春”。比如在2020年老“三驾马车”收入急剧下滑的态势下,其PD-L1单抗、新HER2单抗、HER2 ADC迅速补位,有成为其肿瘤业务板块的新"三驾马车”之势。

而2022年其两款同类首创靶点的双抗获批上市,以及其产品管线中还有80多个涵盖肿瘤、自免、神经、感染、眼科等多疾病领域的在研新分子实体,或有望进一步验证该公司董事会对Schwan长期目标的考核。

升于忧患——不断解决新难题

在职场上,“打工人”难免会羡慕做管理和决策的高层。而在管理者看来,管理本质是解决各种问题与冲突,尤其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去与留”的冲突。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势必要通过改革来完成这一宏伟目标。而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当遇到这些棘手的问题时,管理者究竟该如何去解决?阿里巴巴曾有它风靡业界的《管理三把斧》,但是其也仅能解决某些特定场景下暴露的短期问题。如果回过头去看,其依然暴露了诸多问题,不是靠某个“圣经”就能解决的。

如文章开头所提及的Schwan简历,大家不难发现,这位管理者在服务公司的30年期间,基本保持每2~4年就跨过职业瓶颈、升上一个台阶的“奇迹”。并且,于跨国药企管理者来说,平均“每3~5年跳槽”更像是彼时管理者常态。

Schwan是如何抵住诱惑?三十年如一日地任职同一集团,可能确实也让不少读者震惊且困惑。虽然小编暂时无法亲自向他求证其内心感受,不过近期大火的ChatGPT帮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具体原因如下(读者们请看看这个答案是否满意)。

如今随着新冠进入常态化,对于相关药物和诊断产品的销售额,罗氏在财报里提到预计将减少约20亿瑞士法郎。除了前文所述因为专利悬崖和生物类似药的冲击正在失去市场份额;该公司诊断领域也在不断受到雅培、西门子、丹纳赫的冲击。

考虑到医药行业日益内卷的创新竞争、各个国家(地区)不断变化调整的药政法规、还有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以及与日俱增的人才争夺战,不难看出Schwan此次依然是“升”于忧患。

如何在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让这家拥有超过10万名员工“庞然大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或是Schwan每日务必思考的战略命题。

成就他人——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如果是仅仅靠自己,显然是很难长居高位的。即便是通过某些途径登顶,也难免会高处不胜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便是自己亲手创立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不会因利益冲突而被扫地出门。创始人被“扫地出门”甚至“三进三出”的故事在Biotech行业已经算是屡见不鲜。

而Schwan之所以能够在罗氏工作近30年且步步高升,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的人才管理策略——通过不断拓展公司的人才池,吸引并提拔优秀的候选人。在提拔候选人方面,Schwan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以公司需求为导向,寻找具有潜力和能力的人才,并将他们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

并且,在招聘和提拔候选人时,他通常会首先考虑内部候选人。他相信,内部候选人已经熟悉公司文化和运作方式会相对更容易融入公司,并更快速地适应新的职责和挑战。比如Schwan成为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后,接替罗氏集团CEO一职的正是罗氏诊断业务负责人Thomas Schinecker。

与Schwan类似,Schinecker也是从象牙塔中出来就进入罗氏,并且是以“Perspectives”项目管理培训生身份加入,在新加坡、巴塞尔、维也纳和曼海姆皆有轮岗经历。不同的是,Schinecker是医药专业背景出身。2019年,年仅44岁的Thomas Schinecker被董事会任命为罗氏诊断CEO。

不难推测,Schwan与Schinecker在职场江湖中或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既视感。

如前文所述,在Schwan担任罗氏CEO期间,他带领公司度过了一系列重大挑战,除了产品的新老迭代之外,还包括金融危机的影响。即便有挑战,但他仍然在一片迷雾中,抓住了“中国”,使其成为罗氏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比如:2019年,罗氏追加投资8.63亿人民币将研发中心升级为罗氏上海创新中心(RICS);2021年,罗氏中国加速器在上海正式启动,是罗氏制药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

正如Schwan的前任André Hoffmann在致股东信中所言,尽管2022年外部环境挑战重重,特别是乌克兰战争给数百万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罗氏集团仍然实现了销售业绩2%增长,净利润多达135亿瑞士法郎。董事会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建议将股息增加2%至每股9.50瑞士法郎,这也是罗氏集团连续第36次向股东加息。

如今,正值流感肆虐之际,罗氏老牌流感药达菲(磷酸奥司他韦)和超级流感药速福达(玛巴洛沙韦片)再次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抢手货。这背后亦或与Schwan在任期间提出的“创造3至5倍的患者获益,让每一位适用于罗氏药物的中国患者都能得到先进的健康解决方案”战略密不可分。

总而言之,Schwan的职场晋升可以说是打工人的最高成就。这个故事也告诉大家:当老板不一定要创业,从基础事务做起,践行长期主义,不断为组织解决新的问题,努力成就他人,在危机中顺势而为,或许也能走上职场巅峰!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