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转型处于不同节点的传统药企,需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或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定位。而对于Biotech,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必须“为新而生”。
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冲云破雾的一年。既经历了创新药出海受阻,二级市场频频破发,又经历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百亿美元大合作。大浪淘沙已过,2023年来了,医药“春天”还远吗?刘革新说,当下国内药企已经进入了筑基期,在此阶段打好基础的企业,定能把握机遇,前途无量。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
大药企创新转型
Q:今年科伦博泰实现了超过百亿美元与默沙东的合作,你如何评价博泰的创新成果?
A:这是科伦药业实现创新转型的标志性事件!默沙东是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科伦博泰今年与其达成三笔重大交易,涉及创新ADC项目9项及平台的合作,潜在收入超过118亿美元,该交易创下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纪录,表明双方都有持续推进合作的意愿和基础。
科伦博泰从开始涉足创新药研发到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十年来,集团坚定的支持创新体系的建立及持续优化,吸引大量的优秀研发人才加入科伦博泰,不断增加博泰的创新能力。经过十年的隐忍与磨炼,博泰明年将有第一个创新药获批上市,今后几年将会有不间断的成果产出。这次与默沙东达成的合作,是对科伦药业及博泰创新理念、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以及研发质量等方面的一次客观反馈,是科伦博泰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Q:实际上,今年多家传统药企都展现他们创新转型的成果,你认为中国的创药行业处于怎样的阶段?传统药企转型到了怎样的节点?
A:中国创新药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还没有出现在全球有重大创新影响力的公司,研发的产品还有很高的同质性,自研产品国际化路途不畅,企业兼并和收购才刚刚冒头。正是如此,现在正是孵育未来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阶段。中国的创新药企业要抓住时机加大开放与合作,这需要来自企业家、政府、资本、政策等多方面的聚力共识。
传统药企转型有先有后,大家处于不同节点,但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意识到研发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或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定位。
Q:我们听说,你经常和员工讲“要善于讲故事,要讲好科伦故事”,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未来5年,希望科伦在行业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A:科伦是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于1996年,在成立之初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磨难,这些艰苦创业的洗礼为科伦后续的发展奠定下牢固的根基。因此,希望我们年轻的员工们,能铭记这些艰苦的历史,带着科伦的拼搏基因,讲好科伦的故事。未来5年,仿制药要成为行业的“数一数二”,创新药在某些具体平台上,要成为行业的“数一数二”。科伦要用更多、更好的“大产品”回报社会。
Q:中国传统药企转型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哪些事情是大家都还没有做到的?
A:中国传统药企以往的经验主要集中于生产和营销,在创新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源头转化力不足、研发基础薄弱、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近十余年中国药企在创新中的探索越来越多,部分企业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药物开发能力并建立开发平台,一些优秀的企业能够完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研发。但是创新药物上市后的临床推广和商业转化,是创新药企下阶段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另外,由于创新研发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非常大,对于传统药企,如何引入资本来分担高风险的创新药物研发投入,也至关重要。
Q:全国集采已经逐渐步入稳定期,今年国谈又新设置了非独家产品竞价的机制,仿制药的路越来越难走,在传统大药企创新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关系?
A:早在十年前,科伦就制定了“以仿制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未来”的研发战略。对于科伦来讲,仿制是基础,近年来我们在仿制药方面已有118个品种获批或通过一致性评价,36个品种(52个品规)在全国集采中标,已然成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头部供应商。当下,仿制药的利润空间已不在收入端,而是通过制造力的规模化、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效率的充分优化,进一步降低成本,在解决临床用药可及性的同时,还能做出利润。
其实对于仿制和创新的平衡,主要就是资源投入的区分,但二者在风险和回报上本就是互补的。放眼全球医药市场,仿制药都是不可能从市场消失的,做好成本控制,仿制药始终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而创新研发回报丰厚,但风险也巨大,对于创新更好的出路是引入市场资本,保证创新过程中资源的可持续性投入,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药企业。
Q:你认为在国内Biotech和大药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国外,药企大多通过并购biotech成为大药企,但目前国内大药企很少出现这样的案例,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Biotech与大药企都有各自的定位及发展战略,发达国家Biotech走过的道路也将是国内Biotech未来的趋势。Biotech必须“为新而生”,故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灵活的激励机制以及高效的决策及运行体系,但在项目开发的中后期以及商业化阶段却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组织管理经验缺乏、商业化运行效率低等各种风险。而大药企在项目的大规模关键临床的组织、临床与商业化的衔接、规模化生产及市场推广方面却有着成熟的制度体系及高效的运行管理,能快速实现创新成果向市场的转化,这是Biotech很难实现的。
因此Biotech与大药企之间应该是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关系。之所以国内目前较少出现像国外那样大药企并购Biotech的案例,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大药企还不够大”,“创新还不够新”。等到二类企业的优势都再增长一些,市场这只无型的手会加速促成这种合作。
关于人才
Q:随着创新步伐加快,人才议题备受业界关注。对于Biotech而言,需要海归或者是来自MNC的人才去指导公司的创新研发,那么对于大药企而言呢?大药企的研发部门是如何运作的?
A:大药企的创新也离不开人才,同样需要海归,需要在MNC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科伦一直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从辉瑞、默克、诺华、强生等MNC引进了上百名的领军人才。他们的到来不仅提升了科伦的创新能力,也带来了国际化视野。现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如:首席科学家、首席医学官、药代总监、生物统计总监、计算化学总监等。
此外,公司根据创新药企业的特点,完善了研发体系的组织架构与功能设置,以成都研究院为核心,北京、上海、苏州、美国分院(分中心)为分支,构建了管线建设、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商业化生产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了全球接轨的研发能力。同时,遵循“科学民主”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建立了自始至终贯穿于药物研发全过程的项目决策与管理机制,从化合物探索发现阶段就开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降低后期可能的投入失败、资金浪费,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也进而保持和扩大先发项目和重点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Q:对于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你近年来是否总结出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A:“欲立庙堂,先谋栋梁”,没有人才,一切休矣。科伦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的秘诀,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平台:在“三发驱动、创新增长”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科伦已经取得两项世界冠军,仿制药与创新药领域捷报频传,我们也有信心未来跻身世界五百强,这正是志同道合的创新人才渴望的事业平台。
氛围:创新人才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被视为科伦最宝贵的资产,所以,公司从上到下都有着“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此外,单纯友善的人际关系是科伦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科伦的制胜法宝。在科伦,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勾心斗角,一切围绕工作目标,凭能力、凭业绩说话。
激励:我经常跟管理干部讲,“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对于创新人才,这一点同样适用。我们通过与外部动态对标,保证薪酬拥有足够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股权改革,打造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以科伦博泰为例,启动股权激励计划之初公司就拿出高于30%的股份,以1元/股的价格授予给我们的创新人才,具有相当的激励性!
Q:一般从企业的管理经营出发,要降低对个人的依赖,强调把体系建好,但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作为一名企业家,你如何看待与平衡创新与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A:创新要取得胜利,取得全面胜利、持续胜利,体系建设和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科伦作为一家集团型的创新医药企业,拥有100余家子分公司,将近3万名员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体系建设,因为只有通过标准化运营,明晰企业内部权责划分,优化关键业务流程,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内耗、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体系建设为科伦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科伦能否成就百年基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没有优秀人才作为操盘手,再好的体系都可能沦为花架子。人才仍然是创新药行业最大的资产,从早期研发前端到后期临床、CMC生产都必须配备优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一步。
第三,在我看来,体系建设与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完善的体系能让优秀人才更容易最大化发挥价值,成就自我。优秀人才也能帮助我们发现体系的问题,不断优化和迭代,趋于完美。
外部环境与未来发展
Q:Biotech近两年都在卖厂、裁员、砍管线,现金流紧张问题频发,你如何看待这类现象?大药企有遇到现金流的问题吗?面对现在的外部环境,企业家应该做些什么?
A:随着近两年资本寒冬的到来,Biotech“壮士断腕”以节流之举并非稀罕事。收缩管线、对外授权、出售厂房,可以看到,在生死攸关问题面前,活下去成为每一家Biotech的第一要义。寒冬固然不会让人舒适,但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Biotech近期采取的各项业务调整和应对,从长期来看能够高效促进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这是行业周期下正常且积极的现象。
面对当前较为挑战的市场环境和热门靶点扎堆、赛道拥挤、内卷严重的乱象,我们应“提振信心,笃定前行”,更加理性、冷静地从中体会行业规律,寻找真正的方向,审慎思考行业的发展态势与企业的发展路径。“大浪淘沙始作金”,着重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关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打造科学产品矩阵、差异化管线,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inhouse自主研发能力,具备强劲的商业化团队、生产能力、产能规划等等都是支撑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Q: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2022年医药产业的观察,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为什么?
A:2022年对众多大药企来说是冲云破雾的一年。
一方面,在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等背景下,药品、耗材降价已成趋势,经过市场的强力洗牌,仿制药领域将成为强者的游戏,而科伦,从2020年开始到今后很长的时期,都坚持穿越经济下行周期的“二十字方针”,完成“全力创新、全员营销、饱和生产、压缩成本、创造蓝海”的五大任务,在这场持久战中“熬”出成果。
另一方面,在“多快乱”的新药研发局面中,同质化竞争依旧严重,市场对医药行业产生了严重恐慌情绪,众人正夺路而逃。科伦的态度是不挡路、不跟随,不挡路是因为不想被乱军踩死,不跟随是因为乌合之众往往会跑错方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之下,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仍是主旋律。科伦除了持续在自身优势技术领域深入探索研究外,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在BD和CDMO方面持续发力,用合作开发或者license in/out 来做产品,在今年,我们与默沙东达成多个项目的合作,达成合同金额近118亿美元,打开了新药研发的崭新局面。当下国内药企已经进入了筑基期,在此阶段打好基础的企业,定能把握机遇,前途无量。
Q:如果站在现在的节点,再去看明年以及之后的医药产业有哪些事情的确定性是更大的?你怎样去看待未来几年的发展?
A:确定的是集采与医保谈判的持续推进,医保控费升级,医药产业集中化。未来几年创新研发持续发展,势不可挡。在国家新药研发政策的引导下,寻找和解决真实的临床需求,开发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将是制药企业始终的追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对医疗的需求只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长,医药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攀升。国内创新药企业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国际化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中国创新药物的质量也在这几年的潜心开发下获得越来越多国际MNC的认可,技术产品差异化、临床适应症治疗手段差异化,快速的研发速度、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各个方面都开始与国际接轨。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国内一定会崛起一些能与国际MNC比肩的大型制药企业。
Q:医药新周期也是业内最近比较常提及的关键词,你如何看待这一关键词?
A: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上行下行的周期,受宏观经济、疫情、资本、政策、行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Me-too红利消失、生物医药创新速度加快等均催生了医药新周期的形成。医药新周期与中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基调一致。而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周期的变化,倒逼了产业创新升级。能够研发出具有国际化价值产品的公司才能最终胜出,从而穿越这个周期。新周期下,每家公司都要根据环境以及自身发展阶段,明确核心竞争力,匹配正确的发展战略,从临床需求出发,精心深耘自身管线布局,不断放大 “造血”能力、推出具有差异化及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技术平台,以质取胜,做精做专。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一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Q:国际化几乎是每个制药企业都在走的路,你认为目前国内药企国际化成果如何?大家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A:健康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制药企业的终极目标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因此制药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实现其终极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真正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然而,各个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色,实现国际化的路径也各有不同。中国制药行业是最早介入到全球竞争的行业,中国的制药企业门类齐全、各有特色优势,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一些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国际化的路径,但总体可以归纳成日本模式和印度模式。所谓日本模式,是从跟随创新向同步创新最后发展到领先创新,是由创新引领的国际化发展,最终实现市场国际化。可以欣喜的看到国内已经有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在资本的助力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科伦博泰也会按这条道路坚定的发展下去。印度模式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在走这种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Q:在政策上,你希望2023年,或者未来有哪些积极的变化?
A:2020年迄今,艰苦卓绝的三年新冠抗疫对医药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进入后疫情时代的2023年,医药品类市场需求将会由“疫”而生,回归更全面发展。因疫情放缓的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预计会加快出台频率,叠加资本市场的寒冬,无论Big-Pharma还是Biotech公司,都需要具备继续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持续压缩成本,深度拓展合作,提高研发和生产质量、效率。而在医药监管层面,希望从研发、生产、流通、医保支付等方面,不断完善标准和谈判规则,给予仿制和创新药品更科学、更开放的上市路径和市场价值。
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3年1-2月合刊。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赴中国医
为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学习、领会国..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协会
在金秋九月,高热酷暑气温下,为学..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关于召开第七届四次理事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冉文萍秘书长拜访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
近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联合会秘..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 党建工
落实两新工委安排 党纪党史教育不..协会党支部开展党纪教育党课
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关于启用《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培训
各相关企业: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关于收取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章程
会徽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表现四..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