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为了不死,这家做出FIC药的Biotech裁早期研发转向BD。融不到钱的日子何时结束?
发布时间: 2022-05-18     来源: E药经理人

别讲故事,只做自主创新的Biotech再也“活”不下去了,一家真正做出过First-in-class的Biotech正在经历这个身份转变。很多做创新的Biotech都处于“活下来”的困境中,罕见病企业尤甚。

要记住,Biotech最惨的时候,往往是投资人蠢蠢欲动的时刻,先觉者已经有所行动了。坚持下去,春天不远。

01
创新的故事:正在改写

一张白纸,描下一个梦想的时代过去了。

5月16日,Agios公司决定调整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研究团队,“多达50名探索性研究员工将被解雇,占公司2021年底员工总数约13%”,首席科学官(CSO)Bruce Car也将于7月底离开。

据外媒报道,调整后Agios剩余的研究团队将雇用约50人。

做出这一调整,是因为Agios研发策略的改变,从偏重自主研发转向着眼于外部引进、授权或其他合作。Agios首席执行官Jackie Fouse说,“我们决定减少早期的探索性研究,因为它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成功的机会相对较低。”

这一消息让真正做“创新”的人更加悲观。

因为Agios是一家埋头做创新的Biotech,并且有开创性的成果。2009年,Agios首次建立了突变代谢基因IDH1与癌基因之间的联系,并在《Nature》上发表。可以说,之后行业内的相关研究或多或少与之有关。

2010年Celgene(新基)闻讯而动,与Agios合作发现和开发新的癌症代谢相关疗法。四年后,与IDH基因相关的enasidenib(恩西地平)和ivosidenib(艾伏尼布),分别有了临床进展,Agios这一年的股价增长超过350%。

循着创新发现,Agios做了改变公司历史的两个重大决策。

第一个是2011年时将研究重点扩大到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决策的一头是梦想,另一头是科学。这一梦便是十二年之久。2022年2月,Agios宣布美国已批准其新药Pyrukynd(mitapivat)上市,治疗患有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且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成人患者。这是一款“first-in-class”的口服丙酮酸激酶激活剂。

第二个是将肿瘤业务出售聚焦于加速和扩大其基因定义的疾病组合。2020年12月,Agios以2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肿瘤业务出售给施维雅。这一交易在2021年完成,并提供给了Agios“买买买”的资金。

遑论调整后的未来,Agios已经为致力于罕见的遗传疾病药物开发的Biotech提供了一个“存活”思路。

02
“破产”,从罕见病开始

比Agios艰难的Biotech名单,还有很长,相同的遭遇下有着不同的故事。

截至发稿日,据Fierce Biotech统计约有50家Biotech进行了不同幅度的调整。这些在想尽办法“活”下去的大多数都是开发罕见病药物的公司,有相当一部分与基因疗法相关,比如5月的2家全部属于,4月的17家约三分之一属于这类……

致力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Solid Biosciences,格外艰难,正想尽办法“活”下去。他做出了一个迫不得己的选择,削减管线——将其研发范围缩小到仅与 SGT-001、SGT-003,(两种AAV基因疗法) 和下一代衣壳相关的研发。精简管线随之而来的便是裁员。据了解Solid在两年内已经裁员了两次,其首席运营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担任过8种不同的职务,将于5月底离职。

比Solid更艰难,Imara在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β 地中海贫血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IMR-687的临床2期试验失败后,终止了该产品的开发,及其管线上的另一款产品IMR-261。由此Imara将裁员83%,到二季度末该公司或将只剩六名全职员工。其发言人称正在评估下一步选择,包括潜在的出售或合并。

不过也有公司很快能找到出路,譬如BridgeBio在披露裁员的一周后,与BMS达成了9000万美元的交易。

Solid、Imara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据统计已经有十几家Biotech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03 猎药人进场倒计时

真正的“创新”并不会消失,巨头们正在虎视眈眈。

对于那些“猎药人”而言,Biotech陷入困境的时候是最好的出手时机。

据外媒报道,mRNA巨头Moderna公司CEO Stéphane Bancel则表示,在公司考虑潜在的并购机会时,他和团队“从未像现在这样忙碌”。Moderna将核酸技术、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和mRNA列为感兴趣的可以并购领域。而新冠大流行的“赢家”辉瑞则认为生物科技还有下行的空间,未来会考虑一些交易资产,来扩大产品管线。
财务投资人似乎更急促一些,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据Endpoints消息,私募股权正大举进军生物技术领域。比如Sofinnova Partners和他的董事长Antoine Papiernik,正在大幅增加他们可用于投资生物技术的资金。并称,市值32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机构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已经着手收购他们的少数股权,为其旗下基金提供10亿欧元的管理资本。

Sofinnova是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佼佼者,在DEAL FORMA统计的名单上排名第五。现在有了阿波罗的财力支持,Sofinnova将在其最擅长的生命科学领域加倍努力,支持创新的Biotech发展。对于阿波罗来说则可以借助Sofinnova的专业水准,迄今为止,阿波罗已在医疗保健投资中投入了 50 亿美元。

04 Biotech困境:

没钱了,融不到钱

相比海外,国内Biotech的处境能好一些。

因为创新程度平均水平不如国外,反倒是给了Biotech喘息的机会,在中国做创新药成功率能高一些。

不过,国内创新药企现阶段面临的困境是“没钱了”或者是“融不到钱”。

近日,绿谷制药提前终止了甘露特纳(GV-971)的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该公司解释终止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了临床试验,另一方面是已启动的融资受2022年初国际局势及医药资本市场寒冬影响未能即刻到位。同时因现有院内处方产品市场渠道受到冲击,对销售产生重大影响,公司的自有资金不够。

也有的企业会选择整体出售。比如今年2月,石药集团收购的珠海至凡,其主要业务为投资铭康生物,持有铭康生物注册资本9445.29万元(其中3286.65万元尚未缴付),占铭康生物的注册资本总额约51%。通过该次收购,石药集团能够获得第三代溶栓药物“铭复乐”,在心脑血管领域更进一步。而铭康生物也有了更大的靠山,能将产品继续推进。
比起并购或收购,以投资方式抱团取暖的企业更多。

近日昆药集团公告称,华润三九拟支付29.02亿元,从其控股股东华立医药及其一致行动人华立集团处,购买2.09亿股昆药集团股份,占总股本的27.56%。交易完成后,华润三九将成为昆药集团的控股股东。

类似的交易未来还会更多,至于并购潮是否会从今年开启,从业内获悉的答案是可能还得再等等。从资金方面上看,目前仅够支持不足一年的正常运营的企业数量并不太多,以港股18A为例,只有两三家企业面临危机。大多数的港股Biotech用以支撑三费运营的均值也在3年左右,中位值为两年半。

未上市公司因为没有统计口径难以统计,但投融资数据已经大不如前。据IT桔子统计,截至发稿日,过去四个半月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事件数为279件,仅为2021年的30%;投资金额为903亿元,不足2021年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另值得注意的是,平均金额的提高则一定程度意味着资金越发向头部倾斜。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