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2021中国药企研发排行榜出炉,这些单词了解下~
发布时间: 2022-02-07     来源: 药春秋

一起看看这些相关的英语词汇。

研发管线上,排在榜首的江苏恒瑞布局领域较为广泛,涉及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新药数据领先于其他药企。

研发管线 R&D pipeline

发现药物的过程(研发管线)。
R&D研发涉及不同阶段,可以大致分为4个阶段: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或批准后)。

在评估一项药物研发的价值时,除了考虑药物的研发进度、检查药物的有效性以及毒性事件的可能性(不良事件预测)外,还需要考虑包括每种药物的目标市场规模,预计该药物获得的市场份额,以及该药物不获批的风险。

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为国内之最,带动着一线药企逐渐拉开与其他药企的研发投入差距。

研发投入方向上,领头大哥们逐步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将研发投入一半都投向了创新药,如恒瑞、中国生物制药等。

创新药逐步从me too,走向me better,甚至best in class。

Me too、Me better、Best in class,可以说是同类药中的等级链。

Me too药,Me-too drug

me too药,是相对于First in class药这个概念诞生的,me too药可能是second/third in a class。
First in class是能治疗某个疾病的新类别药第一个上市的药,后来的针对同样的靶点和适应症的,且化合物结构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的、知识产权全新的就是me too了。

me too药与已有药品pre-existing drug相似的药品,通常是对原型药prototype进行微小的修改,在副作用或者活性方面有微小的改变,用于治疗已有药品的疾病。

me too药的产生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和first in class平行研发,只是非第一个上市;另一种是在first in class上市之后模仿原型药研发上市的。后者,其实就是找到与原型药相似的化学结构,让其有更好的活性、靶向性或者药代动力学特点,提升药物有效性或者针对性,以此获得专利权。

生物药也逐步从生物类似药向生物创新单抗、小分子创新药等倾斜,如复星医药。

生物类似药 Biosimilar

生物类似药(也称为后续生物制品follow-on biologic或后续进入生物制品subsequent entry biologic)。

与常见的小分子仿制药不同,生物制品的分子复杂性通常较高。所有生物药品必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致的质量和临床性能。

欧洲药品监管局:生物类似药是在结构、生物活性和有效性、安全性、免疫原性(指蛋白质和其他生物药物引起免疫应答的内在能力)等方面与另一种已获批准的生物药物(“参考药物”)高度相似的生物药物。生物类似药是根据适用于所有生物药物相同的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标准获批的。

生物类似药不被认为是生物药物的仿制药,主要是因为生物药物的自然变异和更复杂的制造不允许精确复制分子的微观异质性。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 or moAb)

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是通过克隆独特的白血球细胞制备的抗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所有后续抗体都可追溯到独特的亲代细胞。

单克隆抗体可以具有单价亲和力,仅结合到相同的表位(抗体识别的抗原部分)。相反,多克隆抗体结合到多个表位,并且通常由几个不同的抗体分泌浆细胞谱系产生。

由于所涉及的复杂过程和分子的一般尺寸,单克隆抗体的制造成本比小分子更高。它们的定价通常能使制造商收回巨额的投资成本,在没有价格管制的地方如美国,如果它们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市场价格可能会更高。

小分子药 small molecule drug(SMD)

药理学通常将“小分子”这一术语限定为与特定生物大分子结合并作为效应子、改变靶标活性或功能的分子,是可以调节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其大小在1 nm数量级。

小分子的分子量上限约为900道尔顿,其允许快速扩散穿过细胞膜的可能性,从而其可到达细胞内作用位点。小分子药物(SMD)相对于“大分子”生物制剂的优势是小分子可以口服,而生物制剂通常需要注射或其他非肠道给药。

目前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

随着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跨境药品许可(license in/out)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多,如齐鲁制药、再鼎医药。

License In

许可引进。跨境药品许可,合作双方分别作为授权方及引进方,进行磋商洽谈,在某特定国家/地区,对授权方的药品商业权利义务进行划分。通过许可引进,引进方可获得授权方此项目下的药品在特定国家/地区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商业化权利。

上榜100强药企,在2020年合计拥有新药受理号559个,占全国新药受理号的48.4%,可见百强企业在新药研发上的积极性。

2021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排行榜,出自:
第六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由药智网发布。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