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梳理以研究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器械及技术创新路径,动脉橙果局与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发起发起面向研究型医院各个创新团队的调研采访,共同探索医院创新转化的新模式。
专家简介
个人简介: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麻醉超声学组主任委员,四川省计算机学会智能医学分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超声学组学术秘书,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教育中心教材《临床科室超声技能分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连续超声心动图监测”方法,首创可穿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首次提出“华西维思模模拟教学方法”,首创基于真实心脏超声影像的TEE模拟教学设备。
研究方向:心血管超声图像的智能识别分类及智能化分析测量技术的研究、可穿戴心血管影像技术、围术期循环功能监测转化研究、循环系统形态学模拟仿真技术的研究、血流动力学可视化仿真技术的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级及省级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纵向研究经费200余万元。横向课题两项,成果转化经费超过400万元。国家授权专利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项,2015年获得省部级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术期的创新应用及推广》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今年9月,一则“华西医生刘进向医院捐赠1亿元设专项基金培养优秀医生”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去年6月以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药业签署了“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超长效局麻药”两项专利许可及项目合作开发合同,总金额为7.5亿元,因两项合同涉及专利均由刘进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产出,按照“华西九条”,刘进教授个人获得了1亿元奖励资金。
刘进教授是华西医院麻醉科的“掌门人”,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行者”,他所提出的“4P4B4S”理念为很多医生在科研上指明了方向。这其中就包括华西医院麻醉科专家宋海波教授,他曾亲身参与刘进教授的科研项目,并且个人也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悉,宋海波教授主持国家级及省级项目共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纵向研究经费达200余万元。横向课题有两项,成果转化经费超过400万元。现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项,其中有4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项目组已在华西医院的支持下创立企业,正在运营之中。
为什么华西医院在科研成果转化上能接连取得成效?被誉为国内转化范本的“华西模式”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深受这一模式影响的宋海波教授又是如何投入创新事业的?为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动脉橙果局对宋海波教授进行了专访。
以下为动脉橙果局与宋海波教授之间的对话实录,为便于读者顺畅阅读,动脉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4B4P4S”:不只是理念,也是信念
动脉橙果局:您和刘进教授一起共事了近二十年,那么在您看来,刘进教授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给华西医院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你自身的体会又是怎样的?
宋海波:我从2001年认识他,然后跟随他到现在,算一算,差不多有20年了,所以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吧。他开创的“4B4P4S”理论给整个麻醉科都带来了活力,也让很多实验室成果都成功走向了市场。另外,在这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中,科室的临床实力也在提升,华西医院的麻醉科常年都排在全国第一。
实质上,“4B”即“Bed、Bench、Back、Better”,展开来就是“From bed side、To bench、Back to bed side、With better outcome”,即问题来源于临床,通过实验室研究和转化研究迅速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并不容易,还需要“4P”,即“New Product、New Procedure、New Protocol、New Proof”,翻译过来就是“新的产品、新的治疗方式、新的指南和新的证据”,在这样一种新的研究模式下, 就会产生新的行医方法,临床效果也有机会提升。
但如何定义临床效果还需要以“4S”为标准。“4S”即“Save more life、Save higher quality of life、Satisfied patient、Save more medical resources”,翻译过来就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存治疗、让病人获得好的就医体验感和节约医疗资源”。
这个理论非常完整,你按照这个逻辑走,大方向肯定不会错,华西医院很多创新转化项目都是按照这个“4B4P4S”理论推进的,我个人也从这里得到了很多启发,对于我后面创业有很大帮助。
动脉橙果局:除了这套体系之外,还有哪些是推动您走向创业的核心因素呢?
宋海波:我们团队当时走的比较早,2007年就开始了,但我们的成果孵化酝酿了很久,这其实也是好事,我们没有贸然行动,当我们真正跨出那一步的时候,正好赶上华西九条出台,同时,很多方面我们都已经是非常成熟了。
另外一点,就是作为临床医生,做转化研究天然就有很大的优势,我们不缺临床的场景的实际经验,也熟悉开展临床转化研究的流程,我们每天都在一线工作,只需要把在临床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个人的经验整合到研究的应用场景就行了。
动脉橙果局:现在大家都在鼓励医生做科研、去创业,但其实真正走出来的并不多,那您觉得您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宋海波:第一,我们的研究是紧贴实际临床和教学需求。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解决临床和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再加上国家非常重视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外科技术的微创化、规范化、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日新月异,国内现阶段还有未被满足的痛点,这个东西是真正有价值的,市场上现阶段是需要替代解决方案的。
第二,我们有很好的科研团队和全国最好的转化平台。包括刘进教授、唐红教授等一批顶尖的医生都参与到了我们的转化研究之中,这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撑。另外,我们前期是在岗创新、创业,依托了华西医院这个天然的转化平台,所以无论是在科研硬件还是科研软件上,我们都聚合到了最好的资源。
第三,还是要说到刘进教授,就是他的理念不只是给了我们如何做创新的方法,更多的是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之中不是没有遇到过麻烦,比如项目启动的第二年,就碰上了汶川大地震,项目被迫停止了一年。后来,当我们在刘进教授领导的围术期可视化项目中做经食道超声研究的时候,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模特”,大规模的推广遇到瓶颈,所以我们就只有做模拟器,中国第一款的模拟器是在2010年研发出来的,当时效果很好,后来很多大公司都在模仿。
动脉橙果局: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当前企业的情况?主要是在做哪些事?
宋海波:实际上我们最近做成了三件事,第一就是把我们的核心产品经食管超声模拟教学设备升级成了4代机;第二就是搞了一个“华西围术期TEE培训联盟”,这是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的,其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示范华西维思模教学方法和围术期经食管超声临床思维方法,推动可视化技术在临床中应用,为青年医师赋能,联盟目前已经在深圳、郑州和德阳三地建立了基地;第三就是我们成功研发了“可穿戴连续粘贴式超声心动图小型化设备”,这个产品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可用来优化围术期心肺功能运动负荷试验方案。
一定要主动参与,
你一旦被动你就会一直被动
动脉橙果局:您是第一批医生创业“试水”的人,对此,你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当前想要做或者正在走向创业的医生分享的吗?
宋海波:作为医生,我们天然就有临床上的优势,可以很准确地发现临床上的问题,但这还并不能支撑我们去做创新,因为市面上可能已经有产品能解决这些临床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去找到临床上的空白区,即那些真正还未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打开眼界,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解决方案。
另外一点是我们要有长远的目标,很多医生在做创新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最终要去哪里,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给自己定目标,因为有了目标之后,我们才知道下一个阶段我们要怎么走,需要去匹配什么样的资源,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因此,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不能搞“路径依赖”,还要有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持续创新的勇气。
最后一点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机构。其实如果你的项目好,你是不缺投资机构的,但是如果你没找到适合的投资机构,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有些投资机构,他们就是纯财务投资,捞一把就走,我国科技金融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体制内、外的投资者们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专业,有些投资机构他们不光是给你带来资金,还能给你带来资源,给你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你能很快把项目做大,并且推广出来。
动脉橙果局:您前面提到您在创业的过程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那您能给我们讲一下到底是哪些地方医生容易踩坑呢?
宋海波: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对于我个人来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
之前我们合作了一家公司,也签订了协议,对方说依靠他们一定能帮我们转化出来,但实际上,他们一直都处于搁置状态,好几年都没有聚焦知识产权投入,因此也没什么大的进展。最后干脆我们就自己干了,等到我们做出成绩的时候,开始走向市场的时候,他们就来向我们提条件,说做商业转化必须要经过他们的同意,然后这个项目就一直处在缓慢进展的状态。
所以,我现在反思,这些公司合作不顺利是一方面,但我们自己也有一些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去约束他们,认为只要将专利交出去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前期就应该加一个条款,比如什么时候必须启动,否则我就无条件地回收,一定要主动参与,你一旦被动你就一直都会被动。
动脉橙果局:除了要保护好自身的专利,在团队建设方面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因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医生都在团队建设上有很大困扰,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
宋海波:我觉得两个方面,一个是渠道,一个是价值观。先说渠道,对于医生来说,在技术方面我们可以很快地找到合适的人才,因为我们就是干这一行的,但在一些基本的岗位,比如说财务、人力资源、运营、销售等,我们很难去触碰,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人脉或者说是通过投资机构去建立一些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
另外一个是价值观。如何去挑选合适的人呢,能力当然是一方面,但我觉得价值观也很重要。首先,他的人品是过硬的;其次,他对这个事情是认可的;最后,他对这个事情是真正有兴趣的,这些核心元素可以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没有其他的杂念。
问题一直都存在,
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动脉橙果局:当前,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宋海波:其实创业,问题一直都会有,以前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只是问题的维度不同罢了。对于当前的我们来说,遇到的难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挑选投资机构,另一个是如何让投资机构进来。
先说如何选投资机构,其实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投资机构,但是我们作为医生,对这方面还是不够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样去鉴别什么是适合我们的投资机构。所以我们希望转化中心也好,其他合作机构也好,能真地帮我们去甄别适合我们的投资机构,或者说有一个详尽的投资机构库,我们可以去匹配和选择。
但选好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让投资机构进来更是困难重重。我们属于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所以做任何动作都需要走程序,但这流程真的很漫长,全部走完差不多需要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个时候原来的投资方案可能又需要调整或因为估值变化需要重新评估。
就算是投资机构愿意等你,也会因为错过最合适的风口,最后研发出来的技术可能在竞争方面失去优势。但我们已经在想办法了,我们也看到了各方也都在不断地改变和调整,我想这些问题迟早都会解决的,毕竟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推动更多创新落地。
动脉橙果局:现在整个医疗创新领域的氛围很浓,各种各样的动作也很多,您看到了哪些新变化呢?
宋海波:现在的科技创新形势,不亚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就是以前的“大包干”,把土地分给农民,留够集体的,让农民先富起来。只不过我们现在种的地,是脑袋里的知识产权地,而“富起来”就相当于是让科学家的脑袋里面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另外,你把创新变成了实际应用的产品才是资产,没有变,它就什么都不是,一分钱都不值,它躺在那里就只是一块“荒地”。
另外对于我们医疗器械行业来说,集采政策出来以后,最大的便利就是销售渠道更加透明,审批流程也更短了。比如某个代理商找到我们,我们只需要签个授权,干干净净地切割开就好。
还有一点是大家开始专注小而美的赛道。以前没有集采的时候,投资机构根本不会去关注那些小赛道,因为觉得市场空间太小了,没什么价值。但现在集采出来之后,思路就开始转变了,那些还未被挖掘的小而美的赛道开始成为“香饽饽”,这样的变化对于我们以及整个市场都是很有利的。
动脉橙果局:您对未来的医疗创新事业有哪些期许?
宋海波:首先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像华西医院西部医药转移转化中心、华西健康科技这样的真正有担当的医药创新转化服务平台。医生长期待在医院里,对外面的事情根本不了解,所以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去帮助医生找资源,去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去拉近他们与投资机构或者企业之间的距离。如果什么事都需要医生亲力亲为,一是他们没有时间,二是这也不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
其次是希望能有更多投资机构关注到实验室的这些创新项目。对于医生来讲,最缺资金和资源的时候就是在最早期的时候,但往往投资机构会对这些初期项目很谨慎,因为变量很大,风险也很高,这些其实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创新是有周期的,如果大家都等着摘果子,没有人去播种,最后大家都会走进死胡同,随着科技金融服务的逐渐完善,银行、保险、证券提前介入项目,在医学专家的领导下他们可以合理安排,支持实际需要的新产品研制和社会化生产,提供首款新产品产、销保险、提供面向专精特新小企业的注册制上市服务,从而少走弯路,保护投资者权益。
最后是建立创新生态圈。现在很多的创新都集中在交叉性领域,单一的技术可能根本就走不通。比如说要研究一个做麻醉的器械,你需要懂麻醉的原理,这个医生能做到,但力学或者材料上面的问题,他们并不擅长,所以就希望在这些医生不擅长的领域,能够有专业的人来解决,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转化成功率,另一方面也能缩短时间。但一定要强调医学的领导地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提出的“医学+材料”、“医学+制造”、“医学+信息”改革理念推动了医工、医理、医文的交叉融合。
在采访过程中宋海波教授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在医疗创新转化上迈开步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走很快,因为越往后走,越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是需要去摸索的,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了。”
关于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
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与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和高新区政府直属单位共同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是华西医院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对外窗口。中心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为基础,以开放式合作的方式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精准项目挖掘与对接、商业化评估、市场调研与分析、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转化方案设计、临床研究助理(IIT和IST)、学术会议、培训及产学研交流活动组织等全方位支撑,建立医学创新服务与评价体系,推动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五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关于举办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拟新任质量
各相关企业: 新修订的《中华人..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关于召开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赴中国医
为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学习、领会国..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协会
在金秋九月,高热酷暑气温下,为学..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冉文萍秘书长拜访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
近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联合会秘..关于启用《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培训
各相关企业: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关于收取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章程
会徽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表现四..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