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CAR-T并不缺基础研究,缺的是高质量临床试验转化平台。12大创新项目晋级Think Big 2.0终极路演
发布时间: 2021-12-17     来源: E药经理人

近日,国内两款上市CAR-T产品定价均已公布,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拟挂网价格为120万元一针,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拟挂网价为129万元/支。
支付已经成为阻挡CAR-T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一大因素。今年阿基仑赛注射液通过了医保谈判初审名单,但最终因定价过高遗憾止步于最终谈判名单。医保局曾回应,拒绝高价药进医保。

一位深耕CAR-T行业的科学家指出,未来几年在中国CAR-T疗法仍将是部分患者的疗法,这是科学发展必然要经过的痛苦阶段,因为每个领域都有一个从萌芽、起步、不断发展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

通用型CAR-T是解决支付问题的重要方向。前述科学家认为,未来5年异体将能得到解决,一旦异体问题被克服,慢性疾病也可以进行细胞治疗。细胞疗法的发展将越来越广泛,通用型CAR-T必将成为主流。最近Poseida Therapeutics宣布终止自体CAR-T产品P-BCMA-101的开发,转而开发同种异体管线P-BCMA-ALLO1,也验证了这一点,“CAR-T的未来是同种异体,而不是自体。”

01
如何看待CAR-T产品靶点同质化?

截至今年11月底,全球CAR-T疗法开发管线中,CD19作为一种已有多款疗法上市的靶点其研发数量排名第1位。在全球CAR-T领域靶点TOP20品种中,CD19占比达40%。排名第2位的是BCMA,占比11%,两靶点加和占比51%。

全球并不需要这么多同靶点CAR-T,中国也不需要。对企业而言,即使CD19 CAR-T被开发出来,市场前景极有可能不大乐观。参考Kymriah和Yescarta,两款已经上市3年的CD19 CAR-T,2020年销售额均未突破10亿美元。美柏医健分析指出,一是市场定价高导致患者可及度低,二是CAR-T目前获批适应证仅作为血液瘤的末线治疗。

但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在CD19和BCMA等成熟靶点上进行临床开发。对于同质化问题,一位来自血液学研究所的专家指出,新技术刚开始发展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些重叠,从锻炼技术能力的角度其实是一个好的尝试,一个好的敲门砖,也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品管线逐步优化的必经阶段。这并不会影响行业今后的发展。只有锻炼好了,以后好的产品管线才会不断涌现,来避免产品的重叠,更好地拓宽治疗领域和适应证。

其实医院里很多研究者、专家、PI都在做基础研究,药企可以去寻求一些联合,基础与临床之间相互转化的联合,也能提供更多新的靶点。
一位长期做CAR-T产品的企业家也表示,扎堆现象是暂时的。并举例道,“国外技术研究比较多,尤其是实体瘤研究较多,所以不扎堆。简单说,需要有一定实力才能把实体瘤做起来,现在国内不管是企业、科研单位,还是医院,都在实体瘤方向做研究。”

02
CAR-T的难点和痛点

“CAR-T的未来是同种异体(即通用型),而不是自体。”几乎所有深耕CAR-T的科学家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血液学研究所专家认为,CAR-T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制备周期比较长,二是从制备工艺、制备流程上,制备成本相对较高,使得通用型CAR-T非常必要。现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当中,已经初步看出一些效果。

前述做CAR-T的企业家也认为,通用型CAR-T肯定是细胞治疗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现在来看,用基因编辑的方式敲除几个基因,降低移植抗宿主反应,降低抗异处理的能力,这些都可以实现,但是最终要达到像自体CAR-T同样的效果,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CAR-T仅在血液肿瘤上做得比较好,但在实体瘤上几乎一片空白,不是CAR-T在实体瘤上无效,可能是靶点选择的不合适,以及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认知不够,或者T细胞在实体瘤中没有发挥作用。可以结合其他治疗,譬如在CAR-T细胞里引入抗体序列或者一些能让CAR-T在血管释放的序列,甚至进行T细胞改装,使得他一端识别肿瘤细胞,一端识别NK细胞这种多途径的激活。

之所以在实体瘤中发展比较尴尬,一是实体瘤分类比较多,每一个瘤种治疗需求不同,每一个都需要去探索、去证实疗效。未来我们要聚焦到某些肿瘤的某些分子分型以及某一时期的肿瘤才可以。第二,在实体瘤治疗中,毒副反应问题是他最关键的一个点,相比血液瘤本身的风险就比较大,整个治疗风险一直存在,而实体瘤治疗过程中比较平缓,所以毒副反应更突出。在这方面,CAR-T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还有一个现在治疗比较成功的血液瘤,都是针对B细胞的,CAR-T细胞进去后可以帮助增殖,所以对输入细胞要求量并不大。但对于实体瘤而言,治疗需求的细胞量应该比血液瘤总量大得多,因为他并不会帮助增殖,全部靠输入,还有肿瘤微环境抑制的问题也存在。所以如果能通过修饰或者改造,将机体的免疫系统调动起来,最终才能在实体瘤上有所突破,这是未来的研发方向。

03
临床转化的瓶颈

CAR-T现今的转化现状到底是怎样的?

来自血液肿瘤研究所的专家表示,得益于临床需求和临床研究机构的良性互动,以及企业高端人才的发展,管线在实验室研究出来比落地到临床相对容易,因为临床出口变窄,不是每个研发产品都有机会能够在临床上快速地验证,探索其有效性或者是简单看看安全性。

“太多产品和临床试验机构以及受试者之间还有点不平衡,这要求我们需要去开发、探索新的临床研究资源,才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在药物研究走向强国的时候,临床机构起着相当的作用,包括我们的临床研究能力、数量,现阶段还不能覆盖发展需求,这方面的能力培育是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帮助创新药物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
血液瘤转化现状如此,实体瘤境地更尴尬。

中国基础研究并没有想象中缺乏,临床患者需求也很大,中间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成功转化到患者身上,在实践中非常艰难。来自天津市肿瘤医院的专家表示,问题原因有几个,一是政府监管问题,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平台。现在临床试验平台增长非常迅速,包括二级医院都可以建设,但质跟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如何去克服这种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以天津市肿瘤医院为例,他是中国五大肿瘤医院之一,整个临床研究评估也在逐步壮大,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在细胞治疗,特别是CAR-T这方面的转化存在很大的缺陷,放眼其他平台也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这才是真正的瓶颈。

在监管上,细胞疗法实行双轨制,有很多优势但同时存在缺陷。譬如在美国医院要做可以自行申请IND,企业可以协助医院,就不需要研究所。在中国的话,只能是药企去申请IND,医院的研究者如果要上临床就需要去设立公司。前述企业家表示,“医院的临床研究做不起来,想赶超国外难度相当大。”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