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从净赚34亿到亏损2000万,“手套茅”到底还行不行
发布时间: 2021-11-04     来源: 健识局

蓝帆还行不行了?面对这样的质疑,曾经的PVC手套大王蓝帆医疗,近期做了一系列动作。

10月29日,蓝帆医疗大股东突然向投资者承诺,未来3年内不再实施转融通业务。在此之前一天,蓝帆的三位高管宣布增持公司股份;27日,蓝帆医疗宣布心脑血管事业部重组。

心脑血管事业部是蓝帆医疗从低值耗材到全医疗器械平台转型的关键,产品涵盖支架、球囊、瓣膜等高值耗材领域。健识局从蓝帆方面了解到,这次重组酝酿已有一段时间。

而这一系列动作的导火索,就是不怎么好看的三季报。

手套“大势已去”

前两个季度净赚34亿元的蓝帆医疗,三季度突然亏损了2千万元,这让很多投资者难以理解。

蓝帆医疗对健识局表示:主要是因为三季度手套业务盈利水平明显下滑,回归正常业务水平。

手套的利润能坚挺一年半,已经出乎蓝帆自己的意料。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手套盈利水平下降,蓝帆也早做好的心理准备:“手套本身就会薄利多销的低值耗材,产品性质决定,再怎么赚钱也不会持续很久的。”

今年三季度,蓝帆的手套业务收入11亿元,这比一季度时的28亿元降幅很大。但已经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平均每季度4亿元左右的营收高出很多。健识局获悉,去年疫情期间,蓝帆医疗的手套平均毛利率高达75%,目前已经降到了30%。

蓝帆在医用手套上的国内竞争对手之一英科医疗,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今年第三季度,英科医疗净利同比下滑近60%,英科医疗在业绩预告中表示:手套价格下跌,导致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

成也疫情,败也疫情。

业内知情人士对健识局表示:目前国际上销售的两种手套都快饱和了。PVC手套生产门槛比较低,小企业参与多,产能太大;丁腈手套此前因马来西亚的工厂停产,中国企业获得了一定优势。现在马来西亚陆续开放生产,国内企业受到冲击。所以当前手套价格下降是必然的。

手套业务不能像之前那样大幅盈利,以急救包为主的护理事业部也受到影响,盈利大不如前。而蓝帆的心脑血管事业部还是亏损的。集采2021年正式落地后,支架每条下降到700元附近,蓝帆的中标价是最低的,结果可想而知。

今年上半年手套业务大幅盈利,第一季度净利润高达17亿元以上,掩盖了心脑血管事业部的亏损。但随着手套销量、利润率的腰斩,这种补偿机制已无法持续。

蓝帆医疗的心脑事业部重组,不得不提上日程。

如何绕开集采?

心脑血管事业部重组,是蓝帆给出的自救良方。根据公告,蓝帆需要理顺该部门旗下数十家境内外子公司的股权关系,更好应对国内集采和海外疫情。

健识局了解到:蓝帆的心脑血管事业部由德国的NVT、瑞士BESA、新加坡柏盛国际、中国吉威医疗以及中国和美国2大创新中心组成。由于大部分公司是收购而来的,涉及神经外科、心脏支架、瓣膜、球囊等不同门类,各公司各分其职,管理分散。海外业务受疫情影响后,国外心脏介入手术数量明显下降。重组之后,公司整体效率会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重组之后,蓝帆医疗计划在国内加快研发速度,打开集采外的市场。

这其实是耗材企业的通常做法。健识局咨询了另一家参与集采的企业,对方表示:企业会考虑将集采外的产品与集采品种搭配销售,尽可能利用集采开拓的医院市场。

“搭售”的方式是耗材销售中常见的,但在新形势下是否还符合监管要求,值得商榷。

蓝帆医疗也试图从现有产品上挖掘价值,在回复交易所的问询函中,蓝帆医疗表示:通过优化工艺流程,中标产品的成本有所下降,但这么做的效果有限。蓝帆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快研发创新。

有观点认为,蓝帆的转型多依靠收购,自主研发方面不足。蓝帆的研发团队主要在国外,这给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蓝帆计划在上海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研发团队,实现国内国外同步研发、同步取证。

蓝帆医疗的转型是很多耗材企业突破自身瓶颈的参考样板。集采中标的企业短期内日子会过得紧一点,但没中标的企业日子更难。全行业都期待能够绕开集采。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健识局称:疫情大概率在冬天会有反复,手套多少还能再赚点。图片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