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医药市场IPO融资表现依旧活跃。
2021年1月至6月份,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达86家,仅生物医药行业就有23家,占比27%,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达183.63亿元,平均募集资金7.98亿元。其中惠泰医疗、奥泰生物、翔宇医疗、皓元医药、百克生物、威高骨科募集资金超10亿,之江生物首发募集资金更是超过20亿。
从细分行业来看,在科创板上市的23家生物医药企业中,医疗器械企业占了绝对优势,共有14家企业上市,主营业务范围覆盖了骨科、医用光学成像、康复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等领域。另外,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领域各有3家。
2021年1-6月科创板上市生物医药企业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梳理1-6月医药企业IPO情况不难发现,A股上半年新增的29家上市医药企业均在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选择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更是高达23家。显然,科创板已成为医药企业IPO的热门板块。
上半年科创板IPO的医药企业在行业分布上有何特点?又有哪些医药新股表现优异?
01 破纪录,是谁开盘暴涨1052%
开盘暴涨1052%!
6月23日登陆科创板的新股纳微科技创下了科创板开市以来的新纪录。
纳微科技发行价为8.07元/股,开盘便暴涨1052%,上市首日涨幅更是达到1273.98%,收于110.88元/股。Chioce数据显示,纳微科技首日涨幅居当日科创板所有股票之首,同时也是自2003年以来,A股首日涨幅之首。
纳微科技缘何受到投资者追捧?
从招股书来看,纳微科技主要从事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销售及应用服务,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客户提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
身处IVD“黄金赛道”的纳微科技不仅占据先天优势,其在技术研发上更是作为众多科创板“硬科技”企业的代表。东吴证券研报分析指出,纳微科技作为国内纳米微球材料行业龙头,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突破微球精准制备的技术难题,打破长期国外垄断的竞争格局,未来随下游生物制药市场的高景气度以及进口替代趋势,业绩有望持续高速增长。此外,色谱技术的主要应用市场是生物制药领域。东吴证券认为,尽管国内生物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未来潜在增长空间仍大。
2018年至2020年,纳微科技累计研发投入金额8877.15万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1.28%,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1.69%、22.66%和16.23%。截至2020年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114人,已有17项发明专利形成主营业务收入。“我们致力于把纳微科技打造成微球领域的‘隐形冠军’。” 纳微科技董事长、总经理江必旺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传统的“组装模式”,而是注重在核心产品、关键节点上的研发,以“小而精”的高科技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另据东吴证券测算,预计纳微科技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7亿,5.11亿和7.8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0亿、1.99亿和3.02亿元,对应2021-2023年EPS分别为0.30元、0.50元和0.76元。发行价对应估值分别为27X、16X和11X。
值得注意的是,纳微科技IPO前,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就已入局。早在2019年12月,高瓴益恒、惠每基金、红杉智盛、上海药明康德等机构就以22.8元/股的价格入股了纳微科技。
02 首家A拆A医药股上市
随着百克生物于6月25日登陆科创板,生物医药行业也迎来了首家A拆A上市企业。
过去,A股上市公司通常选择境外分拆上市。自2019年12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设置了上市公司分拆原则上应同时满足股票境内上市已满3年、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等7项条件,使得上市公司有更多机会在不改变控制权的情况下,在内地直接分拆上市。
自此,分拆上市通道正式开启。
截至6月30日,累计已有71家上市公司发布“A拆A”计划或意向,除去成功分拆上市的4家之外,已有7家已宣布终止分拆计划,另有60家正在推进分拆计划。
从分拆上市板块来看,正在推进“A拆A”的公司中,30家选择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14家选择科创板,3家选择上交所主板,选择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各有1家,其他则未明确上市板块或交易所。整体来看,选择分拆子公司至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占比68.75%。
如果将目光聚焦到生物医药领域,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10家医药企业宣布进行分拆计划,包括丽珠集团、迪安诊断、长春高新、科伦药业、天士力、延安必康、华兰生物、辽宁成大、乐普医疗、华邦健康等,涵盖化学药、中药、体外诊断、疫苗等多个医药领域。“从拟分拆上市的子公司来看,在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能够更加突出其科技与创新属性,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聚焦新主业,明确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有分析指出。
对于分拆百克生物至科创板上市,长春高新表示,通过分拆,长春高新将更加专注于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以及房地产业务,百克生物也将依托上交所科创板平台独立融资,促进自身人用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发展。
百克生物成立于2004年,当前专注于人用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销售。长春高新直接持有百克生物46.15%的股份,为百克生物第一大股东。2020年5月,长春高新披露分拆百克生物至科创板上市的预案。当年8月,百克生物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当前百克生物已上市的产品主要有水痘减毒活疫苗、人用狂犬疫苗(Vero细胞)和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另外,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带状孢疹减毒疫苗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处于临床期,带状孢疹减毒疫苗预计2022年上市,也被业内视为百克生物未来的重量级产品。
百克生物首发募集资金超15亿元。据了解,募集资金将用于“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项目”“百白破(三组分)联合疫苗项目”“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液体制剂)项目”“狂犬疫苗、Hib疫苗项目”以及其他研发项目的开发。
上市首日,百克生物大涨超200%,截至发稿时,百克生物总市值已达到331亿元。
03 医疗器械迎上市热潮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疗器械企业正在成为资本的新宠儿。
由今年上半年IPO情况来看,医疗器械企业表现出了超强的生命力。
进入2021年,医疗器械企业IPO持续提速,截至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巨头威高骨科6月30日登陆科创板,1-6月A股共有21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上市,这一数字已与2020年全年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持平。据众成医械研究院统计,这21家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1家为体外诊断领域,6家为高值耗材领域,3家医用医疗设备领域,1家低值耗材领域。体外诊断与高值耗材的企业上市数,占上半年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数的81%。
同时,科创板成为2021年医疗器械企业上市的首选板块,占今年上半年上市医疗器械企业的71%,14家企业共募集资金118.54亿元。
“科创板不断助力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推动行业发展迎来黄金期。”行业分析指出,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医疗器械发展的政策,既有相关产业的鼓励政策,也明确提出重点器械突破方向,医疗器械成为目前高速成长、创新升级的潜力产业。
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虽然增长强劲,行业增速大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整体竞争力仍然不足,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领域仍由进口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突破。
随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版)》,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也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进入新阶段。条例明确了国家将制定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和政策,将医疗器械创新纳入发展重点,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审评审批,支持创新医疗器械临床推广和使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立项、融资、信贷、招标采购、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支持。疫情催生需求市场加上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投资机会孕育其中。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