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才博士是药明合联(WuXi XDC)的CEO,该公司是由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合资成立并于近期正式运营,旨在为药企提供生物偶联药物端到端的CDMO服务。药明生物为何如此布局?新公司未来有何规划?“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药明合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医药魔方近日与李锦才就ADC技术发展、市场格局以及新公司战略等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李锦才博士
浪潮来袭
ADC药物是一类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高活性相结合,用以提高治疗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的新型肿瘤药物。ADC在近年成为制药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已吸引不少跨国药企以及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下注。
今年3月,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对当时已上市的10款ADC药物进行了销售预测:到2026年预计将超过164亿美元,最重磅的产品将是阿斯利 康/第一三共联合研发的Enhertu(trastuzumab deruxtecan),2026年年销售额预计可达62亿美元。截止目前,全球已经有13款ADC药物获批,中国也已经批准了3款ADC药物,其中包括1款本土ADC药物。
来源: NextPharma
医药魔方NextPharma显示,已面世的ADC药物中,超过六成是最近两年获得批准,且研发热潮仍在持续。全球进入临床试验的ADC项目有200余款,处于临床前研究接近150个。
李锦才表示,自2019年以来,多款ADC药物接连获批上市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了市场投资和研发热情,国内外已经有100多家药企布局。目前药明合联平台上ADC药物综合项目接近50个,其中包括16个已提交IND的项目和6个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的项目。如果加上更早期还处于discovery阶段的项目,数量会更多一些。
“ADC药物与传统生物药有类似之处,整个中国创新药研发环境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靶点扎堆现象,”李锦才坦言,“我们也相信,随着国家监管部门不断地往差异化创新的方向去引导,ADC市场最终会往差异化创新的方向发展。”
在李锦才看来,基于已知的抗体或者小分子药物开发ADC药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考虑到ADC药物既包括抗体,又有小分子毒素,还有中间的连接子。李锦才表示,研发企业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创新,这是传统单抗药物不具备的优势。从过去几年ADC药物的表现来看,这3个方向的创新也都能够产生差异化的效果。
李锦才以ADC代表性药物Enhertu为例,尽管其采用的是已知成熟靶点HER2,但小分子毒素的创新使得治疗效果相比仅采用曲妥珠单抗大幅提升。临床数据显示,对既往trastuzumab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乳腺癌患者仍然有超过50%客观应答率,而且还扩展到HER2阳性胃癌患者。
“当然也可以从有效载荷(payload)或者连接子(linker)方面创新,这些创新都具有产生临床意义上差异化的可能性。至少短期来看,ADC领域暂时还不会出现研发过分拥挤的问题,相反,偶联技术为成熟靶点的单抗药物带来了差异化创新的方向。”李锦才说道。
他进一步补充道,“研发普通单克隆抗体,大部分企业往往都不敢尝试全新靶点,因为风险太大了;而对于ADC药物,大家反而可能会觉得可以做这种尝试了,因为靶点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把‘导弹头’有效载荷引导到特定的靶点上发挥药效。从这个意义上讲,ADC药物靶点的选择不像普通单抗那样困难。ADC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可以做的地方有很多。当然落实到每个企业,还是要有自己的立足点和核心竞争力。”
水到渠成
2018年,基于对偶联药物发展趋势的预判,药明生物决定在无锡高新区建设生物偶联药原液和制剂生产基地。2019年,多款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沉寂已久的整个市场迎来蓬勃发展,更加笃定了该公司管理层朝着ADC业务发展的决心。到了今年,药明生物管理层决定将ADC业务独立,并携手合全药业成立药明合联,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一体化生物偶联药CDMO服务。
如果说创新是药企的核心竞争力,那对于为创新服务的药明合联来说,独立运营能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带来哪些增量?又将为它现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来哪些价值?
李锦才坦言,“在ADC领域,我们已经发展了七八年。原来药明生物服务了很多ADC项目,且慢慢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启动了ADC项目,并结合一些临床进展以及通过跟客户沟通交流获悉他们遇到的诸多痛点,管理层做出了成立药明合联(WuXi XDC)的决策。”
实际上,海外已上市的ADC药物的生产供应链非常复杂,比如小分子毒素部分可能在中国生产,抗体部分可能在美国、中国或其他国家生产,然后运到欧洲进行偶联,美国进行制剂灌装,最终在亚洲完成包装,整体运输成本和衔接、技术转移等风险非常高。
而随着药明合联的成立,抗体和其他偶联生物药、连接子/化学有效载荷、偶联原液及制剂等研发和生产的所有服务都将在以无锡为中心的200公里内完成。 对于药明合联合作伙伴而言,这也将大大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从客户角度来说,药明合联单独运营效率会更高,也能更快、更专注地响应客户需求,我们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在13-15个月实现ADC药物从DNA到IND的CDMO公司,这相比传统开发时间几乎缩短了一半。”李锦才表示, “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公司未来发展的考虑,比如更好地实施人才激励计划以及国际化等战略,以确保公司高速发展,更好地为合作伙伴赋能。”
除了复杂的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ADC药物还涉及到高活性化合物、高毒性小分子药物制备和生产,需要经过特殊设计的专业厂房从而确保操作员工的安全,以及避免产品交叉污染,因此ADC药物使用CDMO服务的比例比一般生物药要高得多。李锦才继续解释道,通过跟CDMO企业合作的方式效率更高,研发企业也能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早期研发和临床试验等环节,而不需要重金投入到厂房、设备等硬件条件。
数据显示:在全球已经上市的ADC药物中,有5款与老牌ADC研发公司Seagen(原Seathle Genetics)具有一定渊源。据李锦才介绍,由于ADC药物研发生产对厂房设备、环境、人员操作要求都非常严格,因此即便是像Seagen这样具备丰富开发经验的ADC公司,也是选择与CDMO公司合作来推进研发和生产。
除了国际性CDMO公司也对ADC业务虎视眈眈,国内也有一批企业相继布局ADC药物CDMO业务。对于研发企业而言,选择药明合联(WuXi XDC)作为合作伙伴具有哪些优势?
李锦才表示:药明合联在结合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能力和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了药明生物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其通过权威药品监管机构认可的高质量标准体系。相比于国际CDMO只是将ADC作为庞大业务的分支,相比国内CDMO公司兼做自研产品,药明合联专注于为合作伙伴提供一体化生物偶联药CDMO服务,业务更聚焦,效率也更高。此外,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服务,既可以提供从新药发现到药物生产的一体化服务,也可以就新药研发的某一环节提供专门的服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挑战并存
在采访的过程中,李锦才提到,今天的药明合联相当于2015年前后的药明生物,但考虑到公司的起点比当年要高很多,整体发展迭代速度更快,管理层以及外界对其期待自然更高,这对于掌舵者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于新公司而言,李锦才表示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才和创新两方面。首先,虽然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人的环境与十年以前已经很不一样,但因为偶联药物在国内发展时间还不长,市场上这方面人才还是非常稀缺;其次,就是偶联技术本身也在快速迭代,这对提供服务的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要求公司在扩建和扩产的同时得具有前瞻性,能够预判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上述两方面挑战,李锦才也分享了他的若干解题思路。人才方面,他表示,虽然抗体偶联药物跟普通的抗体药、小分子有差别,但还是有一定类似之处。因此他认为,具备抗体药物背景或者是小分子化药背景的人才,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上手偶联药物CDMO服务,跨度不算太大。此前药明生物已经具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未来这些人才也将不断加入药明合联,再加上新的校园和社会招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技术方面,药明合联正在与时俱进地巩固一体化技术平台,以更好地赋能合作伙伴布局生物偶联药物。例如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WuXiDAR4TM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小分子药物对抗体比率的控制,可极大地提高最终ADC产物DAR4 (每个单克隆抗体有4个有效载荷分子)的比例,同时也提高了偶联效率。通过该平台严密控制ADC产品的同质性,可更准确地评估临床疗效,从而在终端使用上更好地确保患者安全。目前该技术已经被药明合联众多客户采用,帮助其实现产品研发的差异化。
李锦才谈到偶联药物与当下越来越多元化的疾病治疗趋势不谋而合,典型例子包括多特异性/多功能抗体及联合治疗。他表示,虽然抗体加小分子做成ADC已成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然而随着国外公司在大量尝试利用偶联技术平台开发不同类型的创新药物,他相信未来偶联药物创新不会止于“单抗+小分子毒素”,发展也远不止于ADC药物。
除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ADC药物,多肽偶联药物、寡核苷酸偶联药物等都是偶联药物领域的新方向。李锦才认为,偶联技术实际上提供了一种重要工具,带来了很多不同的药物研发新思路和应用。例如应用偶联技术改善大分子药物半衰期,改造已上市单抗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甚至是开发蛋白疫苗等等。
对于国内以PD-1为代表的靶点内卷化开发而言,基于相同的靶点再开发一个单抗产生差异化临床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李锦才认为,从理论上讲,在已上市单抗的基础上或者基于老靶点重新开发ADC,在payload或者linker上做创新都具有可行性,当然也要考虑专利因素,这也为眼下国内研发企业摆脱同质化竞争提供了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药企内部也需要更多研究支持来确认抗体上连一个小分子是否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而药明合联要做的是,帮助客户在13-15个月内实现生物偶联药物从DNA到IND, 并服务于后续临床及商业化生产。“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开放式、一体化的偶联制药技术平台,加速和变革全球偶联药的发现,开发和生产进程,赋能全球合作伙伴,造福广大病患。”李锦才在采访结束时总结道。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五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关于举办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拟新任质量
各相关企业: 新修订的《中华人..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关于召开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赴中国医
为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学习、领会国..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协会
在金秋九月,高热酷暑气温下,为学..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冉文萍秘书长拜访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
近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联合会秘..关于启用《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培训
各相关企业: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关于收取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章程
会徽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表现四..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