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琪医药在创立的第一天就在做布局,建立自主临床及早期新药研发团队,严格筛选license in管线,走一条差异化的创新之路,从中国走进亚太,再迈向全球。
“在初创的第一天我们就确定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必须要做自己的早期研发,从实验室阶段一直到临床,再到最后的商业化和生产。”德琪医药创始人梅建明坦言,“但我们是以临床作为切入点”。四年来德琪医药就是按照这个策略一步步走到现在。
截至目前,德琪医药共有13个主要研发管线,其中6个已经进入临床阶段,进展最快的塞利尼索已经在美国获批了3个适应证,在以色列获批2个适应证以及在欧盟获批1个适应证。
2020年11月德琪医药登陆港交所,从运营到IPO用了不到4年。从2017年获得A轮2100美元融资到2020年的IPO募资,总融资金额达到6.05亿美元。
每个创新药企都有不同的研发策略。德琪医药从公司创立时的定位、license in项目筛选、团队建设,再到临床研发、商业化,“创新性+协同性”始终在梅建明及其团队的考虑之中。
可以说,德琪医药从2017年成立至今的4年间,每一步都在起承转合。梅建明始终认为,license in不是德琪医药的目标,而是手段,为了公司快速地搭建团队、实现商业化。现阶段,德琪为了更好地拓展管线,重点布局自主研发。
01 未雨绸缪
2017年,德琪医药从新基引进首款候选药物ATG-008(mTORC1/2双靶点抑制剂);2018年,德琪医药与Karyopharm达成战略合作,获得了塞利尼索(XPO1抑制剂)、ATG-016(XPO1抑制剂)、ATG-527(XPO1抑制剂)以及ATG-019(PAK4/NAMPT双靶点抑制剂)在中国大陆等多个亚太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2019年,德琪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获得一款ERK1/2双靶点抑制剂ATG-017的全球权益。
在这些药物中,塞利尼索已在5个亚太市场递交了上市申请,预计2021年底到2022年初在各个市场获得NDA批准。而德琪也在海南、中国香港开展了塞利尼索的指定患者用药计划,治疗数十名多发性骨髓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瘤患者。
德琪医药创始人、CEO梅建明
“第一步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德琪成立初期,通过以license in作为助推器,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临床团队,用几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产品在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IND申报。现在,又有一款全新产品即将在国内及亚太多个市场进入商业化。”梅建明直言,以license in为切入点,德琪医药成立即直奔临床研究。
license in模式与自主研发相互搭配。目前,德琪医药在张江设有早期新药研发中心,有6个全新靶点项目正在进行,其中两款今年将进入IND,2022年另有至少三个项目将启动First-in-Human临床试验。同时,2021年还将会有4到5个新靶点项目启动。
梅建明介绍,德琪医药的研发布局始终是“未雨绸缪”。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管线布局还是license in项目的选择,德琪医药都有深度的考量。
首先管线布局专注first-in-class这种全新的靶点,针对市场上已经有了的产品,我们不会去做同质化me-too的重复工作,梅建明称。另外,德琪医药要首先专注自己比较熟悉的研发领域和市场,譬如血液肿瘤的创新药。
德琪医药的“未雨绸缪”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让临床后期的药物继续扩大适应症,从末线治疗逐步推向一线治疗;另一个是让候选药物互相匹配,实现自身候选药物1+1>2的效果。
“我们选择药物,更关注靶点的创新性,以及靶点之间在机制上的协同性,希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梅建明介绍,“95%以上的肿瘤都是多基因瘤种,联合治疗具有巨大潜力,不管是传统上的多个化疗药联用,还是后续靶向药或最新的免疫调节抑制剂的联用。”
02 异曲同工之妙
基于上述考量,德琪医药选择license in项目时更多的是帮助丰富现有管线,着眼于现有药物的后续开发以及联合用药。
一个案例就是塞尼利索、ATG-016和ATG-527三款XPO1靶点药物的引进,这是一种全新的作用机制,但针对同一靶点却有不同适应症。梅建明形容,这三款产品与新基的三代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以及泊马度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来源:德琪医药官网
塞尼利索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就获得了FDA的三个NDA批准,分别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和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时也在实体瘤上取得成效,治疗晚期脂肪肉瘤的III期临床结果为阳性,维持治疗子宫内膜癌也已经进入了临床III期,预期今年底有数据披露。
同时,塞尼利索正在“进击”一线治疗弥漫大B淋巴瘤。梅建明介绍,弥漫大B淋巴瘤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目前一、二线治疗都有与化疗联用的多药标准治疗方案,塞尼利索作为唯一一款三线治疗口服单药获批,体现了很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德琪医药已经启动了塞尼利索与R-GDP用于弥漫大B淋巴瘤二线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未来也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塞尼利索临床试验的选择也显示出了德琪医药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梅建明介绍,塞尼利索的其中一个临床试验名为TOUCH,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和NK/T细胞淋巴瘤。这一瘤种在白人群体并不多见,但常发于东亚,尤其是中国人群体,由于在西方国家较少见,过去多年来这一领域的新药寥寥无几。因此,德琪医药针对国内比较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启动了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XPO1靶点与多种血液和实体肿瘤有密切关系,同时在抗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领域也起到了关键作用,ATG-016和ATG-527分别在进行单药治疗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病毒感染的试验。在抗病毒、自身免疫领域的布局,也是德琪医药为后续在非肿瘤领域适应症的扩展埋下的伏笔。
说起自主研发,梅建明认为,作为一个创新药企,必须要有开发全新机制创新药的能力。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德琪医药在很早就布局了自研产品管线。
德琪医药官网显示,目前有多款药物为自主研发,分别为ATR抑制剂ATG-018,Claudin18.2抗体偶联药物ATG-022、KRAS抑制剂ATG-012以及两款未披露靶点的ATG-031和ATG-027,其中ATG-022和ATG-012的适应症都是实体瘤。
03 无远虑必有近忧
与国内诸多Biotech不同的是,德琪医药对双靶点分子药“情有独钟”。
从首款药物ATG-008到早期药物ATG-101,从管线中不难看出,德琪有多个药物都是双靶点。正如之前梅建明所说,癌症的起因复杂,大多伴随着多种基因的突变,而双靶点抑制剂,就是通过对两个不同靶点的抑制治疗肿瘤,也相当于是一石二鸟。
而钟情于小分子药物,也是有意为之。“我们率先进入临床阶段的6个药物全是小分子。正是以小分子为切入点,我们用4年的时间里拿到了15个临床批件。”梅建明直言,相对于大分子生物药而言,小分子药CMC更可把控,前期生产工艺投入较少,风险更可控,同时国内小分子药CDMO产业发展也较为成熟。
而德琪医药目前也正在布局大分子生物药,抗PD-L1/4-1BB双特异性抗体ATG-101将成为德琪医药今年首个从临床前研发推进临床试验的大分子生物药。截至目前,德琪医药的13个在研管线中,有4个大分子生物药,并于近期披露了在杭州钱塘新区建立生物药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工作。这也标志着德琪医药已经取得了生物药研发的迅速进展。
针对小分子药,德琪医药在绍兴滨海新城已经建立了符合GMP标准的产业化基地。德琪医药现正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绍兴-杭州为依托,布局大分子和小分子研发及生产基地。
塞利尼索,这款全球独一无二的First-in-class新药是德琪医药现阶段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亚太多个市场商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塞利尼索与国内外诸多同质化较强的产品差异明显,德琪医药所面临的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独特性、数年内没有竞品,外加与三款常用骨髓瘤标准治疗用药都具有高度协同性,使得塞利尼索进行联用的效果比市场上己有药品的疗效更好。此外,血液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也对医院的要求更加苛刻。梅建明介绍,全国能够针对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进行精确诊断及有效治疗的医院仅200余家。基于这两个原因,德琪医药的商业化团队注重专业性学术推广,不打人海战术。
德琪医药的商业化不仅限于国内市场,梅建明坦言,德琪医药的愿景是根植中国,拓展亚太,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化的“Global Biopharma”。
在德琪医药的规划与实践中,走向全球市场前,必须先把家门口的事做好。除了大中华区,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国家都是德琪医药的市场目标。“这一切都是我们真正成为全球创新药企的一个热身。” 梅建明非常自信。
在团队建设上,德琪医药也颇具国际化色彩,德琪医药专注First-in-class的发展目标,在国内创新药人才匮乏的时代却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加入。包括梅建明在内的十多位主要管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经验,其中6位曾在新基工作过。德琪医药的首席医学官Kevin Lynch与梅建明缘分颇深,二人曾一同共事于诺华与新基十多年。
“Kevin Lynch在新基工作期间,曾负责整个欧洲的临床研发,以及含大中华区、澳大利亚,韩国、东盟等多个亚太地区在内的临床和医学事务。他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全球顶尖的临床研发专家。他不仅是我们管理层的核心人员之一,也是我们很多国内外药企管理者的导师,他30年的从业经验能够带来很多有价值的言传身教。”梅建明坦言。
“我个人不是很会下围棋,但是我对围棋的理念非常认可。那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战略布局。”对于梅建明和他的团队而言,短短四年间,拿到15个临床批件,5个NDA, 商业化与研发共同推进……德琪医药如今的成绩并非偶然,而是一步一步按照规划来走,德琪医药在创立的第一天就在做布局,并且始终朝着目标努力。“在德琪这个发展阶段,能有多款自主研发产品进入临床的团队,同时能打入亚太多个市场商业化的不多,这是我们的两大优势。”
当被问到未来中国创新药企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势态?梅建明的回答是,在可期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发展出具有开发全新靶点及全球临床研发和商业化能力的创新药企,做出真正差异化的产品,以解决临床需求。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