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200亿神经系统药物市场,本土药企包揽销量Top 10品种!
发布时间: 2021-03-25     来源: 药春秋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指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压力加大而上升。

神经系统类药品类别繁多,如中枢兴奋的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等,中枢抑制的抗抑郁药等。2019年神经系统用药销售规模224.62亿元,同比增长3.10%。与心血管系统用药类似,品种格局持续调整,但2019年仍有大量辅助用药品种名列前茅。


(来源:PDB数据库)

01
脑血管药占比下降,镇痛药增长迅猛

据国内样本医院2019年神经系统用药各亚领域销售额数据,脑血管病用药、镇痛药、痴呆治疗药位居该领域销售金额Top 3,市场占比分别达40.11%、22.30%、14.38%,第5和第6位分别由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夺得。

综合近几年数据,不难发现,脑血管病用药市场占比逐年下降,由2017年的44.52%下降至2019年40.11%;镇痛类药物销售增长迅猛,2017年销售金额为36.6亿元,2018年43.1亿元,2019年已达到50.1亿元,同比增长16.2%,说明神经痛症的患病人数有所提升,患者用药意识逐渐加强。

02
注射剂是首选,地佐辛占比近一成

从用药情况看,进入样本医院Top 20销售格局的药品大多为注射剂,有18个,仅丁苯酞软胶囊和羟考酮片2个品种为口服制剂,可以看出神经系统用药首选还是注射剂。

此外,神经系统药品Top 20样本医院销售额合计超132.85亿元,占该领域销售额(224.62亿元)的59.11%,占比近六成,集中度较高。其中,排名首位——扬子江药业的地佐辛注射液销售金额占比达9.77%,占整个神经系统用药市场近一成的份额,可见头部产品效应明显。

03
国内企业包揽前十、吐气扬眉

纵观各类药品领域,就目前情况看,外资厂商多为行业老大,原研药物常是高市占比产品。但在国内神经系统用药市场,却有截然相反的景象。

据统计,2019年样本医院神经系统用药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厂家共有20家,销售金额合计125.44亿元。其中,16家为本土企业,4家为跨国药企。在神经系统用药中,不管是企业数量还是样本医院用药销售额,本土企业都远远超过了外资合资企业,实属了不起!

● 扬子江不负众望、摘下桂冠

地佐辛注射液是扬子江药业在止痛药领域的主打产品,商品名:加罗宁,由Wyeth-Ayerst实验室研发,1990年在美国上市。

2009年10月扬子江药业生产的地佐辛注射液首仿上市,用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的各种疼痛,并且凭借其镇痛活性高,较少有呼吸抑制、便秘、镇痛耐受和成瘾等不良反应的优势,用量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地佐辛注射液销售额从2015年10.5亿元已增长至2019年21.9亿元,2015-2017年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2018-2019年虽增速放缓但增长态势不变。(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数据)


(来源:米内数据库)

扬子江的加罗宁成功摘下神经系统用药Top 20的桂冠,依靠稳定可靠的疗效和市场的快速放量,将助力公司在神经系统药物市场继续迸发光芒。

● 丁苯酞:注射剂、胶囊双剂型齐上榜

丁苯酞是我国心脑血管领域首个1类新药,用于治疗脑中风患者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999年石药恩必普以当时被视为天价的5000万元从中国医学科学院买来了丁苯酞的专利;2005年、2010年,丁苯酞软胶囊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相继获NMPA批准上市,商品名:恩必普。

自丁苯酞软胶囊上市以来,由于前期错过医保调整,销售增速较为缓慢,直到2010年,丁苯酞口服常释剂型加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以及丁苯酞注射剂陆续上市后,成为市场转折点。

从近5年销售情况来看,丁苯酞样本医院终端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7.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9亿元,而2020年Q1已达到7.1亿销售额,预计2020全年突破28亿元。


(来源:米内数据库)

如此品种,石药凭借其注射剂、软胶囊剂,双剂型齐齐登上2019年国内样本医院神经系统用药Top 10,2019年该品种已为集团带来56亿元的销售收入,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此外,进入2019年神经系统用药销售额Top 10的厂家还包括,齐鲁制药、人福药业、吉林天成、梧州制药、石药欧意、江苏恒瑞、奥鸿药业,前十均为国内药企。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厂商,这些本土企业突破桎梏、不惧前行,最终吐气扬眉,值得点赞!

CPM最新数据显示,在国产神经系统用药中,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NMPA共批准了75家企业的112个药品生产批文。其中依达拉奉注射液有13个厂家的16个生产批文,长春西汀注射液有14个厂家的29个生产批文。这些药品专利到期后,企业仿制一拥而上,最终竞争过度。品种虽好,但也需充分评估,再入场竞夺,方能事半功倍。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