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医药专家看两会!创新药入院难、中药集采、带金销售…大咖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21-03-12     来源: 药智网

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加强医药产业顶层设计,实现“质”的飞跃?

“创新药入院难”症结在哪?如何打通“最后1公里”难题?

中药集采箭在弦上,如何设计独特模式?

……

这些内容,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医药健康领域话题。

为此,药智访谈特别打造“聚焦两会药点”专题,采访医药领域研发专家、企业家、中医师等5位行业大咖,建言两会医药领域,寄语行业发展趋势。

执业中医师-杨洋:
创新药入院难?本不必国家买单

“创新药入院难”是两会医药领域关注的焦点。自2009年新医改之后,各地公立医院逐渐取消药品进价加成,成为“药品零加成”,药事服务成为医院运营负担,更别说价格高昂的创新药。

从医改政策——集采方面来说,国家集采的目的是以量换价,使更多的患者获益。创新药上市即集采,甚至直接进基药目录,以价格换取准入及市场份额,未尝不可。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创新药不必国家买单,由自身的确切疗效、市场选择等因素去决定它的命运。

建议对部分疗效确切,临床必需,患者需求大的创新药,国家在鼓励降价的基础上,由医保买单,其他鼓励商业医保买单。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主任工程师-罗志波:
中药集采有2种可能模式


中药行业的洗牌趋势已然明朗,无论短期内中药是否参与带量采购,企业都应当下大气力提升产品力和生产力,加强源头控制和质量保证,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中药集采的可能模式,我的建议有两种。一个从推进步伐的纵向模式,应该是分步走,“有效成分比较清晰,适应症明确,使用量大,金额占比高,竞争格局良好”的中成药品种优先成为第一批中成药带量采购的品种,后面随着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再一步步扩围。

另外一个是推进的规则上,可能与化药不一样,创造出属于中药的带量采购规则,由于中成药成价机制的特殊性,可能实行的是“不带量限价”,让医院和企业都留有余地。此外,为大病种、确切临床症候单独划分赛道,不区分是否有仿制药,针对临床用途目标确切的品种(可相互作为替代产品的),不论品种名来实施集中采购,以此挤出药价水分,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思路。

浙江湃肽生物董事-刘志国:
促进民族企业的多肽创新药发展

多肽药物集合了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蛋白质药物的优点,适用于治疗小分子药物难以根治的某些复杂疾病,并且多肽药物因生物活性高、特异性较强,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使之成为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药物之一。

同时,多肽药物的平均研发速度与其他化学创新药相比要快、成药性高;在氨基酸组成上,随着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目前可以合成5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分子;越来越多的多肽靶点被应用开发,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多肽类药物靶点或受体会被发现。

近年来,一些跨国企业凭借创新药物分子和作用机制,在多肽类药物市场中表现强劲,并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速。这表明,未来只有研发出创新制剂及给药方式的企业,才能在这个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与国外相比,我国多肽药物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据统计,2019 年中国多肽药物市场规模超 8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中国上市约 50 多种多肽药物,其中进口产品占据了主要市场。因此,国内的多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建议把多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纳入十四五发展专项战略,对于国内多肽创新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将加快多肽创新药的开发速度,促进民族企业的多肽发展,是中国多肽新药走向全球迈开的关键一步。

广州玻思韬控释药业制剂副总裁-李伟:
仿制药远离“红海厮杀”的出路:高端制剂

近年来,药企在集采、一致性评价等规则下,普通制剂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往往陷入了同质化、低端化的“红海厮杀”。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发高端创新制剂或许是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出路之一。开发高端创新制剂的创新路径,与开发新分子实体相比,具有周期短、投资少、风险小的优势,但回报与新分子实体相比却并不逊色。

企业可以利用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开发改良型新药,提高已上市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

针对高端制剂行业,我建议应该发挥API企业、辅料企业、制药机械企业、药品研发企业等关键环节的联动协同,形成合力。

同时,药企自身应该做好产品质量,提高自身GMP合规性,熟悉各国注册法规,考虑国外市场推广等问题。

美资医疗亚太市场总监-李茶:
药企营销需回归价值营销

有人曾经预测: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下,回扣为主的带金销售模式,将在3到6年内终结。有句话说得好,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招采政策的不断推动下,行业营销模式中过往的噪音逐渐消散退去,真正考验公司硬核实力的时代已然来临。

建议药械营销人要坚守产品的患者价值的核心阵地,回归到真正的价值营销,在“一致性”中挖掘“差异性”,才能抵御时代的冲击。

当下,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医改进入“深水区”、“无人区”如何总结经验,牵住医改的“牛鼻子”,做好上下游关键环节的联动协同、形成合力,是医药人十四五所需奋力之事。

滚动新闻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