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实体经济负重前行。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集采、医保支付、互联网医疗一系列新政密集出台。此外,备受关注的医保目录调整,生物制品、中成药集采等,都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每一个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或将引发新一轮变革。在此背景下,12月9-10日,2020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暨米房会年会在羊城广州·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政策、监管环环相扣,中国创新迈向国际化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江效东出席大会并致辞,他表示,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作为行业的风向标,为中国医药经济在投资、生产、研发、流通等各领域的健康发展指引方向。同时,这也是一个窗口与融合平台,可及时掌握产业、市场动态,通过聚合、整合、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新政频出,在药品监管、医保支付等方面,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权威解读和全面剖析。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化监管司巡视员徐胜敏对网售处方药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解读。他表示,在新形势下药品流通监管政策设计走向包括了药品经营监督管理、规范和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配备使用执业药师、细化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境内代理人制度要求、加强对医药代表管理,规范药品学术推广行为五大方面。此外,要加快推动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从药品追溯工作的依据、信息化追溯的优势,到标准引领、制度先行、分布实施,依据风险类别、监管需要逐步扩展范围,最终实现已上市药品安全品种可追溯。要规范和强化药品网络销售业态监管,一方面是“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另一方是“线上线下一致”原则。
中国药品审评中心前首席科学家徐增军分享中国新药研发的痛点与国际化思考。他表示,我们正处在创新药研发最好的时代,国家层面出台了各种利好政策、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对于创新药的定义,他认为不需要一定是新分子,也可以是对疾病新的治疗方式、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具备临床优势。研发能力是创新药企最大的痛点,药企在药物开发研究各个阶段都面临着挑战,需要加强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监管机构、指导原则是中国新药研发的挑战,如何与监管机构打交道决定了药物的研发进度,企业不能过度依赖监管机构的指导建议,需要有自己想法、了解自己的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同质化me-too还会占据主流,多数biotech仍将在突破专利的基础上follow、copy国外已有品种。而国内药品支付环境将倒逼中国创新药进行全球布局,药企需提升总体研发水平,才能逐步实现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国际化。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万泉在发表《完善经济政策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主题报告中提到,2019年中国卫生费用总水平达6.6万亿元,占GDP比重上涨至6.6%左右。人均药品费用持续上涨,但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至33.3%。全国卫生费用的机构流向主要是城市医院和县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面临多重压力。完善经济政策,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他提出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24项具体工作要求,其中主要措施和抓手是“两个基础”即人才队伍以及信息化,“两大工具”即绩效评价和内部审计,“四轮驱动”即运营管理、全面预算、成本核算、内部控制。他认为,所有经济管理政策与手段的变化一定会带来行为的变化,行为变化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卫生健康总需求仍将不断增长,但未来更多的将是结构性变化,主动适应和应对政策调整是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关键。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伟在互联网医疗及医保支付方面有着这样的思考,今年的疫情助推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比当前的多种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医师多点执业的运营形式既便捷又提高运营效率,适用于大众及行动不便患者,但目前相关政策不完善及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互联网医疗实现医保支付的核心点包括支付对象、支付药品类型及支付政策差异,依托医保定点实体医疗机构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服务,能够实现患者诊疗及药品费用的医保支付。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一是“低毛利、低费用”利润结构的医保用药市场,药企需要建立市场信誉、提高公司知名度、带动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二是“高毛利、高费用”利润结构的非医保用药市场,零售药店或成为其主流销售市场。
2021医药经济预测:中小创新型企业逆袭,高仿、首仿、自费药、电商崛起
“我们应该坚信,朝阳行业的特质不会改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如是说。“2021年医药经济运行将呈现八大趋势:一是在创新药推动下全球医药市场加速增长;二是我国创新药市场发展快速,备受资本追捧;三是仿制药巨头瓜分市场,总份额却在下降;四是高仿、首仿是新高地,自费药成新赛道;五是原研药市场占比仍在提高但结构改变;六是严查进一步倒逼合规;七是长期利好政策改变不了中药短期的颓势;八是电商将成为医药市场重要的新终端。”
在他看来,2020年全球爆发的疫情影响所有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增长,医药行业也难以幸免。2020年1-10月,我国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19555.9亿元,同比增长2.5%,呈持续恢复态势;利润总额2779亿元,同比增长8.7%;医药出口仍然稳步反弹,但真正获益的企业不多。
疫情对医院和药店用药影响偏负面,全终端出现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诊疗人数减少叠加医院控费、集采降价效应,预计2020年医院市场药品销售额下滑8.5%,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因刚需属性影响较小,而药品零售市场增速达6%,但两极分化严重;医药电商迎来发展新高峰,慢病用药增长较快。
他对2021年医药经济发展提出7点思考——
1、疫情短期内冲击但改变不了全球医药发展总趋势。新药上市进程加快,推动全球医药市场增长;处方药TOP10企业市占比下降,中小创新型企业崛起;肿瘤药市场增幅强劲;生物药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在政策、资本等因素推动下,中国追赶国际水平成为医药创新生力军。
2、2021年创新药仍将受到资本追捧。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原研药比重上升,“大爆炸”的替尼类产品、PD-1靶点扎堆,“高水平重复”或将导致价格下降,但市场潜力仍然巨大。
3、医保新政加速改变仿制药格局。“国采”“国谈”常态化,以价换量提升巨头瓜分市场能力;仿制药占比逐步下降,首仿、高仿成必争高地;原料药垄断势头难以遏制,仿制药小企业加速出局;自费药或成新赛道。
4、原研药国内市场占比不降反升。虽然原研药在国采中纷纷离场,但进口及合资创新药仍受市场及政策欢迎,进口药品销售份额持续提升。
5、中药长期政策扶持但近期市场不振。中药的长期发展需解决标准化、有效性、安全性三方面的问题。
6、严查力度只增不减。彻查医药贿赂、严打和曝光欺保骗保、财政部查账等,大方向都是倒逼合规。
7、电商将成为医药市场重要的新终端。系列鼓励政策陆续出台,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实体零售药店盈利及抗风险能力偏弱,受电商影响较大。
在报告的结尾,林建宁预测了2020-2021年中国医药经济数值:2020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约24626亿元,同比增长3%,2021年增长至26645亿元,同比增长8.2%;2020年药品终端市场销售额达18442亿元,同比下降2%,其中线下终端下降5.4%,2021年增长至20917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线下终端增长10.8%。
2020年医药行业洗牌再度提速,2021年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只有紧跟政策变化和行业发展,不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让研发创新成为支撑自身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才能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脱颖而出。12月9日下午至10日,大会将举行多个分论坛,从百强企业创新升级、新药研发、新零售业态等多个领域进行分析解读,欢迎在场嘉宾莅临听会,米内网微信也将进行实况报道。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