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技术装备
技术装备
分析方法开发指南系列之分析方法的质量源于设计
发布时间: 2020-12-04     来源: 新浪医药

概述

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

在建立质量标准时,如无可以参考的法定标准,就需要开发分析方法。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组分变更,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需要根据变更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启动分析方法的再开发。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在方法开发期间,必须对所开发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目的和要求。

方法开发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以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从实质上讲,方法开发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物料本身的性质、相关研究数据、相应指导原则与基础理论等,对方法的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用适当的试验确认设计是否成立,通过迭代的设计与确认过程确定方法的各项参数,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对方法的各项参数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估,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确认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并制定合理的可接受标准。

做出一个研究活动的输出物,分析方法需要从多个维度对分析方法的质量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2、是否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待;

3、对风险是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4、是否符合规范与审评的要求。

分析方法的质量源于设计(QbD)

分析方法开发的过程不是试错的过程,而是系统化、结构化的设计的过程,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设计加确认的迭代过程。应当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对分析方法的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分析方法全生命周期中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方法作为方法开发的一个输出物,同其他产品一样,适用质量源于设计的相关理念,如生命周期、风险管理、设计空间等。

分析方法作为药品研发工作中的一个输出物,适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应当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策略。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为传统分析验证、确认与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即将这些活动视为连续、密切相关的而非离散的行为。

进行分析方法开发时需要重视分析方法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识别来自于技术、沟通、利益相关方需求等各方面的相关风险,并进行合理与必要的应对,检查应对后的次生风险与残余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应当评价分析方法对全生命周期风险的承受力,作为分析方法质量评价的一部分。

为确保分析方法对风险具有适当的承受力,分析方法需允许检测条件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产生的检测结果仍然稳健,即常见的易变动的条件应当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如环境温度、湿度、设备型号、样品性质、仪器参数、操作水平等。在进行分析方法开发时,应当设计分析方法条件允许变化的空间,一般情况下不宜规定过于严苛的实验条件。

一、结构化的设计

分析方法开发主要包括物料处理、实验参数、系统适用性试验、计算方法、可接受标准等五个方面的选择过程。

1、物料处理

物料处理是指供试品、对照品等检测过程中涉及的物料的处理方式的研究,包括稀释剂、物料用量、供试品浓度、对照品浓度、操作方法等参数的选择。

方法开发过程中应当对检测过程中的物料处理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估,对物料处理的各个参数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稀释剂

分析方法中的稀释剂是指当其与物料混合时,能够改变物料形态,使之满足相关检测的要求。稀释剂可以是溶剂、溶液、固体粉末等。

稀释剂应当能与相关物料良好混合,例如液体稀释剂与物料形成溶液,应当具有一定的溶解性;稀释剂应当在分析方法中具有惰性,或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小,可以用空白试验消除;物料在稀释剂中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时间内稳定。

一般来说,稀释剂应当选择安全性较好的试剂、配制方法简易且有良好的稳定性。

物料用量

药品检测是以样本的检测结果评估总体的特定属性,需要对所取的样本是否能够代表总体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应当对物料的取样方式和用量进行研究,说明或者证明在特定检测项下所取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供试品、对照品浓度

检测结果需要有较为明显的响应足以让分析人员作出判断,因此供试品、对照品应当由适宜的浓度,在检测过程中产生适当的响应。在制定供试品、对照品浓度时应当根据可接受标准、仪器设备、系统适用性试验、计算方法等相关内容的约束综合考虑。例如有关物质的供试品浓度研究过程中,除了使方法的灵敏度、各组分的分离度等符合要求外,还需要满足计算方法的要求;如为面积归一化法则需要证明供试品浓度的响应者在线性范围内。

操作方法

对于物料处理的操作方法,需要评估对检测结果产生的风险。例如溶解操作溶液均一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层萃取对准确度的影响等。

2、实验参数

各项实验参数的选择应当进行必要的研究,科学合理的说明抉择过程。可以使用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相应研究,详细研究高风险参数,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以液相色谱法为例,流动相、色谱柱、进样体积、流速、洗脱程序、柱温、波长等参数的选择应当根据理论、经验等进行风险评估与应对,必要时以试验数据证明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如波长对检测结果的风险非常高,合理的波长选择能够降低该风险,波长选择的风险是否可接受,可以用线性、重复性等研究数据进行确认。

3、系统适用性试验

分析方法的整个系统中包含的样品、设备等内容可能与方法开发验证期间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在进行系统适用性研究期间确认为高风险因素,可能会造成检测结果的严重偏离,则应当制定相应的试验以区分该差异。

4、计算方法

分析方法中的计算方法需要与物料处理、实验参数等其他内容相适应,必要时用实验数据确认拟订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例如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有关物质的结果,供试品浓度的响应值应在线性范围内;如拟采用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有关物质的结果,需证明各已知杂质的校正因子均在适当的范围内。

5、可接受标准

药品相关检测项目的可接受标准主要从安全、质量可控两个角度考虑。

与安全相关检测项目的可接受标准,如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元素杂质、基因毒性杂质、微生物限度等,应当按照相关指导原则制定合理的限度。如一般杂质超过指导原则规定的界定限度,则新药应当从动物试验与临床试验的相关安全数据或参考相关指导原则说明制定限度的合理性;仿制药应当通过与参比制剂的质量对比或参考药典标准确认相关限度的合理性。

其他检测项目的可接受标准如水分、熔点、比旋度、含量测定等,如无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影响,应当根据实际可能达到的质量水平制定合理的限度。

二、系统化的设计

需要且能够明确的是,分析方法任何一个参数的选择都不是孤立的。在进行方法参数设计时,应当综合考虑该参数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技术方面、利益相关方、实验室管理等。例如限度会影响样品处理、计算方法、试验参数、系统适用性试验等其他参数的选择。以开发某药物中NDMA的检测方法为例,其PDE为96ng/D,需要灵敏度极高的检测器如质谱检测,非常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同样意味着对稀释剂的溶解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计算方法一般不适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如果开发的是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其限度为98.0%~102.0,则其他参数的选择与NDMA检测方法可能完全不同。

方法参数设计是还需要考虑利益相关方需求与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评估各项参数在分析方法全生命周期可能的风险,确认分析方法具有足够的风险承受力。相关内容见分析方法的利益相关方管理与风险管理相关章节。

作者:占小兵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