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关注乳腺健康,预防乳腺癌是每位女性终身要做的事情
发布时间: 2020-05-14     来源: 腾讯健康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我们吃着母亲甘甜的乳汁长大,而正是对乳房的重视欠佳,又让多少母亲疾病缠身,甚至失去了生命。目前,全国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近30万人,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居榜首,也是全球女性健康的头号敌人,很多患者一经诊断就是中晚期,预后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5月10日母亲节当天,《医师报》社执行总编辑张艳萍连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傅佩芬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行政主任廖宁教授,开展“关爱母亲健康,防治乳腺疾病”访谈,解答公众对于乳腺癌的关切问题,为母亲节献礼。

访谈活动同时在《医师报》直播中心、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同步直播,10万余人在线聆听两位专家的分享,反响热烈。

45~55岁是我国女性乳腺癌高发群体

乳腺癌在女性所有实体肿瘤里排第1位,给女性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傅佩芬教授介绍,在中国,每年新发乳腺癌近30万人,乳腺癌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很多患者可以活10年以上,因此乳腺癌群体越来越大。


傅教授表示,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相对靠前。在国外,50~60岁为乳腺癌高发群体,而在中国发病年龄提前15年左右,即45~55岁是我国女性乳腺癌最高发群体。“这个年龄群正值壮年,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工作单位都是中流砥柱的位置,患病后对家庭的压力非常巨大。”

此外,中国乳腺癌的确诊时间较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稍晚。即使在北京,Ⅰ期乳腺癌发现率仅约30%,而在国外可能占50%左右。“这跟国外普遍开展乳腺癌筛查以及广大女性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度有关。”

我国乳腺癌治疗的理念跟国际先进水平一致,但在全世界范畴的新药问世到国内可及仍有一定的时间差。

年轻乳腺癌患者死亡率更高

廖宁教授介绍,诱发乳腺癌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过度肥胖、超过35岁生育或终生不育、遗传、应用大量雌激素(如人工受精时用到大量雌性激素促进排卵等)、围绝经期月经不调、缺乏运动、工作或情绪压力等。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且与同样分期的高龄乳腺癌患者相比,年轻乳腺癌患者死亡率更高。” 傅佩芬教授表示,乳腺癌年轻化的原因很多。首先乳腺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伴有遗传基因突变的乳腺癌约占10%,尤其在一些年轻乳腺癌患者中基因突变阳性比年纪稍高患者的比例更高,如BRCA基因、PALB2、CHEK2等。“因此,对于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遗传基因突变全套测定是有必要的。”

其次,目前年轻女性的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对人体的激素分泌有很大影响。日夜颠倒的作息会影响到体内的激素,可能间接导致乳腺癌发生率的增加。

此外,一些自然的生命规律,如结婚、生育、哺乳等,或多或少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如在该结婚时没有结婚,该生育时没有生育,该哺乳时没有哺乳,都会破坏自然规律,影响到乳腺癌的发生。

做好早期、定期乳腺检查

廖宁教授表示,早期筛查是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的方法。目前早期筛查最常见的方法包括乳腺B超、钼靶检查、乳腺磁共振。一般来说,女性40岁以上开始进行乳腺钼靶检查,每年或每两年一次。乳腺B超没有辐射,建议18岁以后每年进行1次乳腺B超检查。但由于乳腺B超检查受医院、医生、设备差异的影响,并不能成为标准的筛查方法,但认为在亚洲人群中是非常好的方法。乳腺磁共振是更为高级的乳腺检查方案,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议在35岁以后进行每年一次磁共振筛查。

“由于亚洲女性的乳房相对致密,与西方人群比没有大量脂肪,在进行钼靶检查时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感;同时一些隐藏的致密小病灶容易漏检,因此乳腺B超是非常好的补充检查方法。”廖教授说。

随着近年来公众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女性对自己乳腺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廖宁教授建议,年轻女性每月都对自己进行一次自我检查,洗澡时面对镜子观察自己双侧乳房是否对称,有没有皮肤凹陷,是否能摸到肿块,如有相关问题,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除了定期自检以及医院检查,随着医疗穿戴式装备、人工智能、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一些小型的超声穿戴装置、快速血液检测等手段将为乳腺癌自我监测、早期筛查带来便利。

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可以保留乳房

患乳腺癌就一定会失去乳房吗?患乳腺癌就等于面临死亡吗?许多刚确诊的患者面临着内心的压力和抉择。乳房的去留,从来不单单是一个医学问题,这个选择的背后,还有求生的本能、对美的渴望,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反复考量。

“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以上,乳腺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也超过了80%。”廖宁教授表示,大部分乳腺癌患者是可以保留乳房的。对于相当一部分患者,如Luminal型患者,如果复发评分低于18分,基本不需要化疗,可获得很长的生存。即使病灶很大,通过术前治疗也可以实现手术和保乳治疗。

傅佩芬教授介绍,欧美国家保乳率可达50%~70%,中国女性乳房相对致密,但达到50%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2017年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乳腺癌患者保乳率仅2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乳腺外科医生对于保乳理念、适应证把控、未来发展趋势还缺少信心,不能把非常正确的观念带给患者。另一方面源于患者、家属等不了解相关知识,对于美观的要求和复发的恐惧反复纠结。

新型药物的开发和研究带来治疗模式的飞跃

“尽管乳腺癌的发病在增加,但随着新型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新治疗模式的建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也越来越好。”傅佩芬教授表示,在乳腺癌的治疗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里程碑式的药物产生。

20世纪70年代,乳腺内分泌治疗药三苯氧胺诞生后,使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后化疗药物,如蒽环类、紫杉醇类药物的出现,形成了乳腺癌化疗的基石。到2000年以后,靶向药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为HER2阳性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飞跃,之后又有拉帕替尼、吡咯替尼、帕妥珠单抗(帕捷特)等,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带来更多治疗进展。

术前化疗+靶向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可使60%~70%患者的肿块完全消失,但也不免会有30%~40%的患者仍存在残留病灶。今年1月批准的恩美曲妥珠单抗(赫赛莱)是在赫赛汀大分子携带下的细胞毒性药物,对于仍存在残留病灶的这部分患者,赫赛莱的强化辅助治疗作用已得到公认。

此外,PD-L1等免疫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里已经有了成功的演绎,为原来只能化疗的三阴乳腺癌带来了希望。

这些创新药物的不断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带来了突飞猛进的改变。新辅助治疗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在手术治疗前,对乳腺癌患者进行靶向、免疫等全身治疗,将不可保乳降期为可保乳,将不可手术降期为可手术,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远处复发风险,获得药物敏感性资料指导后续强化辅助治疗,使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得到更大的生存获益。

廖宁教授表示,当下乳腺癌的治疗讲求个体化和精准化。靶向药物、PD-L1等免疫制剂的出现,为乳腺癌精准、个体化治疗带来了强大助力。

预防乳腺癌 从健康生活开始

健康要放首位,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两位教授为广大女性支招。

(1)锻炼。廖宁教授表示,根据目前研究的证据,体育锻炼已明确能降低乳腺癌风险。“中国的女性都要做家务,体育锻炼的时间基本上挤不出来。然而做家务并不等于体育锻炼,我们应该每周有至少4个小时的中等运动量才叫足够的锻炼,才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傅佩芬教授表示,一些扩胸运动相关的锻炼,如瑜伽、八段锦、游泳、健康操等有氧运动对减少癌症非常有好处。

(2)正常作息。三餐按时、早睡早起,对于一些激素相关的疾病非常关键。

(3)饮食。乳腺癌的饮食方面有很大争议,经常会看到关于牛奶能不能喝,豆浆能不能喝的疑问。傅教授表示,对于乳腺癌患者一直推荐饮食多样化,不能偏颇,不具体针对哪一些饮食有效或没效;高脂肪、高蛋白质含量的饮食尽量要少;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等。

(4)体重。廖教授表示,来自英国的临床研究显示,如果从18岁开始,每过10年腰围大一码,会增加34%的乳腺癌风险。因此要保持很好的运动,保持体重。

(5)遗传。对于有乳腺癌遗传史的人群,根据自然规律尽早生育,尽快在遗传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关医疗技术的执行。

(6)情绪。日常生活中情绪易紧张、郁闷、易发脾气的人群应注意情绪的自我疏导。廖教授表示,相当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发病前半年或一年遇到过一些重大的悲伤的事件。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迅速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健康、美丽、幸福是所有女性的追求。乳腺癌预防是每位女性终身要做的事情。”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