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对话|宋瑞霖:中国药品创新之路下一步怎么走?
发布时间: 2019-11-15     来源: 财新网

从审评审批端到使用报销端、再到上市退出,中国新药研发已经形成一个基本清晰的闭环。但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瓶颈,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有所突破

 

2019年11月9日,第十届财新峰会中财新健康“新健康-新动能”分论坛,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论坛现场发言。图/财新记者 丁刚

 

文|记者 任波 梁振

中国新药研发取得实质性进步,但仍有诸多条件需要突破和落实;国家医保不可能为所有新药买单,还需提高政策监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这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11月9日第十届财新峰会中财新健康“新健康-新动能”分论坛对话环节所谈及的核心主题。该对话环节的题目为“中国药品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国内新药研发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外新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以新药为主业的生物初创企业成规模出现。与此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药品价格谈判和带量采购也进一步激发国内医药市场的活力;而在融资渠道方面,港交所、上交所纷纷为新药初创企业上市融资敞开大门。

从审评审批端到使用报销端、再到上市退出,中国药品创新之路已经形成一个基本清晰的闭环。然而,每个环节都存在发展的瓶颈。目前究竟还又哪些提升的空间,下一步的改革如何推进?就此,宋瑞霖对财新传媒助理主编、财新网副总编辑任波现场提出的相关问题一一回应。

新药不能自大也不要自卑

财新记者:不同场合你都讲过中国创新药的春天到了。在你看来,中国创新药企到底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了?很多人说虽然说有很多成果不断发布出来,但是很多是Me-too 、Me-better,含金量没有那么高,这个是不是属实,你怎么看?

宋瑞霖:2015年麦肯锡做了一个报告,当时给中国政府及各界都有很大震动。他们把全球医药创新列为三个方阵,中国处于第三方阵。那个时候我们内心非常不可接受。但是到了2018年底,麦肯锡又做了一个报告,说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二方阵。为什么这三年就有如此大的变化?

其实我们要回顾它,不能够只看这三年,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到2005年《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创新驱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2008年国家设立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直接带来了两大变化:人才向中国聚集、国家投入向科研凝聚。

药审改革仍有明显进步空间

财新记者:刚才你提到了监管科学,我们也很关心监管效率的提升。中国经过大幅度改革,国内监管水平是否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有多大差距?

宋瑞霖:差距是客观的。回到刚才我讲的那句话,要包容,包括对药监局、对审评人员能力的包容。真正的能人不是靠招聘就能招聘来的,需要培养和时间。光是博士也还是不行的,一个真正的好的临床审评人员除了有坚实的药学基础,还要必须有临床基础,所以在美国FDA,你会发现不仅审评人数多,他们绝大部分的审评人员是有临床大夫的经历,他不仅仅学过药,他还用过药,他见过病人。美国FDA批创新药已经经历了将近40年,我们才经历不足十年年。

现在中国的药品审评审批,应该说被全球所关注。2015年以后的改革,令全球都在看中国。他们觉得不可想象,中国一下子和世界接轨了。我们入世之后,这是一块改革的处女地,我们无非是把课补上了,但是补得比较迅速,所以大家觉得喜从天降。

药审改革仍有明显进步空间

财新记者:现在的医保新政对制药行业是影响非常深远,药企也是又爱又恨,现在很多创新药希望进入医保,现在看是否做到及时纳入?有些药很贵,不进医保销售很困难,进医保的话资金池子又很有限,不可能开放给所有的药,你对这个制度设计未来有什么样的建议?

宋瑞霖:医保作为制药产业而言是一条生命线。药品属于特殊商品,不是患者自己可以选择的。我们说药品的使用者是谁?很多人举手说患者,错了!药品的使用单位是医疗机构,所有患者用药都是通过处方、通过医生的诊断才能拿到,所以患者决定不了自己用什么药,一定要听从专业的意见。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三方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的买卖关系。

医保是什么角色呢?医保是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是一个平衡者,第一它是一个重要渠道。要通过支付者的身份来使得患者有药可治。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过度医疗的监督者,对那些对患者健康有危害的不合理用药,通过报销制度予以约束。我们谈到一些成功的国际经验,会发现医保的报销背后是对医生行为监管的一个机制,它对医疗行为要知根知底才能管好。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