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净利润下滑2000%,亏损10亿元,2018哪家药企“最惨”?
发布时间: 2019-02-01     来源: E 药经理人

时至年关,千余家上市企业批露了2018年年度业绩预告。

梳理目前已公布的1899家企业业绩预告,E药经理人发现今年有至少24家医药板块企业业绩预减,其中跌幅超过100%的有7家,即意味着将由盈利转亏损,究其原因则五花八门,其中受政策、并购、停产和原材料涨价影响的较为多见。业绩预喜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净利润翻倍的至少有6家,其中华北制药和疫苗板块较为抢眼,但也有部分并非为业务所推动。

 

1
太龙药业:跌幅达2337.09%

1月25日晚间,太龙药业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亏预告,预计公司2018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左右。

公告解释称,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为其全资子公司河南河洛太龙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生产许可证》于2018年12月注销,无法继续开展药品生产活动。且受周边环保标准提升、区域规划改变的影响,该公司所处地块也已不适宜再从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预提减值准备12895万元。

但实际上,这家全资子公司停产已4年。

2014年太龙药业设立全资子公司河洛太龙,将河洛制药厂的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及相关经营资质全部转移至河洛太龙。公告显示,河洛太龙的主营业务系生产大容量注射剂(含多层共挤膜输液用袋);药用植物的种植、技术服务;从事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业务。

但到了2015年,河洛太龙就停产了。太龙药业公告中解释道,自开始投资建设大输液项目至相关产品投入市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周期,期间大输液市场竞争激烈,区域招标周期、输液产品招标价格持续走低,在公司建成大输液项目后,国内软袋输液市场发展未达到预期,河洛太龙输液产品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售,收入不足以维持其运营成本。

在停产注射剂产品的同时,太龙药业也在谋求转型。2015年,太龙药业通过收购桐君堂药业有限公司和北京新领先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扩大经营范围,形成药品制剂、中药饮片、药品研发技术服务和医药商业四大业务。

近年,随着转型逐渐成熟,太龙药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和药品流通。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8.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6.31万元。其中中药口服液实现营业收入1.17亿万元,中药饮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药品流通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

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资产减值的快速增加,也使得公司的利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今年更是将由数百万的盈利转为亏损1.15亿元。

2
恒康医疗:预计亏损至少十亿

恒康医疗目前仍处在泥泞之中。

2017年恒康医疗实现净利润两亿余元,而今年,预计亏损至少十亿。

这家涉足医疗、医药、日化和保健品的企业,自2013年开始历经大举并购、借贷纠纷、股权冻结和掌门人易主。至今,仍未走出泥潭。

药品制造为恒康医疗的基础产业。在中成药领域,恒康医疗拥有独一味胶囊、参芪五味子片、脉平片、前列安通片、宫瘤宁胶囊等33个品种,其中全国独家生产品种7个,药典品种12个;在化药领域拥有80余个药品生产批文,多个独家品种。

但2017年起,恒康医疗净利润开始大幅下跌,其中药饮片、药品收入比重也不断萎缩,由40%减少到2018年上半年的9%。其业绩预告中也称,2018年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为全资子公司四川恒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经营的部分中药材品种,因年底集中产新上市,预计2018年9月30日后其价格仍将持续下跌,预计对全年业绩会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医药体制改革,三保合并、两票制相继推行,部分省份药品加成取消,药品价格下降,对公司利润也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其频频收购医院也造成了巨大负担。自2013年正式宣布进军医疗服务领域后,恒康医疗6年收购近20家医院,并购金额达到了40亿元。如今,旗下医院床位数已破万张。

恒康医疗近年先后并购了泗阳医院、兰考医院、澳大利亚PRP公司,但受国内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和公司控股股东股份冻结的影响,公司融资成本较高,大幅冲减了以上收购项目整体业绩。公司为收购澳大利亚PRP公司贷款相当于10亿元人民币的港币,本年港币汇率持续上升,导致汇总损益大幅增加,减少了公司利润。

公司新建的赣西肿瘤医院、绵阳爱贝尔医院2018年相继投入运营,市场正在培育之中,年度亏损减少了公司利润。公司收购的蓬溪医院和资阳体检医院近年业绩不达预期,公司计划对其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同样令人诟病的还有恒康医疗的管理模式问题,2018年三季报显示,恒康医疗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方面的增幅分别高达134.53%、110.70%,而公司研发费用则锐减超七成。

3
政策影响持续

目前为止,净利润跌幅排在第二的为双成药业,预计跌幅最高将达1287.69%,净利润将由631万转为最高-7500万。

双成药业成立于2000年,地处海南海口,是一家研发生产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医药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131.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80.73万元,同比下降7.22%。

双成药业公告称预亏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控股子公司宁波双成本年在建项目转固,折旧及运营费用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根据市场情况预测产品销量下滑、运营费用增加。

而这其中政策所起的作用也不小。

2018年上半年双成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131%,而其销售费用则足足增加了5倍,由1475万元增长到了9294万元,据其半年报解释,原因在于两票制全面实施,由原先代理商承担的市场开发费用转为生产企业承担,造成了销售费用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而其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也部分来自于两票制实施后销售结算价格调高。

政策波及导致预亏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振东制药去年实现净利润3亿元,而今年预计最高下跌144.77%,转为预计亏损最高1.35亿元。而其公告中也提到受医保控费及国家政策影响,公司主要产品销量下滑,公司广告投入较去年同期增加等因素影响,致报告期内业绩下降。

此外,受到医保、环保等政策影响业绩的还有海特生物、黄山胶囊、未名药业等。

4
原料上涨造成亏损

原料上涨也是企业业绩预亏的一个原因。至少有四家企业将原料上涨列入业绩预亏公告中。

未名药业去年同期实现净利润3.8亿元,而今年预计亏损6000余万元。其公告称主要受中央“26+2”环保政策风暴影响,上游企业停产导致原材料供应中断。

此外,黄山胶囊、同和药业、兴齐眼药等也表示原料上涨造成了业绩下滑。

同和药业去年实现净利润6545万元,今年预计将被削去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其公告表示:公司部分产品上游企业受环保压力停业整顿造成部分原料供应短缺,导致公司部分装置开工不足,销售交货推迟,影响公司销售收入;部分上游原料供应紧张导致原料价格上涨。

原料药涨价问题并不是新近出现,其几乎贯穿了2018年,成为医药行业的热点。早在2018年两会期间,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就公开表示,不少原料药的价格较前几年提高了二三十倍,尿酸原料药价格几年前为30~40元/kg,近两年一度上涨到900元/kg。

而暴涨背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原料药供应商单一,大都是全国一两家公营企业,容易对市场形成垄断。虽然,国家发改委已于2018年发布了《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针对原料药垄断进行整治。但显然,这还不够。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原料药垄断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相关企业的收益,处罚的力度还不足以对原料药垄断形成有力震慑,还需要有更强的监管和政策来解决积压已久的原料药垄断问题。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