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全国政协委员王阶谈中医的价值
发布时间: 2018-05-07     来源: 人民政协网

  王阶,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

  思维缜密、语言流畅,这是王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第一年,王阶结束四年的知青生活,考入云南中医学院,踏上了他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弘扬中医之路。40年后,中国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繁荣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也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标志着我国迎来了中医药发展的春天,王阶也在中医药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谈起中医的发展,王阶认为,谈中医的发展,首先要谈中医做了什么,谈中医做了什么,前提是不能忽略历史。

  中医最大的价值是能治好病,能治好疑难杂症,能解决某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是中医最大的价值,也是中医永远存在下去的价值。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就“中医价值”这个话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谈中医不能忽略历史

  记者:从踏入校门到博士毕业,从出国访学到当今的名医大家,时光荏苒已40年,对于这40年中医药的发展,你怎么看?

  王阶:几千年以来,中医一直采取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延续下来,18世纪末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对中医产生极大的冲击,1929年,国民党政府执政时期曾提出取消中医,后被叫停,但彼时,中医已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但中医的基本内核一直存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上世纪50年代也曾出现过一些异样的声音,但都未能影响中医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曾说“团结中西医做点工作”,他还说“针灸是个好东西,将来外国人也会用”。

  1956年,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开班,由名老中医授课,这些西医大夫跟随老中医看病,西医基础加上老中医的经验,临床疗效大幅提升。于是,一份《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被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完后批示道:“此件很好……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中医班,以两年为一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人们以为最后这句话是毛主席对中医的批示,实际上是对西医学习中医的批示。正如毛主席所言,第一批“西学中班”人才辈出,如陈可冀,吴咸中、屠呦呦这样的大家,都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典范。

  1968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出“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的新医学新药学”。他们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西学中班更加发扬光大,当时国家的卫生政策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共同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并强调中医传统不能丢。1997年提出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中西医并重、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学的系统整理和分类

  记者:中西医结合是发掘中医的进程,也改进了中医的发展,国家除了用西医学习中医来发展中医外,还做了哪些事情?

  王阶:在全国成立中医学院应该是中医发展的重大举措。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先后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多年后,这五家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仍备受关注。1958年、1960年又成立了一批中医学院,我的母校云南中医学院是1960年成立的。国家大规模成立中医学院,实现了中医从民间、口传心授、民间执业到中医学院正规培养学生、系统传承中医理论、规范化行医的学院派的转变,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系统的高等教育是目前中医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名医生,需要了解组胚、解剖、生理、病理等与人体有关的基础知识,与中医有关的知识包括中药、诊断、方剂、内科、脉诊等各个方面,有时还要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也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系统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中医的延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中医典籍的整理和分类方面。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到《太平圣惠方》等,从汉唐到宋明清,各种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何去读?怎么读?读什么?这对于个人有时难于选择。我国的中医学院成立以后,把所有的资料按文献学、史学、医学进行分类,课程才有了医学史、中药方剂、内、妇、儿、外、各家学说、医古文等。这些医籍重新分类整理,把几千年来中国中医的文化做了梳理,形成了现在的中医典籍和课程,这些课程教育及临床实习,完成了一个学生到一个医生的培养过程,这些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活跃在中医领域中的大家和医生,就是这些人的代表。

  把古代的疾病做了现代的分类和整理。包括应用西医的病因病理和中医病因病理的对照,以至到1980年提出“辨病辨证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中医疗效是不可替代的

  记者: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从零星散在的个体传承到系统院校正规培养,对中医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使之成为按照学科分类的理论教材,并研究了大量疾病,整理出一套便于中医学习的系统教材。形成了从文献到理论到教育的一套系统的中医发展体系,那中医药在临床方面有什么独特价值呢?

  王阶:中医药学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是不可替代的。当有些病用西医治疗效果不好时,中医有可能解决问题。比如流感,一般感冒会出现头痛身痛,流鼻涕咳嗽,西医治疗能够退烧,但咳嗽及消化道反应仍然存在,但如果是中医考虑,就会在退烧时加上止咳助消化等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综合全面解决。治疗流感方面,有时中医的疗效比西医要好,就是缘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及认识,按照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再结合流感疾病特征,辨证依证而治,从而取得疗效。

  临床疗效好来自于超强的理论功底,临床疗效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这有力地回击了中医不科学的说法,理论正确并能重复实践的就是科学。举个例子来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承接“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体系的创建与应用”课题,收集了260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证实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利用中医中药能使肺癌的中位生存期延长3.47个月,也就是说用了中医中药,肺癌患者可以多活100多天。这也证明,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是存在的,是有价值的,是科学的。

  再如,2017年,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在影响因子高达44.405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题为《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的文章,这是我国针灸学者迄今发表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章之一,通过500余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电针能有效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我们是用了科学的方法证实了中医的疗效。

  中医疗效是实实在在的,不管你用科学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来验证,它都存在。中医已经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了指导实践的理论,中医学的价值在于能治好病、能治好疑难杂症、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病,这可能是中医最大的价值,也是中医永远存在下去的价值。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记者:中医这么好,为什么还有很多抹黑中医的现象呢?中医的传承靠什么?

  王阶: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所用标准不同,认为中医不符合他们标准就是不科学。二是中医队伍良莠不齐,差劣的自然要受到抨击,中医整体队伍因此被抹黑。三是中医太好,便有人假冒,假冒的不是真中医。什么东西假冒伪劣最多?好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不好就没人假冒了。中医队伍中有名医大家,也有江湖术士,千百年来,中医佑护着人类健康。作为一门学科,中医的门槛很低,就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对社会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利用了。但要想成为大医,临床水平和疗效重要,文化素养也非常重要。

  1925年,一位叫岳美中的中学教员得了肺病后自学中医,自己给自己治病,竟慢慢好了,后来他开始给别人治病,竟也有疗效,且越看越好,就直接当医生了。他是中学教员,文史功底很好,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医典籍,并在临床中加以悟用。1950年奉调入京,后在西苑医院工作,他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中国最有名的中医之一,用他的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抓鸡”。说的是具备文史功底再来学习中医就十分容易,真正的中医大家需要学习文史哲天地生,我是中医伤寒论的研究生,后来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博士,在学生时代内经研究生需要学习《十三经注疏》,伤寒论研究生对古汉语、文献学、注家及注本都是有要求的,如果你读过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你就会理解他作为一个中医伤寒论专业研究生在研习传统文化及中医研究之路上的成长过程。

  千百年来,师承作为中医绵延发展的形式受到关注,师承就是把师说的东西承接下来传递下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师承不仅需要传承的基础,还要具备承接的素质,这就要求继承人既要懂传统文化、具备中医思维,还要懂得临床,甚至具备文学、哲学、理学、经学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基础,广安门医院在师承方面进行了创新,采用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的方式。让博士毕业后的医生再随名老中医进行博士后研究。这些博士本来水平就比较高,得到名老中医的临床指点后提升较快,名老中医有很多理论需要整理,这些博士们帮助老师整理并加以提升,从而使教学相长不断创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亦未必不如师”,因此,传承就包括基础知识、眼界、境界、理论水平、创新思维和实践提升,试想想,如果个人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怎么能传承名医和名家的大医大德呢?师承很好,但传承人选非常重要,很多名老中医在选择学徒时,文化素养成为考量的重要条件。

  虽然说中医的发展进入了春天,但不得不承认,囿于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医要想繁荣发展,路还很长很难,传统中医有很多经典的治疗方法,由于种种原因都失传或不被利用。小夹板固定技术就是传统中医用以治疗四肢长管骨折的方法,最早记载于晋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传统的方法是用厚度约为3-5毫米、经蒸煮的柳木板或松木板,加以衬垫使用,再配以中草药并运用特殊的按摩手法进行正骨和接骨,清代《医宗金鉴》详细描写了正骨的手法。小夹板固定技术既方便又实惠,还能减轻患者的二次伤害,可就是因为做一次小夹板固定术治疗骨折只需几百元,而用西医接骨动辄几万元,出于某种层面的考虑,小夹板固定技术已不再被广泛使用。这些可能正是国家新医改中应该努力去实施和平衡的事情。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