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分泌学专家,李秀钧教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经工作了50多个年头,并于2013年8月荣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终身成就奖”。在谈到我国糖尿病发病形势时,他告诉记者,“尽管在科普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糖尿病教育仍远远不够。”
糖尿病为何越来越多?
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糖尿病估测患病率已高达11.6%,约1.139亿人。这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中国。这一数字与2007年相比,短短几年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患者,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李秀钧教授指出,糖尿病的发病规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病率也会随之升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正在稳步提高,加上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很多人“未富先老”,并且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肥胖人群越来越多,所以导致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
宣传要剔除伪科学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杂音’。”李秀钧教授明确提出,许多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在产品宣传中声称可以“不控制饮食”、“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根治糖尿病,这些说法都是缺乏科学证据的,误导了广大患者。
李秀钧教授也谈到专业学会等权威机构开展的糖尿病教育活动基本是局限于医务工作者及与医院相关的病员和家属范畴,且内容偏于专业化,覆盖面过窄。各级医疗机构也在举办各种大课堂,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推出大型教育活动,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广大公众中的传播还很薄弱。
要达到全社会的广泛宣传,必须依靠行政主导,保健人员参与并借助媒体的力量,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遗憾的是,目前媒体在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糖友也能吃得香、睡得好
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这样两类人:一种是对糖尿病缺乏了解,得病之后手足无措;另一种是得知自己患病后,精神压力过大,惶惶不可终日。有些患者一说到自己得了糖尿病,就愁眉不展,甚至以泪洗面,思想压力很大。“患者之所以会存在这些误区,恰恰说明了普及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李秀钧教授说。
糖尿病与其他慢性疾病不同,发病后需要进行综合管理,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血糖及并发症监测等各个方面,不是单单用药就能解决问题的。“糖尿病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什么绝症。相反,糖尿病目前虽然尚无法根除,但却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当然,也不能对糖尿病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学会与糖尿病‘和平共处’,这样患者才能做到吃得香、睡得着、心情好。”
治疗方案要个体化
有些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始终不达标,他们认为自己除了终身打胰岛素,已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对此,李秀钧教授解释说:“口服药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首先要请医生为自己明确原因。是饮食控制不合理,还是运动缺乏;是出现了其他合并症,还是出现了应激状态;是生活不规律,还是情绪出现波动,这些因素都需要认真考虑。”
对于患者普遍关心的如何选药问题,李秀钧教授建议参考201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联合发布的立场声明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关于糖尿病的指南。即治疗糖尿病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和降血糖治疗方案。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二甲双胍是首选的一线降糖治疗药物。如果血糖不达标,应在二甲双胍基础上额外增加1到2种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尽可能减少副反应。如血糖不达标,胰岛功能减退者,者需要注射胰岛素。对于2型糖尿病,无论何种方案饮食、运动、疗法及患者教育仍是基础,须终身坚持。
“糖尿病管理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李秀钧最后教授强调,“首先,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其次,在患者自己、家人、朋友、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患者学会控制疾病的基本技能,预防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最终学会如何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享受人生。”
专家简介
李秀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内分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内科副主任、内分泌科主任、胰岛素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糖尿病发病机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分题)博士点基金及部、省级基金10余项,培养硕、博士生43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主参编专著39部,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杰出贡献奖”。2013年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终身成就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