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解答内容,仅可为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一个参考,不作为实施10版GMP的依据或判定原则;若有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解释不一致之处,均应以法定机关的解释为准。任何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并基于科学,正确把握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切忌生搬硬套或脱离GMP规范原意。由于版权问题、篇幅及时间等因素,答疑在可能条件下引用了美国注射剂协会的一些要求,也一并供参考。
2、阅读范例:
对所提问题,尽量在规范原文中注明来源以便引导,但标注的条款编号在内容上不一定具备直接准确的对应性,这需要在阅读中加以注意。其拼音缩写的含义如下:
A、 TZ-312(十三):表示“通则第312条第十三款;
B、 FL1-71(二):表示“附录1第七十七条第二款”;
C、 QT ,其他。不能获得GMP规范对应条款但属于GMP相关范畴的具体问题归入此类。
3、本《答疑》将分次刊登在中国西部医药信息网(http://www.rrrry.com/)。现先登出《无菌药品》部分,包括《通则》《附录》等;《非无菌药品》部分将在随后登出。凡有援引者,务请注明出处并同时登出本《说明》。
4、联系邮箱:cwmi2012@163.com,请注明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邮箱)。
5、特别声明:本解答发布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读者的热情支持与鼓励,同时也有读者对一些问题建议做更具体细致的解答,为此,我们特请邓海根老师对所有问题作了校审、完善,并及时进行更新。
457、瓶子灭菌还能使用远红外隧道烘箱吗?(QT)
答:GMP对设备没有具体规定。因温度分布不均,玻屑较多等原因,此类设备已处淘汰状态,不建议采用。
458、小容量注射剂A+C条件,过滤器离线灭菌后能否在C级下直接安装后使用?(QT)
答:如是C+A,说明是可最终灭菌的产品。为了降低微生物污染水平,首选的方法是在单向流保护下安装过滤器(壳套+滤芯),经灭菌后整体移到使用点连接;如过滤器较大或灭菌柜过小等原因而只灭菌滤芯时,经灭菌过的滤芯也可在C级环境安装。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应监测药液的生物负荷,出现异常趋势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459、B级区消毒液能否使用纯化水配置?(QT)
答:如果是高效消毒剂,例如杀孢子剂,有何不可?当然应按供货商说明书处理,如是中低效的,则用纯化水配制后,作除菌过滤,才能进入B级生产区使用。
460、冻干箱清洁后的微生物和活性成分残留取样方式和部位?(QT)
答:冻干箱理论上只有表面样可取,因它不属生产环境,与配液罐的情况也完全不同,不可能测沉降菌或空气微生物。冻干箱清洁后一般不测试微生物,因为它此后还要接着做SIP。如在SIP后生产使用过程中,在二批或数批的间隙测试表面样,取样操作及培养基会带来污染的风险,应当避免取这类样品,除非取样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污染的风险,且在取样后肯定作SIP。
至于残留问题,应在清洁验证中解决。新型冻干机均带CIP系统,而且冻干产品很容易溶解。清洁验证中,取样点可考虑易发生破损及较难清洗的部位,如无这样的历史资料,可先按几何形式分配取样点,积累数据后再做调整。
461、计量泵和硅胶管用不锈钢箱转运,是否算密闭转运?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解决核心区域无菌转运?(QT)
答:在WHO的GMP无菌药品6.5条中确实有这样的阐述,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在灭菌后卸载时,温度与室温相一致,不出现因卸载容器冷却时吸入B级空气,导致二次污染。因此,在脉动真空灭菌柜卸载一侧设局部单向流。这种操作方式需要高素质的操作人员,有可能实现。
无菌传输的其它方法包括呼吸袋及α、β阀的容器等。
462、关于清洁验证取样回收率的验证,残留物有做取样回收率、微生物限度的微测(棉签擦拭法)有必要做取样回收率吗?(QT)
答:通常都需要做,如果回收率低于50%,则说明取样方法可能存在缺陷,要设法改进。
463、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药液过滤器是否可以离线清洗、灭菌;配液罐上的呼吸器滤芯是否在生产后都必须做完整性测试?(QT)
答:通常可以离线清洗、灭菌;配液罐上的呼吸器滤芯只需要定期测试,不需要每批都做完整性测试。
464、风管的漏风量测试,A、B、C、D级全部做,还是只做A、B级?(QT)
答:漏风量测试与清净厂房的施工验收相关,所有级别均要检查,但这不是GMP的范畴,而是GEP(优良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可应按GB 50591-201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处理。
465、空调系统动态监测与培养基模拟灌装可以同步进行吗?(QT)
答:提问不够明确。严格说来,应是先完成HVAC及洁净区厂房的性能确认,才能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前者是先决条件,这不可能同步。
在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过程中,应收集环境状态的数据,如这叫“同步”,那么“同步”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则不符合GMP的基本原则。
466、空压机是否一定采用无油机?微油空压机是否可以?(QT)
答:GMP没有规定技术手段,尽管许多企业已使用无油压缩机,但压缩空气的原料是空气,现空气中污染程度不可忽视;采用微油空压机时,如有适当的后处理手段,也是可以达到使用要求的—这应当按风险管理原则,凭数据说话。
如后道处理不当,无油空气压缩机也生产不出符合要求的压缩空气来。
467、轧盖后出瓶穿墙上方是否要送风保护?(QT)
答:如是B+A条件下轧盖,是有必要采取单向流类局部保护措施的,这是强化无菌操作区的重要措施;如在其它级别,通常没有必要。
468、一台灌装机+2台冻干机老线改造,每天生产产量6万瓶,共两批,每批3万,冻干机前进-前出,人工采用层流车(移动式)进出箱,同一品种相邻批次生产时,在灌装某批产品且进箱的同时,能否进行另一批产品的出箱操作?(QT)
答: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这样操作意味着无菌操作区的操作人员较多,或人员互相干扰加大,但也不能说不允许,这要看实际风险,你的培养基灌装达到要求?你的生产环境,特别是产品暴露区监测结果如何?根据实际测试的结果,必要时调整操作规程。
469、消毒剂过滤完后,已使用,但测滤芯完整性不合格怎么办?(QT)
答:消毒剂虽然不是产品,为了降低无菌操作区的风险,建议重新过滤。
470、工器具清洗机先用纯化水清洗后,再注射用水清洗,二者共用一个水箱,且水是循环使用的,这种方式可不可以?(QT)
答:如是不接触产品的工器具,初洗用纯化水,这并没有影响;后道注射用水清洗采用同一水箱就显得不太合理,尤其是浸泡方式的清洗。要考虑被清洗对象是否接触内包材的内表面?如系工器具、容器、灌装泵混共用清洗池,则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还要看清洗程序,是否有适当的措施足以降低风险。
如全部采用注射用水,热水的清洗效果肯定要好一些,使用经过滤的回用水时,总的用水量也不大,且可避免争议,简化管路设置,建议考虑此方案。
471、B级区的工器具清洁是否一定要退出该区域?(QT)
答:无菌操作的B区不设水池及地漏,且清洗后须灭菌才能进入无菌操作区,此,必须退出B区后清洗。
472、灭菌柜控制探头多少是否应与容积大小成正比?(QT)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原则说来,温度探头是对温度的取样点,它可指示可能的缺陷及问题,但不能提高质量。当今国际的理念是QbD,质量是设计及制造出来的。关键在灭菌柜的设计及建造。当然,良好设计的灭菌柜仍应有一定的监控,例如腔室中有温度探头,另每一个灭菌车设一个温度探头,大的灭菌柜,温度探头肯定会多一些,但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473、无菌灌装正常生产时间可否大于培养基无菌灌装时间?(QT)
答:问题的关键--培养基无菌灌装应有代表性,正常生产时间可大于培养基无菌灌装时间。
474、传递窗属于设备还是设施,验证和空调系统能同时进行吗?传递窗是否必须密封?(QT)
答:传递窗类似物料气锁,它的特点是比物料气锁通常要小,因此,一般不设送回风(有的也设),因为高级别对低级别有压差,不会造成低级别对高级别的污染。ISPE 2009 HVAC指南第253对此一些说明,可供参考。传递窗至少要保证气流方向。
众所周知,人员气锁及物料气锁的门比较大,门不采用密封条。传递窗与墙壁用硅胶封,但其双门没有必要采用如灭菌柜或家用冰箱那样的密封条。
475、同属最终灭菌工艺,大输液的瓶只洗不灭,小容量的安瓿或西林瓶是否也可只洗不灭?(QT)
答:此问题提得很好,其实清洗的方式是基本相同的。据分析,小容量的安瓿或西林瓶瓶口小,清洗的一致性要难保持些,因此,后面加了灭菌及去热原,加后能耗增加不会过大。大容量注射剂,瓶口大,易清洗、易检查,如加灭菌及去热原,能耗会大大增加,而且产量会受较到影响。如是软包装,清洁更无问题。
小容量的安瓿或西林瓶已有定型设备,此方法也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如SVP的容器“只洗不灭”,必然会自找麻烦。
476、双扉灭菌柜可以作为灭菌后器具存放用吗(保证正压)?联动线烘箱、传递窗和顶板需要装修一体无缝对接吗?(QT)
答:双扉灭菌柜(例如脉动真空灭菌柜或SAM灭菌柜)可以用于已灭菌工器具的暂存,其无菌状态可以保持,(保证正压)这种提法是多余的话,因为设备均设呼吸过滤器,能保持无菌的状态。但实际设计中采用此方法的极少,因它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利用率,不实用、不合算。如是无菌操作区,工器具需适当包装(如呼吸袋),因还有一个传输的环节。
联动线烘箱、传递窗与墙壁之间的连接应密封处理,这是GMP的常规要求。
477、水系统中,回水压力有无具体要求?老系统回水压不到0.05MPa(备注:水质监测合格,回水流速符合要求,大于0.9m/s)(QT)
答:当所有主要用水点打开时(洗手池的用水量很小),回水仍能有大于0.9m/s的水平,但所有用水点同时用水的概率较低,因此,通常能够符合要求。没有回水压力的限度标准。
478、无菌制剂车间物料传递窗用臭氧消毒是否合适?(QT)
答:臭氧消毒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它不是降低污染的唯一手段,物料的外包装还需采用适当消毒剂以喷洒或擦拭等方法消毒。汽化过氧化氢法正在取得进展,但这一方式在国内还没有普及使用。另应考虑汽化过氧化氢对物料质量的安全风险。
479、无菌厂房消毒采取日常臭氧消毒,清净区环境受破坏后,再采取甲醛灭菌可以吗?若不可以采取何种方式比较合适?(QT)
答:如是可最终灭菌的产品,通常不采用气体消毒方式,按SOP操作、清洁、消毒即能保持设定的环境洁净级别。
对非最终灭菌产品而言,尽管臭氧的消毒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控制适当,也是有益的,不要完全否定臭氧的作用。至于甲醛熏的方法,也需要控制浓度(许多企业不测试浓度)及时间(经验控制),或用环境测试的结果反过来证明它的合理性。总的说来,甲醛熏的方式是可行的,问题在于对人员的保护。采用汽化过氧化氢则是一种有效且对环保、人员安全有利的方式。
480、小容量注射剂是否要做“隧道烘箱及检漏灭菌柜”的热穿透?如何做?(QT)
答:隧道烘箱及检漏灭菌柜要做热穿透试验,这是常规的做法;当产品为安瓿形式时,热穿透可采用同一规格的西林瓶替代。
481、2010版GMP首次提出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目前中国制药认证机构对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关注度有多少,检查中是否会对不成熟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提出疑问?如何提高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管理?除GAMP5外,是否还有其他官方指导文件、资料?(QT)
答:目前我国制药认证机构对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比较关注,这是国际制药业的发展趋势,但此项工作处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专职技术人员,与国际的差距较大。现国内系统或设备的设计上也存在不足,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局有关计算机系统的附录共22条,目前尚在征求意见中。
482、冻干制剂轧盖在D+A条件下进行,如何确认胶塞气密性?是否一定要用光纤与照相的形式?人工检查可否?(现已无法加装自动检查系统)(QT)
答:WHO无菌药品及我国法规上均没有提出景象检查的要求,但欧盟及PICs确有这样的明确规定。所提问题超出我国现行法规明文规定的要求,应由国家局解释。
483、在老式的灌装冻干车间,半加塞制品用层流车转运到冻干柜,人工进柜。请问有什么建议来降低污染的风险?(QT)
答:大开门的冻干机是较难改造的,建议的措施:在车行路线的上方设单向流,垂帘不要过低,虽人员需在A级,但可采用适当的回风,有较合理的气流方向,以尽可能降低污染的风险。有些单位在灌装间满布了高效过滤器(FDA在无菌操作的无菌药品cGMP指南-2004中有此提法),有了这些措施,强化人员培训及管理,有可能符合要求。
484、注射用水分配系统管道的灭菌可以使用过热水吗?过热水与纯蒸汽相比哪个更好?(QT)
答:注射用水系统,并不是一个无菌系统,USP注射用水的限度标准是10CFU /100ml。国外资料均采用纯蒸汽灭菌,没有过热水灭菌的做法。
注射用水管路一般比较长,有可能在某个部位因安装不当积存空气,对灭菌效果影响较大,因为过热水主要是依靠接触传递热量。积存空气也会影响蒸汽的灭菌效果,但毕竟蒸汽的穿透性更好些。经过灭菌效果验证可将过热水灭菌视为强化的巴氏消毒。
485、灌装机上手套箱及手套采用什么灭菌方式?(QT)
答:按问题理解,讨论的是RABs系统。无菌生产手套箱及手套的消毒,要看设备情况,是封闭式的还是可开放式的,只有封闭式的才能用汽化过氧化氢类消毒剂熏;如是开放式的,通常可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喷洒/擦拭法消毒。
486、隧道式烘箱热分布验证中合格标准为±7.5%,是单探头合格比较?还是所有探头单个时间比较?还是所有探头所有灭菌时间段比较?为什么?(QT)
答:此问题与下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讨论。让我们先讨论灭菌工艺控制的策略,并以可最终灭菌注射剂产品为例讨论:控制策略的核心是整个批低温点的产品要保证达到无菌要求,而高温点则应保证产品在有效期内的完整性(密封可靠,无菌以及产品的其它各项质量指标符合要求,即不影响产品稳定性),因此,灭菌程序要控制的是一个适当的Fo范围,这需要在研发过程中解决。为了保证产品的均一性,实际生产运行中,Fo偏离设定值(不要简单理解为所有温度探头的“平均值”)应尽可能小一些,由此对灭菌设备提出了一定的技术要求。换言之,不同产品情况不同,不宜用同一个标准来考核它的合理性。
对于干热灭菌/去热原而言,是针对容器,与药品的要求相差很大,假设运行温度是300℃,则±7.5%约相当于±20℃,和美国药典认可的标准基本一致。
因此,从控制策略来理解,应是所有温度探头对设定温度的偏差,当然,在升温及降温阶段,温差有可能比较大(特别的干热灭菌及脉动真空灭菌柜),但它们对灭菌Fo或Fh的贡献较小,在掌握标准时,应当用整个灭菌程序的Fo或Fh/细菌内毒素下降的对数单位数来考核。当程序达到去热原要求时,不必再担心干热灭菌问题,因为前者的效果大大超过了干热灭菌。
对于干热灭菌柜、湿热灭菌柜、水浴灭菌柜来说,基本情况同上。湿热灭菌针对产品或工器具,而过热水灭菌则针对产品。请注意,不要将过热水灭菌应用到无菌生产线上去。
487、胶塞清洗机、铝盖清洗机温度均匀性验证问题:由于新购上述两台设备出料设计过小,做静态温度均匀性验证时,虽然留有验证口,但布点存在较大困难;在做生物挑战试验之前,是否必须做温度均匀性验证,在探头布置困难情况下如何设计,无线探头布置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我公司目前设计方案:放2支无线温度探头,12支生物指示剂,做3次满载试验,是否可行?是否必须做热分布试验?(QT)
答:胶塞清洗机有不同的设计,有的是滚筒式的,也有的是转篮式的,有一点十分重要,它灭菌的Fo大大超过了过度杀灭的要求。你还担心低温点灭菌不完全吗?总不能将很稳定的包装材料与药品相提并论吧!
当然,这要凭数据说话,即根据你的设备,确定你的低温点。冷点通常是在蒸汽冷凝水的排水口(工作原理同重力置换式灭菌柜),然后将温度探头放在低温点,其它则根据几何分布再放一定数量的温度探头,例如10支,这一个试验应在设备设计中解决,如设备设计有此详细资料,则同一型号的设备,温度探头数可减少,说不定有3-5个即可。
不过,提问中提到12支生物指示剂,看来不太符合GMP的要求,灭菌程序验证中,物理测试数据是首要的,生物指示剂只是辅助的,通常不可将生物指示剂试验的结果替代物理测试。
QbD,对设备的研究十分重要,订购设备,应向供货商了解设备的运行原理,索取必要的资料,以减少验证工作量。
铝盖清洗机可参考以上说明。
488、检验工艺用水时,如连续几批中只有一批出现霉菌超出纠偏限,因取样后五天出结果,已无法重现当时情景,偏差程序进行调查原因很难有真实确切的原因,如何制定CAPA?(QT)
答:所提问题缺乏细节,较难分析。原则说来,企业首先要从OOS及OOT去查,先分清楚是检验操作问题还是工艺本身的问题。参见Guidance for Industry
Investigating Out-of-Specification (OOS) Test Results for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2006.
489、冻干制剂配液投料口不加层流罩除尘可不可以?如果必须加除尘则从上面抽可不可以?(QT)
答:题目不是十分明确,如是注射用药液配制的投料(经除菌过滤后送往冻干),不一定加单向流;如是注射用大盘冻干产品的分装,需在B+A条件下完成;如是口服产品的分装,通常在侧向设抽风。
一般说来,除尘不应在上方,应在操作面以下,以降低污染的风险。
490、冻干制剂多品种共线每次更换产品后是否均必须取样监测残留?能否完成清洁验证后制定一定周期来监测?(QT)
答:如此问题是指配液罐及冻干腔室,则可通过验证确定清洁程序。配液罐应在更换品种时按程序清洁。冻干腔室通常会有破损,建议更换品种时进行清洁。
491、C级需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消毒剂配置间?是否可在器具清洗间配置,在器具灭菌间过滤,至B级区,行不行?(QT)
答:GMP没有规定这样做不可以。要注意的是配制的量不要过大,因为稀的消毒剂不宜长期存放。
492、冻干车间配液系统设计高位液罐,如何保证供液的稳定性和清洗、灭菌?(QT)
答:供液的稳定性需要液位控制;清洁及灭菌则可设置CIP及SIP系统。
493、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是否有严格的界限?企业为节约成本将部分性能确认纳入运行确认,但方案题目仍为运行确认,是否令人产生误解:OQ和PQ的概念没理解清楚?GMP认证检查中检察官是否会对该运行确认方案提出疑议?(因其他PQ项目会另起草PQ方案)(QT)
答:WHO有专门的附录。通俗地说,运行确认(OQ)即是空载试车,性能确认则是装载试验,可使用替代产品或辅料。以纯化水系统为例,OQ只是试各功能段能否按预期要求运行,PQ则应按设定的运行参数运行,而且要确认达到设定的质量水平,这包括各功能段的参数以及最终纯化水的质量。二者是整个方案前-后道的关系。我国确认及验证的附录已上网,正在征求意见,可供参考。
494、高效过滤器检漏必须用PAO法吗?PAO在滤材上是否有残留?残留有何潜在风险?(QT)
答:通常是这样,我国有一个国标,按GB标准(扫描法),也应可以接受。PAO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性物质,不会导致安全问题。
495、人流物流分开如何界定?物流进出分开如何界定?(QT)
答:无菌操作区操作人员的进入-退出,有条件时可分开;无条件时,要采取降低污染的措施(SOP规定)。物料的进-出分开通常只有特殊原因时才考虑,因为物料退出通常应在生产结束,清场时进行,这时,“退出”对产品质量已不构成风险,可用同一物料气锁处理。
496、在线清洗如何认为已保证各参数一致性,必须采用自动系统吗?(QT)
答:能自动并能验证当然更好;如手动,则应有详细规程,以保证重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