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告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双靶点抑制剂从源头精准狙击自身免疫疾病
发布时间: 2025-11-25     来源: 药明康德

编者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类型多样、机制复杂,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日益受到关注的疾病类别。如今,科学界正针对多种靶点开发靶向治疗策略。作为全球医药创新的赋能者,药明康德依托其独特的一体化、端到端CRDMO平台,持续赋能全球合作伙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创新疗法研发。本文将介绍其中一类潜力靶点——Toll样受体(TLR)的作用机制与疗法探索。 

自身免疫性疾病源于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导致机体组织受到免疫系统的错误攻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传统治疗多依赖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但这类疗法常伴随感染、过敏反应等副作用,长期安全性受限。为寻求更精准的干预策略,研究者正积极探索在不抑制全身免疫防御的前提下,诱导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有超过3000条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药管线处于积极研发状态,其中逾1000条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靶点类型覆盖广泛,包括多种B细胞相关通路、细胞因子信号轴、补体系统靶点、表观遗传调控以及代谢相关靶点等等。

作为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在宿主免疫防御的启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可识别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在内的多种病原体,并通过募集衔接蛋白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最终促使NF-κB和IRF等关键转录因子活化,引发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及干扰素的表达。

TLR不仅对免疫应答至关重要,还在维持免疫稳态中具有核心地位。其信号通路的失调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已有研究发现,特定TLR通路的遗传变异可引发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因此,TLR抑制剂被视作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方向。 

人类TLR家族由10个成员组成(TLR1–TLR10)。其中,位于内体(细胞中的囊泡结构)的TLR7–TLR9具备双重配体识别机制,既能识别小分子化合物,也能感知核酸结构,从而启动下游炎症信号。这些受体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靶向广谱内体TLR的策略,已经展现出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潜力。 

近期,一项研究筛选并获得两种新型内体TLR抑制剂。这两种分子在多种TLR应答细胞系及原代细胞中均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且细胞毒性低。免疫印迹与生物物理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其靶点结合的特异性。 

在体内实验中,两种化合物在银屑病和SLE小鼠模型中均展现出显著疗效。 

在银屑病小鼠中,治疗显著降低病变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进一步的研究提示,药物通过干预TLR7信号及调控IL-23–Th17轴,有效阻断疾病进展。

在SLE小鼠中,治疗显著改善了脱毛与皮疹症状,降低淋巴结重量并提升血清补体水平,提示疾病活动度减轻且免疫功能得到恢复。两种化合物还有效降低了多种SLE相关自身抗体水平,进一步验证了其在系统性免疫紊乱中的治疗潜力。 

综上,这两种可口服的小分子TLR抑制剂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展现出免疫调节与疾病缓解作用,凸显了其作为潜力候选药物的广阔前景。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