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专访余宁辉:我在诺奖现场见证的细节与风向
发布时间: 2025-10-16     来源: 同写意

2025年10月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现场。

这是一个仅能容纳五十余人的小厅,受邀者寥寥,到场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各国的媒体或者评委。在全球生理学或医学最高荣誉的揭晓的时刻,现场却听不见喧嚣,只有媒体调试设备的轻微声响。 

这是康威生物创始人兼CEO余宁辉第一次来到诺奖揭晓现场。作为极少数亲历现场的中国创新药企创始人,他此行不仅完成了个人科学生涯中的一次“朝圣”,更带回了一份来自医学最高奖项最前沿的深度观察——关于坚持数十年的科学家如何摘得诺奖桂冠,关于免疫学浪潮的奔涌方向,也关于在产业热点频繁变幻的今天,中国创新药如何在国际化浪潮中寻找自己的航向。 

带着这些从诺奖现场带回的思考,余宁辉博士接受了同写意的专访。那些在现场见证的细节、触动与洞见,也随他的讲述慢慢铺展开来。

01
亲历现场:在安静与庄重中感受科学的力量
 

写意君:能否先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次能参加诺奖的契机?

余宁辉:这并非一次孤立的行程,而是我们与潘嫱(Pan-Hammarström, Qiang)院士长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自然延伸。

潘嫱院士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成员,在免疫学上享负盛名,并且负责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筹备工作,拥有评选候选人的权利。

我们是大学同班同学,自我创办康威生物以来,她也担任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 

其实,我一直都有访问Karolinska Institute的想法。今年我与潘教授联系,商讨访问事宜。恰逢本年度诺奖开奖仪式也是我们国庆期间, 潘院士特意邀请我10月2日在Karolinska Institute会面,讨论合作项目,并问我有没有兴趣到现场观摩。对于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诺贝尔奖都是最高的梦想。虽然无法得奖,但是能去现场见证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我当即接受了潘教授的邀请。经过诺奖评委秘书的特别批准,我很幸运获得了现场观礼的资格。

写意君:回顾此次参会经历,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体会和交流?

余宁辉:你有没有去看过北极光?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并且要在没有灯光污染的地方看。

我在加拿大黄刀看过一次,当北极光跃出夜空的那一刹那,我当时感觉整个人就是被大自然的壮美所震撼了。我用“Wow factor”来描述看到北极光时的心情和感受,这个词同样也可以用来描述我在现场见证诺奖诞生的感受。

诺奖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成就的表彰,更是对基础学科研究无国界和长期主义的肯定。在交流中,有学者提到,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需要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几十年的坚持、积累和交流,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写意君:和以往在线上关注相比,这次亲自去到诺奖现场最不同的感受是什么?

余宁辉:现场的阶梯教室整体不大,里面大概只有五六十人。大多数为媒体。除了台上的4位评委以外,其他评委和观众都坐在一起。有些媒体在现场直播,但都很小声,更多的是在电脑连线打字。 

最大的差异在于现场那种庄重、严谨又充满期待的氛围。当结果公布的那一刻,你能感受到整个房间里那种对科学成就的敬畏和尊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隔着屏幕无法感受到的。 

揭晓的过程极其简洁和直接,没有任何我们惯常所见的盛大典礼的寒暄、致辞或烘托气氛的环节。 

当地时间11点半,揭晓仪式正式开始。评委会主席直入主题,宣读获奖者名单,然后给在场的人分发文字材料,介绍得主的研究和他们的贡献,整个过程大概只有20分钟,如同完成一次严谨的科学陈述,高效、准确,所有光环都完全归属于科学发现本身。 

写意君:听说诺奖通知获奖者的方式非常特别? 

余宁辉:是的,其保密与执着程度堪称传奇。诺奖委员会从9:30开始就会打电话联系获奖者,不仅会拨打本人所有联系方式,还会联系其亲友,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网络”,确保在第一时间传达喜讯,且全程高度保密。 

每年都会因此产生一些趣闻。比如今年的获奖者中,Fred Ramsdell就因在野外露营而失联,Mary E. Brunkow最初误以为这是诈骗电话,只有日本科学家Shimon Sakaguchi第一时间取得了联系。 

02
“爆冷”的Treg细胞获奖背后的热望与启示

写意君:今年的医学奖授予了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发现者,您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余宁辉:这个结果确实令人意外。在揭晓前,GLP-1等热门的领域呼声最高,但最终奖项花落Treg细胞这一基础研究方向。刚公布的时候,现场多数人都不熟悉获奖者,但在详细了解他们的科研历程后,都觉得这个奖给得太对了。 

这次奖项归属没有给热门的领域,反而是给了一个相对冷门的基础研究。获奖的3位科学家的研究之路非常漫长艰辛,并且Mary E. Brunkow已离开该研究领域。看完他们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很感动,这个获奖结果充分体现了诺贝尔奖的精神,褒奖的不仅是智慧的火花,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执着。

写意君:诺奖时隔7年,再度垂青于免疫学领域,您觉得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余宁辉:这再次证明了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最具潜力,且最为复杂的方向之一。它传递的信号是,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理解将持续引领下一代新药的研发浪潮,无论是在自身免疫、肿瘤还是抗感染等领域。 

康威生物从2018年成立之始就布局靶向偶联+肿瘤免疫治疗相关项目,包括我们处在临床研究的两款产品,都是通过肿瘤靶向+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和Treg细胞的调控息息相关。这两款产品提高肿瘤治疗的功效,也可以减轻目前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甚至替代放化疗,让晚期肿瘤患者获得持续的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我们希望肿瘤靶向+肿瘤免疫治疗能够给临床患者更多的获益。本次诺奖颁给到免疫学科,也让我们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对我们项目的信心。 

03
产业启示:寻找科学与商业的交汇点

写意君:诺奖是产业的风向标,被诺奖青睐的研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掀起投资热潮。从创业者视角看诺奖,与求学时的学术视角有何不同?

余宁辉:视角确实有所不同。诺奖主要褒奖经过数十年验证的基础科学理论,一个理论从提出到最终获奖,往往需要非常漫长的证明周期。

而企业的研发工作,正在这些已被验证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当然,我们也会探索一些相对前沿的新靶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药物研发是立足于坚实的科学“地基”之上,并致力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疗法。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研究周期相对于基础研究会缩短些。 

当然,诺奖的背书会极大提升相关领域的关注度和研究价值。它向产业界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指引了未来的技术方向。这不仅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更能加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最终为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方案。 

写意君:此次诺奖之行对康威生物的战略有何启发? 

余宁辉:诺奖对免疫学的认可,恰好印证了我们在肿瘤免疫领域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已经在双/多载荷ADC(dual/multiple payload ADC)方向深耕了7年了,而“坚持”正是诺奖传递的核心精神之一,这份品质在行业里格外可贵。做研发最忌讳盲目追热点,行业热点往往三年一变,等热度起来再跟风,往往已经跟不上了。 

2018年我们开始做dual payload ADC的时候,这个方向还不热门。但坚持至今,我们已在该领域建立起全球领先优势。再比如免疫肿瘤领域(Immuno-oncology),虽然现在热度不如从前,但这恰恰说明其科学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 

所以无论市场的偏好如何变化,只要有临床需求、 技术路线被验证可行、临床数据足够扎实,就值得一直坚持下去。

写意君:在与国际学者们交流时,你们是否有提到关于中国创新药发展的话题?他们怎么看待目前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趋势?

余宁辉: 在诺奖现场没有聊到这个话题,更多的是基础研究的方面。

但在访问Karolinska Institute期间,我们有聊到这个话题。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创新药近年来的进步非常显著,在如ADC等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频频有项目或者biotech被MNC买走。 

他们对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高度认可,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基于中国临床数据、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走向世界。有些朋友询问,能否把项目放到中国推进,因为这里的研发速度更有优势。

写意君:您认为中国科学界何时能迎来“诺奖井喷期”? 

余宁辉:我无法预测具体时间,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20年,但这并非遥不可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publication产出国之一,但关键在于对基础研究的深度耕耘。不能只为发文章而研究,而是要打通一条通路,把一个靶点、一个机制彻底研究透彻,这才是诺奖认可的“原始发现”。我们需要营造一个更能包容长期探索、允许失败的科研环境。 

写意君: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次诺奖之行,会是什么?

余宁辉: 致敬。这次诺奖之行,让我有机会向那些为科学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致敬,向他们的坚持致敬,也向诺奖所代表的纯粹的科学精神致敬。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