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无菌检查中关于“无菌条件”的实现,是追求极致的洁净级别吗?
药典要求无菌检查环境“不得差于生产环境”,旨在避免检查环节引入额外变量。是不是只有隔离器符合要求?
尤其在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工作台(如超净台)中微生物监测允许存在低水平微生物,这是不是就不行?
以下结合法规要求与科学逻辑进行具体分析:
一、监测标准中的“非绝对无菌”及其合理性
1.微生物限值的设定依据
动态监测允许极低水平微生物:根据《中国药典》9205通则,A级区动态微生物标准为浮游菌<1 CFU/m³、沉降菌<1 CFU/4小时。这一标准并非要求“零微生物”,而是基于:
统计学意义:微生物在空气中分布符合泊松分布,极低浓度下可能出现偶然性污染,但概率极低(如1 CFU/m³意味着每立方米最多1个菌落,实际污染风险可控)。
技术可行性:现有过滤技术(HEPA滤器对≥0.3μm粒子截留率≥99.97%)可保障空气洁净度,但无法100%消除所有微生物,尤其是附着于粒子或气溶胶的微生物。
2.“无菌”的操作定义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无菌”指污染概率低于可接受水平(通常设定为灭菌产品无菌保证水平SAL≤10⁻⁶)。无菌检查环境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等效保障:
层流保护:A级区单向气流(风速0.36–0.54m/s)持续隔离外部污染。
动态监控:实时粒子计数与微生物采样确保偏差可被及时捕获。
二、洁净工作台 vs. 隔离器的无菌保障差异
尽管两者均需符合A级标准,但实现方式与风险控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比较维度 B级背景+A级洁净工作台 无菌检查隔离器
物理隔离
开放或半封闭,依赖气流屏障
全封闭硬舱体/软舱体,机械隔离
背景环境要求
B级(动态浮游菌≤10 CFU/m³)
D级(浮游菌≤200 CFU/m³)
灭菌方式
化学消毒(乙醇、异丙醇)
汽化过氧化氢(杀灭率≥6-log)
人员干预风险
高(更衣、操作可能带入污染)
极低(通过手套操作)
假阳性风险
较高(环境波动敏感)
极低(独立控制环境)
关键点:洁净工作台依赖背景环境(B级)的洁净度与人员操作规范,而隔离器通过物理密封和强效灭菌实现环境独立性,因此对背景要求更低且无菌保证更可靠。
三、无菌检查的“无菌条件”本质:风险控制的三重维度
1. 环境控制层
B+A洁净工作台:
- 背景环境为B级(浮游菌≤10 CFU/m³),操作区为A级单向流(沉降菌<1 CFU/4小时)。
- 动态微生物监控要求:操作时在超净台左、中、右位置放置TSA平板暴露。
隔离器系统:
- 背景环境仅需D级(浮游菌≤200 CFU/m³),内部通过汽化过氧化氢(VHP)灭菌实现生物指示剂(枯草芽孢孢子)6-log杀灭率。
- 无需人员穿着高级别洁净服,标准实验室服即可。
2. 样品表面消毒层
不同材质、不同包装的样品进行相应的脱包操作后,按照下文中的推荐进行表面消毒。
无菌检查前样品消毒你做对了吗?
3. 无菌操作规范层
人员行为:
- 更衣流程:洗手→换拖鞋→穿无菌服→戴双层手套→手部75%乙醇消毒。
- 操作禁忌:手臂活动范围不超出A级投影区,移动速度≤0.5m/s;禁止跨越无菌区域。
关键操作:
- 关键操作(开瓶前、连接滤器时等)灼烧瓶口3秒。
- 避免操作人员手部接触开口区域。
四、B+A与隔离器的选择逻辑:开放性操作是分界点
场景 适用设备 科学依据与操作要求
非开放性操作
(密封完好、表面易消毒)
B+A
- 表面消毒可消除外源性污染。
- 单向气流屏障+人员规范操作可将污染风险控制在0.1%以下。
开放性操作
(暴露内表面、高活性/活菌样品)
隔离器
- 开瓶时内表面直接暴露,B+A环境即使达标仍存在气溶胶污染风险。
- 隔离器通过物理隔离+VHP灭菌,假阳性率≈0%。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党支部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持..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党支部召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党支..认真落实巡视组反馈意见,进一步规范协
按照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巡视..关于相关收费标准的公示
根据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关于召开会长办公会的通知
各会长、副会长单位: 根据四川..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组织召开
2025版《中国药典》将于2025年10月..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