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癌细胞因基因突变获得生长优势,却也暴露出致命软肋——利用"合成致死"策略,有望实现精准抗癌。一项近期研究发现,一款采取“合成致死”机理的可逆变构抑制剂不仅能在体外清除BRCA1突变乳腺癌细胞,还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药明康德为该研究提供了赋能。
癌细胞疯狂生长,侵袭性强,与它们携带的大量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而这些基因突变也可能成为癌细胞的独特弱点。早在一百年前科学家就注意到,有些基因突变单独出现时不会带来致命伤害,但两个特定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却会导致细胞死亡。这种被称为“合成致死”的现象,近年来成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新思路:研究者以特定基因为靶点,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产生合成致死作用,精准杀死癌细胞,同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合成致死”的一些热门靶点在DNA损伤响应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BRCA1/2突变细胞来说必不可少。用药物抑制这些靶点的功能会导致DNA损伤积累、DNA复制受阻,在BRCA1/2突变体和同源重组缺陷(HRD)癌细胞中诱导细胞死亡。因此,针对这些靶点开发具有体内活性的抑制剂,有望用于治疗BRCA1/2突变癌症和其他HRD癌症。
在一项近期研究中,为了开发新型的“合成致死”抗癌疗法,研究团队采用吡咯并嘧啶(pyrrolopyrimidine)作为核心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抑制剂。这一骨架在优化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生化活性和细胞活性。通过结构改造,研究团队显著提升了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分子的整体亲脂性也得到显著改善。
经过一系列优化,最终获得的抑制剂在细胞活性、选择性和理化性质之间取得平衡,因此研究团队对其开展了进一步的分析。
生物学效应的测试结果显示,这款抑制剂可以高效杀死体外培养的BRCA1突变乳腺癌细胞,在纳摩尔级别就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实验还观察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泛素化水平显著上调,验证了其药理作用机制。
体内药效学数据显示,在大鼠模型中,这款抑制剂表现出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适度的清除率。在异种移植人BRCA1突变乳腺癌细胞的小鼠模型中,每日口服给药(100 mg/kg和200 mg/kg)分别实现了44%和81%的肿瘤生长抑制。
基于这些结果,论文总结称,新型化合物具有的高溶解度、代谢稳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等特点,有望成为一款有潜力的抑制剂工具化合物,适用于进一步研究该靶点在BRCA1/2突变癌症中的作用及治疗潜力。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组织召开
2025版《中国药典》将于2025年10月..关于举办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拟新任质量
各相关企业: 新修订的《中华人..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