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FDA大裁员,引爆“多米诺骨牌效应”
发布时间: 2025-04-18     来源: 贝壳社

 

FDA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人事震荡,而这场大变局下,受到FDA监管的新药申请可能将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今年4月,拜特朗普政府要求联邦机构“精简编制”和“优化预算”,FDA随之启动了大规模裁员,影响范围涵盖药品、生物制品、疫苗和医疗器械等多个审评中心。据报道,此次裁员人数高达3500人,占FDA员工总数的19%。此番大规模裁员包括关键岗位的审评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协调外部专家咨询会议的工作人员,FDA多个核心审评流程因此出现严重人力空缺。


尽管白宫方面试图淡化影响,宣称“减料不减味”,并将保持关键服务不中断,然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这波裁员已经对FDA维系三十余年的现代化药品审批体系构成了直接威胁。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它可能触发一个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财政机制,从根本上削弱FDA使用行业用户费用维持运转的能力,进而让美国新药审批体系“倒退三十五年”。



1

三十年改革成果或毁于一旦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患者等待新药上市的时间远远落后于欧洲。彼时FDA药品审评人手严重不足,新药上市平均等待时间长达2.5年。1992年,面对监管效率低下的质疑,美国国会通过《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案》(PDUFA, The Prescription Drug User Fee Act),授权FDA向制药企业收取“用户费用”,以补充联邦拨款不足的部分。这笔资金用于雇用更多审评人员、优化流程,从而加快药品审批速度。


过去三十年间,PDUFA制度带来的改革成效显著。根据FDA公开数据,新药申请(NDA)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平均审批时间已经缩短至10个月甚至更短。研究显示,相较于欧洲,美国癌症患者通常可以提前约227天获得新疗法。


用户费用如今已成为FDA预算的重要支柱。2025财年,FDA总预算为69亿美元,其中用户费用就占据了48%,高达33亿美元。对患者、企业、乃至全球创新生态而言,这一模式都提供了可预期、相对高效的审评通道。



2

“触发机制”警报拉响








FDA建立在“政府拨款+行业付费”基础上的财政体系,存在一个内置“触发机制”,这也正是当前危局下的焦点。


所谓“触发机制”(trigger mechanism),是PDUFA协议中的一项条款。它规定,如果国会拨款给FDA的资金低于一个设定的“最低参考值”,FDA将无法继续使用行业缴纳的用户费用。这一机制本意是为了防止政府挪用用户费用、代替本应由公共资金承担的支出。简单来说,行业出的钱必须“用在该用的地方”,否则这笔钱将被冻结,直到国会拨款回归正常水平。


问题在于,当前FDA的裁员,正是由联邦政府层面对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大幅削减预算导致的。如果裁员带来的经费收缩让FDA无法满足触发机制中的拨款要求,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即FDA将被迫中止对现有用户费用的使用权限,人员招聘、审评流程、IT系统、外部专家咨询等核心功能都将陷入瘫痪。


据AgencyIQ政策分析师Alexander Gaffney透露,FDA内部已有人员担心机构“已经接近触发机制的临界点”,甚至“可能已不合规”。更糟的是,那些原本对触发机制有深入理解、能够负责拨款与费用匹配核算的关键人员,也在这轮裁员中被清出体制,导致“知道规则的人不在了”。



3

组织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除了裁员带来的影响,FDA高层领导的离职也加剧了机构的不稳定性。近日,FDA多个关键领导人相继辞职或被迫离职,其中最为显著的是Peter Marks,他原本是FDA生物制品评审中心(CBER)的负责人,因管理压力过大,最终辞去职务。此外,药品评估中心(CDER)主任Patrizia Cavazzoni因个人原因于年初辞职。CDER 新药办公室主任 Peter Stein 也已于四月初辞职。这些关键人物的辞职进一步增加了FDA的空缺。


这些领导层的变化不仅使得FDA面临人才短缺,还导致监管决策的连贯性遭遇挑战。FDA的领导人需要具备对行业政策、药品审批流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复杂的监管环境中作出及时有效决策的能力。随着这些高层人才的离开,FDA的组织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