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FDA创新器械审核速度大滑坡;国内头部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
发布时间: 2025-04-01     来源: 氨基观察

/ 01 /

FDA创新器械审核速度大滑坡


FDA的创新器械审核速度慢了下来。


根据FDA数据库,今年以来仅有2次创新器械的批准,而2024年一季度批准了12款创新器械上市。过去两年,FDA批准创新器械的季度平均数量在10款左右。也就是说,FDA对于创新器械的审核出现了明显放缓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FDA发言人对媒体表示,审核节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绝对的答案。


不过,在海外媒体看来,最核心的原因还是裁员的后遗症。


在特朗普政府推动取消整个联邦政府的职位后,FDA的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成为数十次裁员的对象,其中包括许多入职头一两年的试用期员工。他们是根据立法指示,为加强该机构的产品审查能力而专门雇用的。


此外,一些受影响的工人被要求评估包括AI在内的尖端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最近被引入以试图跟上该领域的新进展。


根据路透社的一份报告,在今年早些时候裁员后,一些医疗器械开发商与CDRH工作人员的中期审查和提交前会议被取消,或仅转为书面回复。


看起来,裁员确实在影响FDA的审批节奏。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对FDA的精简还在继续,那么是否会继续影响创新药械的审批节奏呢?


/ 02 /

欧盟再拒阿尔兹海默症药物


火热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迎来挫折。在FDA迎来高光时刻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欧盟却不大认可。


礼来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Kisunla收到了欧盟药物评估委员会(CHMP)的负面评价。上周,CHMP拒绝推荐批准Kisunla。该决定主要基于对该药物的安全性担忧,CHMP表示,治疗的潜在益处并没有抵消这种担忧。


CHMP指出了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的风险,这是淀粉样蛋白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可能预示大脑肿胀和出血。


在为支持申请而提交的数据中,服用Kisunla的患者中有36.8%发生了ARIA,而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为14.9%。虽然大多数ARIA事件不会引起症状,但1.6%的患者确实经历了“严重的ARIA事件”,并且有3名ARIA患者死亡。


简单来说,在药物治疗获益有限且存在安全性风险的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是否需要得到支持,欧盟与FDA存在分歧。


这种分歧本身是合理的。但对于参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药企来说,需要思考更多。毕竟,欧盟的质疑是合理的。而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中,也会遭遇类似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得更好,值得深思。


/ 03 /

头部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


接下来,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国内头部创新药企开始密集进入盈利周期。例如,上周发布财报的信达生物,2024年收入达到94.21亿元,同比增长51.8%,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为3.3亿元。


信达生物并非个例,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其他创新药企,财务表现也都在积极的轨道上。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且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本质上,这是过去大量投入开始收获成果的体现。这些企业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在利润表上的体现是顺理成章的。


而政策端的支持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正如上周市场流传的消息所显示的,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正在加码。


无论是从行业整体趋势(贝塔)还是从个别企业的突出表现(阿尔法)来看,都是积极的信号。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国内创新药行业抱有更多的信心。


/ 04 /

国产CAT-T疗法需要换个活法


当然,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在行业向好的同时,自身的努力也要更有针对性。


比如,国产CAR-T疗法的日子,不好过。


3月27日,药明巨诺发布2024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收入1.58亿元,同比下滑9%;亏损额为5.9亿元。公司账上现金只有7.57亿元,按照这个亏损力度,撑不过两年。


这份财报背后,是国产CAR-T疗法商业化困境的缩影——即便产品疗效显著,但“天价”标签与支付难题始终如影随形。


目前国内已有6款疗法获批,定价从99.9万元到129万元不等。然而,高昂的价格与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定位天然冲突,过去几年,药企也试图通过商保、分期付款等方式破局,但依然难以打开局面。


这也是国内创新药商业化难题的极端体现。当支付体系无法匹配技术突破时,企业需要更务实的策略:出海赚取现金流,技术迭代降低成本,等待国内多层次支付体系生态的构建。


活下去,才能等到黎明。在真正的支付革命到来前,换个活法,先尝试在海外创收,再尝试国内的商业化,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更详细内容,可点击国产CAR-T疗法,需要换个活法》


/ 05 /

联邦制药引发二级市场信任危机


在努力改善自身经营成果的同时,上市药企也要注意信息披露的质量以及内控管理。


上周,联邦制药就上演了魔幻的一幕。3月25日,联邦制药股价大跌11.78%。而在前一天,公司刚刚宣布与诺和诺德达成20亿美元的合作。从其股价走势来看,显然是有资金提前埋伏,并借助利好消息精准出货。


在港股市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过去康宁杰瑞制药,因临床数据不佳导致股价频频闪崩,背后资金提前抢跑的现象一直存在。

上一篇:医生收讲课费被查;又一集采药停采;卫材转.. 下一篇:第十批国采落地倒计时;首个国产“流感神药..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