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血泪教训!23岁女生确诊尿毒症,体检报告这些“信号”早该警惕!
发布时间: 2025-03-25     来源: 健康时报

 

近日,一则“23岁女子体检异常未复查确诊尿毒症”的热搜新闻引发关注。浙江宁波23岁的燕女士(化名)发现自己突然变胖,不仅手脚变粗了一圈,脸也圆了。一个月后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燕女士称,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变胖,没想到却被诊断为尿毒症!

23岁女生确诊尿毒症,
体检报告这些信号早该警惕

近日据宁波晚报报道,燕女士目前已经顺利接受了肾移植手术。2020年燕女士突然发现自己身体“变胖”了,还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于是马上到医院就诊。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王芳介绍,检查后发现燕女士并不是胖,而是浮肿。化验单上的肌酐指标超2000微摩尔/升,也成为该医院接诊的肌酐最高的女患者。经过进一步全面的检查,燕女士被诊断为尿毒症
医生了解情况后发现,燕女士之前在偶尔几次常规检查中发现了“血尿”“蛋白尿”等“异常信号”,但她当时并没有不适,就没有复查,也没当回事,导致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就诊时,燕女士已经出现肾功能衰竭。

这些体检指标的变化,
可能是疾病的“报警信号””

体检是发现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血常规”“尿常规”这2项基础检查。它们能提供身体状况的重要线索。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信号,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一、血常规】
重点看这3类数据
很多人认为血常规检查做了没多大用处,浪费钱还浪费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师黄瑾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时,血液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通过做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很多疾病的苗头,重点看这3类数据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
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血红蛋白>160g/L
1. 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 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不消太担心!
(2)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中性粒、淋巴细胞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
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那一坨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 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2)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5)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 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的增多和减少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因为血小板数量的变化随时可能要命!
1. 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 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