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戏剧演出中的“压轴”概念不同,国谈的最后一天反倒是看上去最“松弛”的一天。或许原因在于,相比前几天肿瘤药、降糖药、降脂药等独家品种的疯狂“内卷”,非独家药品竞价环节要“轻松”得多。甚至,还有谈判代表迟到了半小时以上。要放在前几天真是难以想象的光景。总之,经历了连续四天的紧张激烈后,一年一度的谈判竞价环节终于告一段落。轻松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已经走向了成熟化、常态化的医保谈判,还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产品。医保基金的收入平衡状况,本土药企与MNC贴身肉搏,专家评审的通过率不到40%……都预示着未来愈发严峻的谈判压力。想在未来轻松一点儿,多几分喘息的空间,只能当下累一点儿,未雨绸缪。
2024国谈进入第四天,也是收官日。与前三天谈判的紧张与焦灼气氛略显不同的是,今天到场的谈判代表,增添了不少“松弛感”,或许与今日主要谈判品种几乎均为非独家药品竞价谈判不无关系。非独家竞价产品的主场,一众本土大药企悉数亮相。今日参与的企业有齐鲁、中美华东、正大天晴、湖南九典、石药欧意等。当然,也有大冢、爱施健、雅培等外企参与。整体来看,今天的谈判有两个特点,一是谈判节奏较快、耗时较短,谈判开始后不到半小时,已有多家企业完成了谈判走出会场。二是氛围颇为轻松,许多企业代表出门时都是一脸笑容,拍照环节也再次重现,数家企业代表在走出谈判现场后,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外留下宝贵的合影。接近中午时分,上午所有的谈判/竞价工作都已完成。这也是四天来,“午休”最早的一天。虽然看起来氛围轻松,但如果细细梳理参与竞价谈判的品种,竞争形势却一点也不轻松。参与竞价谈判的品种有哌柏西利片、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III)、他克莫司颗粒、帕拉米韦注射液、菲诺贝特酸胆碱缓释胶囊、依巴斯汀口服溶液、醋酸氟氢可的松片、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氯化钠注射液等等。这其中不乏7家竞价同一产品的“战事”,堪比集采。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帕拉米韦注射液是全身用抗感染药中,竞争最激烈的品种之一,在今天上午开展了一场较量。齐鲁制药、桂林南药、江苏吴中、三洋药业、河北天成、云南先施、中润药业,悉数亮相。值得注意的,帕拉米韦注射液已是第十批集采报量目录中的品种,十批集采中纳入了3个品规,有多达25个产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近年来,帕拉米韦注射剂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以两位数的增速快速增长,销售规模在2023年就突破了10亿元。石药欧意“卡线”获批的哌柏西利片,让CDK4/6抑制剂赛道风云再起。今年6月28日,石药欧意的哌柏西利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了该药物剂型的国内首仿。哌柏西利的原研药在2018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只是自2019年至2021年的连续三年,辉瑞的哌柏西利皆止步于医保谈判终点线之外。有分析曾认为,在参照药物选择、新适应证拓展速度、新剂型呈现速度等方面,哌柏西利似乎都有些失策。直到2022年医保谈判,哌柏西利终于顺利通关。只是迟到三年进医保,哌柏西利国内化合物专利又在2023年1月到期了。早就虎视眈眈的仿制药跃跃欲试。其中齐鲁的哌柏西利胶囊早在2020年12月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仿。2022年,豪森、山香药业的哌柏西利胶囊也先后获批上市。再到如今石药欧意的片剂奔赴医保谈判考场,正大天晴的哌柏西利片剂仿制药申请正在接受药监局审查。齐鲁也曾于2022年4月提交过哌柏西利片的3类注册申请,CDK4/6的下一个“红海”也在酝酿之中了。
如火如荼开启的非独家品种竞价,其实是2022年才出现的医保谈判新生事物。正如国家医保局成立后的第七次国谈,在磨合中走向完善。回顾国谈的历史,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第一个是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卫生计生等16个部委(局)建立了药品价格谈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次年5月20日,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吉非替尼3款谈判药品价格降幅均在50%以上。这一事件,被产业界许多人视为第一次国谈。不过相比第一个时间点,国家医保局组建后,2019年的“灵魂砍价”,让医保谈判这个词语,被更广大的患者群体所熟知。再到2022年规则的进一步完善,简易续约、非独家竞价规则的陆续出台,国谈的规则更加清晰,预谈判、提前沟通的机制,企业也更明确了到底应该怎么谈。无论如何,改革试错、部门改组、配套政策发力……连续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让如今的医保谈判走向了成熟化、常态化和明确化,方案逐渐朝着规则性和可预期性逐步完善。“雨”是什么?自然是人口老龄化,及其随之引发的医保基金赤字焦虑。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4年1-7月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生育保险主要指标》,统计周期内,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出为6291.47亿元,而同期统筹基金收入为5840.6亿元,支出超过了收入450.87亿元。尽管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在飞行检查和打击骗保等工作上花了许多功夫,截至今年9月共飞检检查定点医疗机构500家,查出涉嫌违规金额22.1亿元,合计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但这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再考虑到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收入与支出间的差值只会越来越大。这是否也就意味着,医保基金能分配给创新药的额度,始终是很有限的。而在有限的额度基础上,筛选真创新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通过初审名单的445个品种,仅有162个通过了专家审评阶段,通过率仅36.4%。往好的方面看,本土药企在更多新药靶点上开疆拓土,速度与MNC愈发接近,是中国医药产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但往坏的方面看,支付端收紧,竞争日趋激烈,只有那些创新程度、临床价值高的药,更有机会进入医保目录。若还在埋头做同质化的me too药物,结果就是谁都赚不到钱,更看不清企业的出路。一是商业保险做大蛋糕。基本医疗保险以保基本为前提,能够覆盖的品种、支付的金额总归是有限,但医保支付体系并非只有基本医疗保险,多元化的支付方、多层次的支付体系与基本医保共同支撑我国的创新药产业。这一点已经有地方在尝试了。近期,两家商保公司和12家公立医院,在上海医保局、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保交所的推动下,“医保+商保”的一站式支付结算在沪正式落地。此前商保想把结算系统接入公立医院,存在许多技术和政策障碍。如今上海医保和保险监管部门搭建平台,解决了困境,让患者更加方便,增强了对商保的感受。如果上海能够将这一模式跑通,接着在全国各地展开试点,进而推广开来,商业健康险的新周期或将到来。第二个自然就是老生常谈的“真创新”,本土药企如果总是紧跟在MNC后面做模仿工作,不发力原始创新,就永远吃不到最大的一块蛋糕,永远只能在有限的支付端里打转。反过来,如果创新价值和临床价值均经得起推敲,不光有头部效应,还能用出海的营收反哺国内的研发工作,形成正循环。可研发毕竟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想开出一朵艳丽的花,需要慷慨的支付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健康的金融体系乃至强大的教育体系之间共同作用,才能构成一层丰厚的土壤,进而提高“开花”的概率。可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容易完成的工作,因此这又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然而无论多难,事情总是要办,问题总是要想办法解决。接下来几年,谈判压力究竟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大,就看“雨”和“伞”谁来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