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全球药企市值TOP50:恒瑞挺进前20,传奇、信达排位跃升,礼来、诺和诺德“碾压”强生
发布时间: 2023-12-18     来源: E药经理人

过去一年的时间,来自中国的Big Pharma和创新药企都表现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劲儿”,向海外去,挑战全球创新,他们确实也做到了,恒瑞市值冲进了前20,传奇市值冲进了前40,而翰森、石药、华东、百济神州、信达等也众望所归,实现市值跃升,为业界传递回暖信号。

本周三,一笔与BMS达成的总额超600亿授权交易,一度将百利天恒的市值(约86亿美元)送入全球前五十。尽管这两天股价略有回落,百利天恒的市值还是排在了第53位,对于一家科创板上市Biotech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跃升了。

市值是反映药企实力以及未来预期的综合指标。恰逢年末,E药经理人再次推出“全球制药企业市值TOP50”(点击过往文章),来表现这一年中中国药企在全球舞台中的影响力变化。从排名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的“先锋药企”们不负众望,在创新水平上更上一级阶梯,并且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首先,恒瑞不负众望,直接冲刺到了第二十的位置,超越了渤健、Moderna等海外巨头。一方面是由于Horizon、Seagen等公司接连被MNC并购而退出了排位竞争;另一方面,恒瑞的市值也是实打实的增长,这证明恒瑞这一年来的BD交易、经营管理上的举措受到了市场认可。

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而言,传奇生物、信达生物也实现了排位的跃升,尤其是传奇生物,不仅新进榜单,而且直冲前四十。

从排名整体来看,今年国内市值三巨头,恒瑞、片仔癀依旧保持,智飞生物突破进前三;而曾经的全球市值第一强生已经让位给礼来、诺和诺德,火爆的GLP-1概念让后两者在市值上实质性“碾压”强生,称谓当之无愧的“双子新星”。而辉瑞、Moderna、BioNTech在新冠热度冷却后,其市值也遭遇了大幅回落,不过,在未来辉瑞并购Seagen完全落地,Moderna和BioNTech在各自领域取得进展后,仍然值得期待。



恒瑞挺进前20,本土传统药企凸显韧性


恒瑞能在年底冲刺进入全球制药企业市值TOP20,其实释放了两个明确的信号,一是恒瑞本身在过去一年中的人事变动、业务调整、BD交易受到了市场认可;另一方面从产业角度来看,恒瑞过去一年市值“恢复”了400亿元,这也是一个行业逐渐回暖的信号。

今年开年江宁军的加入并负责创新药国际化,一直被视为恒瑞开始向BD发力的转折点。回顾恒瑞过去一年,先是在2月份将一款抗肿瘤药License-out给了一家美国Biotech,轻轻水花一溅之后,8月份直接来了一笔超10亿美元的合作。紧接着在10月份,一个月内,恒瑞直接抛出三笔License-out合作——与印度瑞迪博士公司合作吡咯替尼、与Elevar合作“双艾”(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与默克合作PARP1抑制剂和Claudin18.2 ADC,最后一笔与默克的合作总额可达14亿欧元。恒瑞在过去的实践中也逐步明确了适合自身的以BD为主要手段的国际化道路。

此外,在今年8月,恒瑞的“双艾”组合肝癌一线治疗适应证在美国的上市申请还获得了FDA的受理。

根据恒瑞发布的今年三季报显示,营收和净利润保持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70.14亿元,同比增6.70%,归母净利润34.74亿元,同比增9.47%。

一年五笔License-out合作,恒瑞也得到了市场的重新认可,年内市值最高曾超过3100亿元,截至12月14日下午收盘,市值为2917亿元,较去年12月增长了超过400亿元。

从行业角度,恒瑞重获市场青睐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逐步回暖,诸如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华东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本土大药企,虽然市值和排位并未有明显变化,仍然是30-50名的主力选手,但在过去一年中,他们的国际化、BD、新药研发等创新举措都更进一步。

例如翰森制药,今年1月份,用于治疗罕见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伊奈利珠单抗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开启了本土药企在罕见病领域的“征战”;10月,翰森又与GSK达成合作,授予后者B7-H4 ADC HS-20089的全球权益,合作总额超1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HS-20089还是全球进展最快的B7-H4 ADC,翰森制药的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S-20094、TYK2抑制剂HS-10374、ETA/AT1双受体拮抗剂HS-10390、B7H3 ADC药物HS-20093等创新管线也位于全球/国内的前列。

中国生物制药在上半年成功拿下纳斯达克上市的英国生物科技公司F-star,收获其专利抗体平台后;下半年国际化又下一城,旗下正大天晴与亿帆生物合作的创新药艾贝格司亭α成功获得FDA批准,打入美国市场。

再例如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成为首个撬开减重适应证大门的国产GLP-1,石药集团将mRNA平台、ADC、PD-1等创新药资产并入A股上市公司新诺威,开启创新下一程……一系列举措都在说明,中国本土大药企在经历消化集采、转型创新之后成就颇丰,正在向下一个里程碑扬帆。

此外,在疫苗方面,本土药企也用实践证明了商业化布局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迟迟得不到放量后,GSK、辉瑞在今年相继选择将手里的重磅产品授权给中国疫苗公司。智飞生物在早年拿到默沙东的9价HPV疫苗后,今年10月又得到了GSK的带状疱疹疫苗,辉瑞也选择将肺炎疫苗沛儿13授权给上海医药旗下科园贸易。智飞生物的市值也在下半年重回增长,相较于今年6月份增长了将近400亿元,因此智飞生物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27位。

传奇新晋榜单,创新药企冲锋号吹响


在创新药企方面,除了遗憾回落的百利天恒,传奇生物和信达生物的排位跃升也给业界带来了惊喜,传奇生物首次进入全球制药市值五十强就直冲第39名,超越了瑞迪博士、Roviant、Sarepta等海外知名制药公司,信达生物则是由一年前将将进入第五十名,上升到了47名。这两家公司的排位上升也反映出在经历周期后市场对于中国创新药企的期待提升。

传奇生物的市值跃升最具代表性,自西达基奥仑赛获得FDA批准上市后,其市值几乎直线攀升,如今超百亿美元的市值几乎是两年前的一倍。据悉,西达基奥仑赛是目前BCMA CAR-T领域公认的最具BIC潜力的产品,与首款产品Abecma在FDA获批的时间仅仅相差一年,尽管没有头对头的对比,但在数据上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超越。在今年前三季度,西达基奥仑赛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41亿美元,强生预计全年销售额5亿美元,是去年销售额的三倍。

在刚刚结束的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传奇生物还报告了西达基奥仑赛的最新三期数据,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显示出明显优势,有望向更前线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延伸。

而在与强生合作西达基奥仑赛后,上个月,传奇生物也收获了与诺华的合作,将LB2102等DLL3 CAR-T疗法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诺华全球独家许可,预付款1亿美元,总额超11亿美元。

信达生物的市值在今年也表现出了大的飞跃,如今超过680亿港元的市值相较去年此时已经增加了200亿。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商业化进展和研发进展。

在商业化方面,PD-1产品信迪利单抗虽然面对更多竞争对手,但销售额稳步增长;同时,信达生物也带来了两款重磅新药的获批:首款国产PCSK9单抗药物托莱西单抗,信达生物与驯鹿生物合作的BCMA CAR-T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后者还是全球首个全人源靶向BCMA CAR-T,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在研发方面,有了首款国产PCSK9单抗药物托莱西单抗打前阵,信达在非肿瘤的心血管代谢领域持续耕耘,正在研发全球首个进入注册临床的GLP-1/GCGR双靶点激动剂玛仕度肽。今年10月底,信达生物发布了该研发管线的最新数据,玛仕度肽高剂量9mg在中国肥胖受试者中的2期临床研究继24周主要研究终点达成后,完成48周治疗期,玛仕度肽9mg组体重较基线的平均变化值与安慰剂组的差值达−17.8kg(近36斤)。信达生物计划将于2023年底启动玛仕度肽9mg在中国肥胖受试者中的3期临床研究。

“创新一哥”百济神州,寒冬以来,因为一直有好的业绩预期、临床里程碑支撑,市值始终稳如磐石,在榜单里表现出了如大型跨国药企般的稳定。值得一提的是,百济神州在国际化上的表现持续给业界惊喜。不管是在泽布替尼的商业化及临床上连续拿到里程碑,在成功的头对头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额8.77亿美元,有望拿下海外首个国产10亿美元分子的称号;还是在PD-1方面,虽然从诺华收回了替雷利珠单抗的全球权利,但成为首先打开欧洲市场的国产PD-1,而美国方面,替雷利珠单抗也有望在最近迎来好消息。

辉瑞、BMS跌出前十,礼来、诺和诺德断层式领先


这一年,发生在MNC身上的一幕幕,都直接体现在了股价和市值表现上。相较2022年全球药企TOP50,尤其今年前十的选手排名已发生了不少变化。

去年的市值王者强生,可能也没想到,2023年会遇到两大“劲敌”——礼来和诺和诺德,一路凭借GLP-1,在糖尿病和减肥赛道狂奔,市值反超强生,跃居状元和榜眼,这一战绩已然维持数月,而强生则只能退居探花位。

这被无数医药人视为一大重要时间节点。谈起2023年,不少人必然还记得礼来冲破5000亿市值那一夜的“狂欢”。彼时,礼来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诺和诺德突破4200亿美元后,单一个礼来加诺和诺德,市值或就约等于A股500多家医药股。而两大王者背后的GLP-1,不仅是2023年当之无愧的最热靶点,也一度成为礼来和诺和诺德市值提升的“流量密码”。

不过,礼来而今较市值最高点已有所回落。引发礼来股价震荡的原因,或由于资本市场对“减肥药”逐渐祛魅,尤其是背后的“风险”逐渐彰显。近日,礼来旗下减肥药Zepbound停药反弹这一大问题便被爆出,从而引发市场担忧。但即便如此,礼来和诺和诺德当下的市值仍然算是断层领先,前者仍保持在5000亿美元以上,后者市值也超4000亿美元。

而昔日市值王者强生还停留在3000多亿美元市值,剩下的几位前十选手则仍在努力“保2争3”,如艾伯维、默沙东、罗氏、阿斯利康、诺华制药市值均维持在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之间。

有人欢喜有人忧。全球药企市值榜单前十已然经历过一轮更迭,其中辉瑞、BMS两大选手便没守住前十,尤其是辉瑞市值大幅度蒸发。

先看宇宙大药厂辉瑞,隐患早已埋下,在2022 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营收后,彼时摆在辉瑞面前的重大挑战就已迫在眉睫:随着2023年全球新冠局势的变化,新冠红利将难以持续,新冠产品为辉瑞带来的收入或将腰斩。此前在疫情期间,新冠疫苗和新冠口服药为辉瑞带来了巨额收入和收益,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共占了辉瑞总收入的45.34%和56.55%。为应对业绩滑坡,辉瑞在这一年调整不断,最近还完成了对Seagen的收购,意欲增强在肿瘤药方面的研发实力,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但仍挡不住市值大幅蒸发。

跌出全球药企市值前十的选手不仅辉瑞,遭遇专利悬崖挑战的BMS同样没守住前十位置,在近一年来,股价多次下跌,主要原因是多款产品面临专利悬崖,业绩承压。根据BMS2023年三季度报,收入为近1十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原因是多发性骨髓瘤药物Revlimid的销售因为仿制药竞争而下降。与此同时,没有强势的替补选手同样仍持续困扰着BMS。

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药企千亿市值俱乐部又新增一员——福泰制药。复盘今年以来,福泰制药背后的每次股价上涨,与其产品临床试验释放的积极信号不无相关,如这次直接助推福泰制药跃居千亿市值俱乐部便主要得益于其VX-548慢性疼痛药物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数据,市值也给予了较好的正反馈。

另外,该公司绝大多数管线都聚焦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上,例如囊性纤维化(CF)、血红蛋白病、介导性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而多数罕见病都与基因有关。同时其基因编辑技术同样备受瞩目,甚至可能打造出全球首款基于 CRISPR 技术的基因编辑疗法。

这一年,无论是MNC全球,还是中国区,变动都堪称频繁,求变背后的最终逻辑势必是为了业绩的提振。有原本低调的药企无意中站上了聚光灯下,也有药企意料之中的下跌回落,但终究更需要考验企业的长期价值。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