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周末杂谈】从硅谷银行破产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 2023-03-20     来源: 识林

对生产老仿制药的药厂,是否可以适当降低GMP的合规要求?

从合规监管角度看,银行和药厂有相似性,都是对风险的监管。银行是财务风险,药厂是质量风险。银行破产的受害者是储户,或纳税人,如果是由政府救市的话。药品质量出问题,受害的是患者。

这周五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讨论如何改进对中小银行监管的特约评论文章,作者是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Jay Clayton和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Gary Cohn。后者还曾供职高盛银行25年,官至公司总裁。文中的一些说法与药业的监管颇有相似之处。

美国有约4000家银行,小到存款只有几百万美元,大到超3万亿美元。这些银行中多数是中小银行,占总贷款额的30%。中小银行熟悉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对社区和产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全国性的大银行来说,获得放贷所需区域知识的成本太高,而放贷额度又太小,不划算。

银行无论大小,都面临着一些共有的风险。例如,银行流动性(现钞存量)的风险,就是导致硅谷银行上周破产的导火索。客观情况是:储户可以随时取现,但银行将储蓄的钱拿来放贷却不能要求贷款人随时还款。所以一旦出现挤兑,银行就难以招架了。中小银行由于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

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对大银行的监管严格多了。不仅要求银行保持高的流动性,还要随时受政府监管,包括政府可向大银行派驻人员(“驻厂监督员”),并可随意读取银行管理的相关信息。这些监管措施使得大银行的合规费用高升,有些大银行每年的合规费用高达数亿美元。

硅谷银行是中型银行,其破产导致一些人士呼吁将监管大银行的方式用于中小银行。殊不知,由此而带来的高昂合规费用将压垮很多中小银行。因此,作者们建议考虑基于银行规模的监管政策。

现来看看药业合规监管的相似性。

我国有4000余家药厂,多数是中小型药厂。一些销量不大,售价不高,但又是保命的老药,大药厂没兴趣做。中小药厂正好补了这个缺,为保护公众健康,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无论大小药厂,都受约于GMP合规要求。GMP是约束人行为的。日复一日地生产操作,一点都不偏离SOP,是不现实的。所以,药厂的合规风险是在所难免的。大药厂财力雄厚,采用先进的设备,雇的起高水平的人员,舍得花钱培训人员,所以抗合规风险的能力强于中小药厂。

若是对所有药厂都采用同样严格的GMP要求,则中小药厂的财务压力要远高于大型药厂的财务压力。久而久之,要么导致中小药厂的垮台,要么迫使其阳奉阴违,偷工减料地生产(当然是GMP违规的),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这些简要的对比,促使提出如下的问题:在GMP监管上,是否也可以考虑采用基于药厂规模的GMP合规要求?这个与银行监管的类推,难免有些粗糙,完全可以做的更专业深入一些。例如,还可以将药品本身的特性也考虑进来。例如,对那些上市已多年的老药,药监局对因GMP的合规风险而导致的质量风险、乃至安全风险,都积累了相当的了解。

因此,对生产这些老药的药厂,是否可以适当降低GMP的合规要求?

作者:榆木疙瘩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