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海外政策和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国内医药创新企业也受波及,股价纷纷跳水。
叠加市场对18A的投资热潮逐渐消退,“泡沫”渐渐飞散,诸多因素之下,新股破发、股价暴跌、市值缩水频发,更有甚者如迈博医药,每股价格已不足0.5港元。
业内人士表示,医药创新企业必须承担高投入、高风险的研发支出,同时,对于部分处于商业化初期的产品而言,依然难以覆盖企业的成本。因而,对于以研发为导向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能够支撑自身研发的现金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资本寒冬”考验,医药创新企业必须在自己产品真正实现商业化盈利之前“活下去”。
01
“开源”、“节流”?
还是走自己的路!
《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梳理了部分18A上市的Biotech企业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财报,根据企业财报披露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和2022上半年期内的亏损额度,统计目前企业现金流状况。
虽然现金流水平并不代表着企业在账面资金耗尽就会停业关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和Biotech在“寒冬”之下面临的资金和经营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以18家港股上市的医药创新企业为例,仅有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的账面现金突破百亿元,百济神州的现金及等价物更是高达286亿多。
除此之外还有诺诚健华、再鼎医药和腾盛博药4家企业手握30亿元以上的资金;即使将标准下放10个亿,手握20亿资金以上的药企也只有一半。
“开源”还是“节流”,又或是另辟蹊径寻求不一样的“过冬”之法?
从“开源”的角度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同样也是体量最大的百济神州,手握280多亿的“巨款”,直接拉开第二名超过170亿,比第三名更是多了超过200亿。
不过,百济神州的开销和亏损也是十分巨大的,2022上半年也达到了近70亿元的净亏损,这促使百济神州必须积极的寻求“开源”,进而缓和资金压力。例如,赶在资本寒冬之前登录科创板募资200亿人民币,与诺华、安进开展合作,不断丰富自身产品管线覆盖和资金池等,也让其手握的现金流有所增长,足以支撑未来几年的国际化征途。
“节流”的代表企业如歌礼制药、再鼎医药和德琪医药等,战略收缩十分明显。再鼎医药财报显示,2022上半年研发投入为8.05亿元,同比下降65.34%;信息显示,再鼎医药为了缩减研发开支,终止了一款CDC7抑制剂(Simurosertib)研究的患者入组和暂缓另一款CDC7抑制剂(ZL1201)降低其内部研发的优先级。
对比之下,歌礼制药的体量在列表企业当中并不算大,但是总体生存能力和资金压力却是最小的。准确来说,歌礼制药可算是将“开源节流”四个字彻底执行的优等生。一方面获取了多项产品销售或推广权益,通过与罗氏、康宁杰瑞和海外药企SagimetBiosciences(SGMT)合作,或License-in产品线的方式补全和丰富自身产品管线,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在保证研发开支增长的情况下,逐步缩减行政开支。
总体来看,歌礼制药的现金及其等价物水平在上表的企业中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约有24亿的账面资金;随着企业发展,研发投入等开支水平可能会继续增长。但是,按照目前结果来看歌礼制药可以说在18A生物药企中面临的资金链压力依然较小。
02
资金链触及生死?
守得云开见月明
根据上文的图表显示,复宏汉霖、迈博药业和开拓药业的资金链情况较为紧张,尤为瞩目的是迈博医药,现金流仅剩8000万元左右。
一般来说,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主要收入是源自于产品的商业化销售,或是产品License-out收取的一系列合作款项。如今,部分Biotech企业在此之外,又另辟蹊径计划从CDMO市场分一杯羹,想要以此为自身带来稳定的资金流水,缓解资金压力。
迈博药业的管线目前包括10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及1个强抗体药物,其中3种核心产品皆为生物类似药,资本市场对这一产品管线显然热情不高。财报显示,迈博药业2022年上半年的2884万收入中,仅有420万来自于药品销售。
“开源”不行“节流”有限,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现金流压力。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迈博药业账上现金尚有3.8亿,但是到了2022年中报,其账上现金仅仅剩下0.8亿。
从财报和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迈博药业近一年来大量资金消耗的主要原因在于布局CDMO,想要以此缓和资金压力,但是产能转化和业务量来看似乎无法缓解企业燃眉之急;同时,作为“上市公司”,迈博药业经常全天成交量为0,流动性较差几乎关闭了二级市场再融资的可能性。
更有业内流传一份8月26日开始上海百迈博制药有限公司停产停业的消息。综合来看迈博医药的资金消耗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此举转型布局CDMO,究竟能否将企业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不仅仅是针对产品,更是每一个创新企业直面的风险。同时,去泡沫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别企业或有经营或市场客观的影响,也有自身商业化水平或者产品管线的问题,确实面临着“生死线”选择。
不过,资本市场往往在乐观时过度乐观,在悲观时过度悲观。行业观点认为,从整体来看,所谓的“资本寒冬”,也是资本市场在概念炒作期的狂热过后逐渐回归理性而已。避开热门赛道和靶点,并不意味着Biotech将无路可走;出海遇阻也不是企业末日,聚焦国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样大有可为。
正如前文提及的部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自身强力产品的上市或管线推进吸引资金或洽谈合作,“开源”、“节流”也可以另辟蹊径,都不应该一味的否认和肯定,也不应该盲目跟风。只有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决策和规划,才是企业所谓“过冬”的生存之道。
编辑:陈淑文
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协会
在金秋九月,高热酷暑气温下,为学..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关于召开第七届四次理事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冉文萍秘书长拜访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
近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联合会秘..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 党建工
落实两新工委安排 党纪党史教育不..协会党支部开展党纪教育党课
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学习宣贯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 促进
为学习宣贯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关于启用《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培训
各相关企业: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关于收取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章程
会徽设计说明: 本标志以表现四..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