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拜登新政AB面:中国CXO全线暴跌,药明生物重挫近20%,但或利于真创新出海
发布时间: 2022-09-14     来源: E 药经理人

导致CXO全线暴跌的行政命令,无需过度惶恐。抛开政治因素对国内的Biotech而言,美国生物技术环境的系统性提升,或将更利于真正的创新药出海。
继被纳入“UVL清单”引发暴跌后,CXO行业公司再度全线暴跌。

显然,这与昨日拜登签署的一则《关于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安全、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的行政命令,以及相继启动的一项《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直接相关。

该命令将为美国生物衍生技术的研究提供数额不明的资金,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从开发替代燃料到mRNA疫苗的所有领域。

拜登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该新法案确保“能够在美国生产国内发明的所有东西”,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从而减少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制药领域。
法案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国内以药明系为首的CXO公司全线暴跌,截至收盘,药明生物、康龙化成、凯莱英、药明康德等跌幅均不低于10%,药明生物跌幅更达19.94%。引发恐慌的行政命令到底说了什么?这项法案对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影响几何?

01
新法案的AB面

全球工业正处于以生物技术为动力的风口浪尖。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必争之域。生物制造可以覆盖从塑料、燃料到药品等一切产品。行业分析表明,在2030年结束前,生物工程将占到全球制药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价值接近30万亿美元。

从今年2月美国将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列入“UVL清单”始,生物技术领域已经成为继芯片之后,美国对中国打击的第二大“战场”。

美国是全球生物科技行业的第一大参与者,无论是从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来看,还是从应用端新药研发来看,美国都遥遥领先。法案为何?

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美国生物科技领域自身正在面临的“衰退危机”;另一方面是来自东方的威胁。

根据Global Data数据,继2021年美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融资和IPO创新低后,今年Q1其风险投资同比再降46%。加上层出不穷的Biotech裁员、卖管线、破产的消息,美国生物科技资本市场已经冷至极点。

与此同时正值美国科技行业经历了10年爆炸式增长后的整体滑坡期,很多人担忧全面的经济衰退将在明年到来。拜登政府希望通过新政令改变这一状况,上述法案呼吁对应用于制药、农业和能源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投资。

美国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制造回流”,这不仅能带回订单还能解决一些就业。文件开门见山的提到,美国过于依赖外国原料和生物生产,“而我们过去对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关键产业的离岸外包威胁着我们获取重要化学品和活性药物成分等材料的能力。”

由此第一条倡议便是,计划将在美国各地为生物制造建设基础设施。现阶段,由于美国缺乏基础设施导致许多美国生物公司在国外进行生产。这一条无疑将影响中国CXO公司们的营收,目前大多数的CXO公司,尤其是大的上市CXO公司,来自海外的营收都超过了50%,甚至超过了八成,这其中很大部分又来自美国。上半年数据显示,药明生物美国地区业务收入占比为54%,药明康德该占比为67%。

另有一条倡议也不容国内的生物技术企业们忽视,该计划将通过推进人类生物数据的隐私标准和实践、生物数据的网络安全实践、生物相关软件的标准开发以及针对外国对手参与生物制造供应链带来的风险的缓解措施,来保护美国生物技术生态系统。

至于其他倡议,有观点认为实际上是在建立更加良好的生物技术环境,从系统上来说将增加前沿技术领域的良性竞争,出海的中国Biotech或将受益于此。

比如一条倡议提到扩大所有美国人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领域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培养多样化的技术劳动力。而人才资源是共享的。再比如,将提高生物技术产品监管程序的清晰度和效率,使有价值的发明和产品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更快地进入市场。这对于真正的创新进入美国市场无异于再提速,中国的Biotech也可能受益于此,加快出海进程。

02
中国的角力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担忧更遥远的事情——来自中国的威胁。

尽管去年美国占全球生物技术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全球市场咨询机构Nova One Advisor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预计亚太地区将在未来十年实现最快的增长,其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便是中国和印度。

实际上,去年7月欧洲知名的咨询公司Daxue Consulting做过一份更为疯狂的预计,中国制药行业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行业。
现阶段这些预测似乎很难想象。

但中国已经启动了第一个生物技术经济发展5年规划,承诺将生物技术行业价值提升至22万亿元(约合3.3万亿美元),并培育更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公司。根据麦肯锡的报告,该市场目前的价值约为3800亿美元。而每年有接近两百亿美元流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

从现阶段来看,恒瑞、石药、中生制药等早已是百亿元营收的制药公司,其创新药收入正在朝百亿大关冲刺,中生制药预计将在2023年达到这一里程碑。而成立仅仅十年出头的百济神州也在去年达到了75亿元的营收,随着产品发力,百亿目标也近在咫尺。后续还有翰森、信达等创新药公司赧然在列。另一方面,早已是营收百亿的济民可信、齐鲁制药早就走在了创新转型大军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也同时寻求未来10年内在生物技术领域超过美国的市场份额。据外媒报道,一名白宫官员近日表示,“美国确实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生物技术创新者,但我们有落后的风险。”

资料参考:
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205/P020220510324283427632.pdf
https://fortune.com/2022/09/12/biden
https://www.ourindia.com/index.php/2022/09/fact-sheet-president-biden-to-launch-a-national-biotechnology-and-biomanufacturing-initiative/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