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七批药品国采节约费用3000亿元;组建医联体1.5万个…最新医改成绩单出炉!
发布时间: 2022-07-26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十八大以来,医改成绩单出炉:

已开展七批集采中选药品、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分别超50%、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
使用原研药和过一致性评价药品比例超90%
医保药品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到2860种 ;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
心脏支架集采首年使用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1.6倍
已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医联体1.5万个
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
下一步: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布局
2022年底前,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遴选建设约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启动相关项目建设

7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并回答媒体提问。 

01
亮出十年成绩单

01
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到27.7%


这十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

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高水平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以县医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逐步成为现实。

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4.4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

02
组建医联体1.5万个,跨省就医下降

针对异地就医流向和重点疾病,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了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了医联体1.5万个,推动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

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9.3%。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03
合理用药水平逐步提升


医疗卫生体系效率持续提升。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同步推进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等领域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

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引导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率达56.6%,合理用药水平稳步逐步提升,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逐年提高。

04
集采累计节约3000亿元左右费用


集采有力地促进了药品和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

在降价的同时,集采兑现了带量的承诺,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比例超过了90%,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05
250种新药纳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超50%


2018年以来,每年动态调整医保的药品目录共进行了4次,四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到了2860种。

其中,整合全国需求谈判议价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

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的愿望。

06
7批国家药品集采,2次高耗国家集采


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以带量采购为核心,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一是密集推进了7批国家药品集采,共覆盖了294个药品,大部分是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的35%。

二是聚焦心内科和骨科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心脏支架的集采已平稳运行了一年半,中选支架首年的使用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1.6倍。人工关节的集采中选结果已在各地顺利实施,中选的产品供应总体稳定。

三是积极推进省级和省际联盟采购,涉及有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三大领域。目前,冠脉球囊、人工晶体的集采已覆盖所有省份,药物球囊和骨科创伤耗材等已被大部分省份纳入集采。

07
101个城市进入DRG/DIP付费阶段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国家医保局在2019年在全国30个城市开展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也就是CHS-DRG付费试点。2020年的时候在71个城市启动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即DIP付费试点。2021年底,101个城市已经全部进入实际付费阶段。在国家组织付费试点的同时,相关省份也推进了省级试点。

2022年,启动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这项支付方式改革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全覆盖。

08
投资超300亿元,支持中医医疗


在已经过去“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了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支持中医医疗服务资源的整体扩容和布局优化,中医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特色优势持续彰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提升了县域中医的诊疗能力。累计支持了接近700个县级中医院。持续支持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当中的中医科的建设,全国85%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置了中医科,绝大部分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够提供中医药的服务。

二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遴选了99所高水平的中医医院和11所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中医的经典病房。全国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从1014个增加到了1482个,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从200个增加到了902个。

进入“十四五”以来,在全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中医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中医药的高峰和高地:
遴选支持30个左右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国家级的平台载体。
支持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中医药参与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队。
全面推动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的建设,扩大省域内的中医医疗服务优质资源。

09
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医联体超1.5万个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53%,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过90%。

二是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医联体超过1.5万个,这是医联体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医疗服务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在上下联动上不断增强。

三是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日间手术量不断增长。建设急诊急救领域五大中心累计超过1.4万个,居家医疗服务不断发展,努力满足危急重症与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02 下一步发展计划

01
组合拳推动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四个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一是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在国家层面,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减少跨区域就医。到今年年底,要基本完成全国范围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今年年底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在省级层面,建设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省域诊疗能力。在市县级层面,进一步发挥地市级医院的医疗救治主力军作用,并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实施“千县工程”等,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努力让患者在市县范围内就能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资源,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的力度,壮大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好基层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推进“县乡一体” ,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推进“乡村一体”,不断完善和落实村医的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

三是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积极作用。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缩小区域间服务能力差距。推动医联体内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搭建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等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做好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制度创新、财政投入等方面政策。构建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充分发挥医保对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以补偿机制和人事薪酬改革为重点,让基层能够留住人才。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增加分级诊疗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02
力争5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在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方面,将按照揭榜挂帅、择优选拔的工作思路,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

加快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不超过10亿元。

目前已经筹备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先导性项目的建设,在今年内要实质落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03
年底前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的规划布局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将围绕“大病不出省”这个目标,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和有序扩围,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

截至目前,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分三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

今年下半年,还将把剩余的11个省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在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04
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方面,全国范围内将以省为单位来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这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主要布局在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市,以地市级医院作为依托,引入省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共建,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实现省域内一般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今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稳步推开。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