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从1到10,阿斯利康未来研发布局靠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7-14     来源: E 药经理人

如果说从2007年创建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到2013年成立中国新药研发部,再到2019年宣布建立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是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战略顺利地从0走到了1。

那么自2021年10月阿斯利康宣布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启用,并成为其中国研发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后,种种深度布局中国研发的创新之举,则是开启了从1到10的探索。

这种探索伴随的是来自中国的研发在阿斯利康全球研发版图上战略地位的升级、中国中心研发创新能力的升级与人才战略储备的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以阿斯利康为代表的跨国药企,正加速调整着在华的战略重心。

从参与到引领

阿斯利康中国新药研发部改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不只是组织机构名字的升级,更突显了阿斯利康加快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上市的决心,与阿斯利康对中国不断发展的科研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信心。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博士

“中国新药研发部在2013年成立时的规模不大,主要工作也围绕着确证性的药物研发。”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回忆道。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本土创新研发力量的增强,曾经的新药研发部也逐渐发展壮大,覆盖了整个阿斯利康全球产品管线涉及到的所有疾病领域。由此来看,中国新药研发部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也就不难理解。

何静介绍,研发中国团队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缩短在中国注册和欧美发达国家注册时间的差距,支持阿斯利康的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加速上市。近两年来,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中国在阿斯利康全球研发网络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明显的变化是,同步研发管线占比的提升。目前,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管线内有150多个项目,与全球研发管线的同步研发已经达到近90%。

另一方面,自2015年开始的国内药审改革也极大地加速了创新药品在中国上市的速度。资料显示,在中国上市的全球首个第三代、不可逆的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药奥希替尼几乎做到了同步开发。2017年该药在中国的获批仅比美国FDA的有条件批准晚了15个月,甚至比美国的最终批准还提前了3周。而2019年上市的国内首个PD-L1靶向药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以及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一线肿瘤用药的获批速度,与欧美日的上市距离已缩短为一年左右。呼吸领域慢阻肺新药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更加抢先欧美上市,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全球第二个上市该产品的国家。

随着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的启用,何静预计,未来阿斯利康每年将在中国新增10-15个项目,5年内获批的新药或新适应症可达60-65个左右。“中国中心已经深度参与全球新药研发,从研发管线布局、研发策略制定,到新药上市及药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覆盖肿瘤、呼吸、免疫、疫苗、感染、心血管、肾脏、代谢、罕见病等广泛疾病领域。”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的未来远不止于此。“站在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中心的策略是在某些领域由中国去引领研发。”何静表示,不仅仅是参与到全球同步研发与新药上市中来,中国中心的研发理念也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变化。“由研发的参与者升级为研发的领导者,最终走出面向中国疾病谱的开发路线。”

的确,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已经着手在一些疾病领域引领全球研发进程,尤其是在一些对中国患者而言有更迫切治疗需求的疾病领域。

何静举例道,中国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发病率较高,慢阻肺、哮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要的慢性疾病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除了在全球一致的疾病领域有共同的研发重点外,还会更加聚焦在对于中国来说有更迫切的医疗需求的这些领域。


构建自研+合作双通道

自2015年开始的药审改革使中国国内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发生巨变。何静认为,这种巨变为中国早期参与全球临床研究、引领医学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论对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还是对医院科研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提升内部自研能力是一方面,寻求更多外部合作机会也是阿斯利康的方式之一。在自研之外,阿斯利康也将通过共同研发、外部引进等方式补充研发弹药库。不论是不断增多的与本土药企联合开发的案例,以及日前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成功举办的首届"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活动,都佐证了阿斯利康在加速构建自己的研发创新生态圈。

“不只是内部研发平台,阿斯利康希望通过搭建外部研发平台,与更多中国本土的创新力量,包括科研院所、本土biotech公司等,共同提升早期研发能力。”在日前进行的首届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活动上,阿斯利康宣布成立阿斯利康研发中国转化医学研究基金,支持中国本土的基础医学及转化医学研究,并加强在早期研发方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全球开放创新平台的CoSolve创新计划项目引进中国,招募更多中国创新力量参与全球新药研发,加速中国智慧惠及全球。

据了解,阿斯利康CoSolve创新计划项目始于2014年,旨在寻求合作者为真正的研究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CoSolve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40个国家达成了超过450项创新合作,其中包括425项计划或正在进行的临床前研究以及35项计划或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对中国中心而言,除了向引领全球研发推进,中国中心还肩负着提升中国早期研发能力的重任。据何静透露,目前中国中心的工作正在从开展确证性研究、支持新药上市,向更早期研发拓展,并利用生物分析、转化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助力全球新药研发。

借着首届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的机会,阿斯利康选择将CoSolve创新计划项目引进中国。本次发布的9大创新需求,受到了国内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热烈回应,收到了来自32家机构及企业的43个创新解决方案。何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向中国创新企业、科研院所征集解决方案,招募更多中国创新力量参与全球新药研发。”

“以患者为中心”是阿斯利康核心价值观,也是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最根本的研发动力所在。阿斯利康希望通过寻找专业领域具有专业特长及专业技术的学术机构、初创企业和早期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者,带来可以迅速转化为切实解决中国及全球未满足医学需求的创新想法。通过与合作方的共同开发,更快地将新疗法带给中国与全球患者。

点燃研发人才引擎

中国在阿斯利康全球医药研发版图中的地位与能力的提升,要求着阿斯利康不断加码在华的研发力量投入。不论是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的领航者还是创造无限大的可能,都离不开创新研发的最核心引擎——人才。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如何招揽并培育研发人才是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阿斯利康中国能够连续多年在中国强势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其制定的清晰的本土研发人才发展与培养计划。

“创新、合作、开放、多元”是阿斯利康秉持的人才观。不过,即使阿斯利康已经连续12年荣膺“中国杰出雇主”,人才的机遇与挑战也依然并存。

近年来,一方面来自科研院所、医学高校的高质量人才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医药创新环境的改善也加速了海外人才回流加速,都为医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储备。自中国中心成立以来,“研发团队的体量与能力上都有显著提升。”何静透露,除了已有的肿瘤、肿瘤、呼吸及免疫、心血管、肾病和代谢疾病临床医学、早期研发科学、临床运营、生物统计科学、产品组合及项目管理、药政事务、精准医学、质量保证等团队外,在最近两年,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新成立了数字与数据创新、转化医学、研发战略、疫苗及感染、罕见病临床医学等团队,并建立了生物分析实验室,进一步扩展新药研发的疾病领域,加强转化医学、早期研发和数字化及大数据创新能力。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截至2021年年底,在华研发人员数量超过700人,62%的员工拥有硕士以上学历,28%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预计到2023年,阿斯利康在华研发投入预计将是2020年的2.5倍,在华研发人员计划将增长至800多人,人员增长率与2020年相比将达60%。

不过,组织能力的提升并非是组织内个人能力的单纯叠加。作为中国中心的管理者,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何静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心得。面对不断壮大的研发人才队伍,何静坦言,在她看来,做研发的人都有很强的自驱力。对于研发团队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科学的好奇心才能不断进步。

此外,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也持续不断地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源和机会。如阿斯利康研发团队独有的R&D Talent Marketplace,提供全球短期的研发轮岗项目。研发团队在全球及中国层面也有定期的学术交流和分享,管理层鼓励员工参与行业大会、外部培训,了解行业动态并不断获取专业知识。另外作为行业内的示范性企业大学-阿斯利康大学,通过搭建高端行业智库及高附加值咨询培训,也为员工提供了丰富的内外部的学习资源服务平台和机会。

面对本土创新的崛起,对何静所在的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而言,研发人才的竞争也变得激烈。

“一方面来说,本土biotech与MNC之间是竞争关系,因为二者在同一个市场中争夺人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二者也是合作者,在共同将中国市场打造成更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全球医药市场。”何静认为,这种竞合关系是良性的,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造福更广大患者的好事。

对中国中心而言,最大的优势是阿斯利康作为平台型企业,能够实现全球创新与本土创新的融合。“让我们在与全球创新保持同步的同时,赋能本土创新,帮助本土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研发人才而言,将是更好的平台与舞台。”

不论是全球研发版图上战略地位的升级、中国中心研发创新能力的升级,还是人才战略储备的升级,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的建立更明确了阿斯利康在未来携手本土创新力量,力求充分满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的临床需求,加速打造中国研发生态圈的战略地位、打造连接中国与全球研发的桥梁和纽带的发展方向。

我们相信,未来,将不仅仅是in China for China,更是in China,with China,for Global。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