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定增10亿,又10亿,贝达药业资金又“烧”光了?
发布时间: 2022-06-30     来源: 药智网

作为中国最早的创新药企业,贝达药业实实在在地吃到了创新药匮乏年代的红利。

单靠一款创新药埃克替尼便实现“十年百亿”的神话故事也激励着无数回国创业的科学家。但是进入创新药时代,越来越多带着雄厚资金、带着顶尖人才的后来者让贝达药业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随着埃克替尼红利消退,新产品销售增长乏力,贝达药业陷入“青黄不接”的低谷。不过近来贝达药业频频左冲右突,特别是在研发的投入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不断进取的雄心,这些努力能否让其王者归来?

频频左冲右突

近日,贝达药业发布定增预案,所募集10亿资金将用于“贝达药业(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对此次定增预案,投资者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实控人积极增持自家企业,说明对未来有信心;也有人认为,高位减持、低位定增,无疑是吃相难看。

不过无论究竟是何原因,10亿资金对于如今的贝达而言,似乎都是意义非凡。

至少从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上看,是为其全情投入的热情添了一把“火”。

从2018年至2021年,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5.9亿元、6.7亿元、7.4亿元和8.6亿元,同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2%、43.41%、39.69%和38.32%,研发投入占比在成规模的创新药企中首屈一指。

要知道贝达药业2021年净利润也才3.83亿元,8.61亿元的研发投入严重透支了净利润。高额的研发投入在主营产品埃克替尼利润下降,新药恩沙替尼无法扛起大旗,青黄不接下,现金流问题的 解决对于贝达而言也愈发重要了起来。

就是当初2020年初,贝达药业也用同样的方式完成了10亿元定增用于新药管线的开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1月又启动港股上市计划,再次拟募集资金10亿美元。

那么问题来了,贝达真的如此缺钱吗?募集这么多资金,贝达药业又把钱烧在了哪些项目上了呢?

管线进展与竞争局势

近期,贝达药业研发管线获得诸多不错的进展。

5月20日,贝达药业子公司美国Xcovery申报的BPI-442096片获得美国FDA批准,且于今年1月已获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6月1日,管线中的CDK4/6抑制剂BPI-16350项目进入联合氟维司群对比安慰剂联合氟维司群治疗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HR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

毫无疑问,这些进展就是贝达上述高额资金去向的直接成果,也是贝达解决目前青黄不接局面的最后方式。

据统计,目前贝达药业共有在研管线20个项目,除了已上市的埃克替尼、恩沙替尼、贝伐珠单抗类似药的后续适应症研究之外,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靶向VEGFR的伏罗尼布正在申请上市,PD-1巴替利单抗、CTLA-4泽弗利单抗已进入临床IIb阶段。而其余项目均还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贝达药业研发管线,来源:官网

不过,无论如何再好管线推进目前也仅是空白,这些管线未来的市场价值究竟如何,则成为了更大问题。

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贝达也并非没有新产品的面世,但“单品独大”的印象也始终未能洗刷掉,原因就是除埃克替尼外两款创新药上市后,并没能给贝达营收比例上带来较大的变化,之前是埃克替尼贡献比例达96.9%,2021年埃克替尼仍贡献了约93%的收入。

好在,2020年底,贝达药业第二款创新药ALK抑制剂“恩沙替尼”获批上市。

因ALK融合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低,再患者疗效和生存期上具备更好的优势,被众多创新药企争相研发,成为当代最火的研发方向之一。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ALK抑制剂总共有6款,恩沙替尼作为唯一一款国产ALK抑制剂,意义上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效果上,恩沙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4%。

因此,在贝达药业的全方位市场推广之下,恩沙替尼可以说是贝达近期最成功的创新药项目,2021年实现收入约为1.5亿元。

但是,有一点值得尤为注意,ALK突变在非小细胞癌患者中的比例仅有5-7%,2020年中国的ALK抑制剂的市场规模才30亿元,总体容量其实并不大。并且,国内ALK抑制剂整体竞争态势也越发激烈,截至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ALK抑制剂就有12款之多。其中,齐鲁制药的二代ALK抑制剂“伊鲁阿克”也已经申报上市,有望在2022年内与贝达的“恩沙替尼”形成竞争局面。

同时,二代ALK抑制剂中,首药控股的SY-707、正大天晴的TQ-B3139、复创医药的复瑞替尼、轩竹医药的XZP-3621也都出处于临床III期阶段;三代ALK抑制剂进展较快的包括再鼎医药的Repotrectinib(TPX-0005)和正大天晴的TQ-B3101,处于临床II期阶段。

各个企业间的研发进程差距并不明显,一旦获批上市,或许会瞬间将市场竞争格局拉到最高,恩沙替尼的国产首发优势也将瞬间荡然无存。

在研项目的“内卷”情况更甚

如果说,恩沙替尼的竞争局面在多数企业中是个例,那么同样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于贝达其他在研项目中。

已获批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正在申请上市的PD-1、CTLA-4,哪个不是各大药企的管线标配,竞争者数以百计,自不必说。

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面临的压力也同样不小。

目前国内有4款第三代EGFR-TKI正在申请上市,分别是奥赛康的ASK120067、倍而达的瑞泽替尼、南京圣和的奥瑞替尼,且大概率会在2022年出现7款第三代EGFR-TKI同时竞争的局面,并且之后还有超过30家处于临床I-III期的第三代EGFR-TKI药物。

稍稍有点想象力的都能判断出CDK4/6抑制剂的未来竞争会是多么的拥挤,都说PD-1是内卷的厉害,恐怕在“CDK4/6抑制剂”的面前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贝达药业管线中的早期项目如泛FGFR抑制剂、SHP2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果,远水着实救不了现在的近火。

结 语

综合来看,贝达药业如今斥巨资打造的这条研发管线,走的还是FAST-FOLLOW路线,中规中矩,惊喜不大,赛道拥挤程度一个比一个厉害,未来拼的也仅仅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与当初“埃克替尼”面世惊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不出意外,恐怕“十年百亿”的神话故事或许很难复制。
而贝达药业一波又一波定增的资金、一波接一波的融资之路,所获得的资金换来如今的局面,到底是值还是不值,那就更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
贝达药业官网、公告、年报等
《曾经的肺癌王者,何时能迎来拐点?》,盛杰医药,2022-6-15
《重磅获批!客观缓解率爆表的ALK抑制剂迎来“三代同堂”》,美柏医健,2022-5-16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