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为了生存!多家药企调整肿瘤业务,试图摆脱靶点扎堆
发布时间: 2022-06-07     来源: 健识局

中国肿瘤市场风云再起,多家药企调整业务布局。

5月底,拜耳宣布在中国设立肿瘤事业部,由韩爽担任负责人,6月1日起独立运作,直接向汇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周晓兰汇报。

拜耳中国2021年收入38.56亿欧元,占全球总收入的8.75%。随着“维泰凯”、“诺倍戈”等多款重磅新药陆续获批上市,拜耳2021年在中国启动战略转型,开始集中精力在肿瘤市场上。

不仅是拜耳。今年4月,诺华全球宣布整合制药、肿瘤两大业务部门后,成立创新药部门。诺华的制药部门与肿瘤部门的领域重叠越来越多,使得公司研发、运营出现不必要浪费,因此才有了合并。业内普遍认为,肿瘤治疗地位越来越高,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光外企有了警觉,国内企业也在密集调动人手。百济神州从西安杨森挖来血液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晶岩;原恒瑞医药首席医学官邹建军出走君实生物。

随着药品集采及医保谈判进入常态化,抗肿瘤药的市场独家占有权将越来越短。即使是独家新药也很难长期立足,企业之间将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医保谈判降价
改变创新药生存方式

医保谈判已重塑中国肿瘤药市场格局,各企业已经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在2018年组织抗癌药专项谈判,最终18个肿瘤药平均降幅64.88%,当时就让众多跨国药企感受到“肉疼”。而真正的医保谈判大戏,于2021年11月才正式上演。

回顾2021年医保谈判,8家PD-1药企的正面交锋堪称激烈。最终4家本土药企成功入围,4家进口PD-1无缘医保目录。

几家本土药企看似利用医保获得市场先机,但都付出了至少降价50%的代价。根据恒瑞医药的财报显示,其PD-1卡瑞利珠单抗零售价格下降了85%。医保谈判的降幅太大,导致很多抗肿瘤药无法达到销售预期,这一点改变了创新药的生存逻辑。

外企选择不进医保的品种同样受伤害。据一线医药代表向健识局透露:4家跨国药企的PD-1产品,除默沙东的K药之外,O药“欧狄沃”、“圣泰奇”、“英飞凡”的销售量还不如进入医保的国产品种。

肿瘤药市场的打法已经变了,但中国依然是全球肿瘤药第一大市场。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中国新发的癌症约406万例,相当于每天超1万人被诊断出癌症。根据沙利文的预测:中国抗肿瘤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是16.1%,至2025年将达4162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药监部门的审批速度还是保持了高效。2021年,国家药审中心通过47个创新药的审评,再创历史新高。

努力转型
欲摆脱靶点扎堆

尽量不扎堆,成了各家药企研发肿瘤药的初级目标。

拜耳的“维泰凯”是全球首个口服TRK抑制剂,用于治疗具有泛瘤种精准靶向治疗药物。此前曾有媒体戏称,该药物是“广谱抗癌药”。拜耳也向媒体表示,精准医学是拜耳肿瘤重点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

诺华也没有扎堆研发,近期获批上市的“瑞弗兰”和“茁乐”,适应症分别是血小板减少症和荨麻疹。“肺癌、胃癌、肠癌是肿瘤最常见、高发的疾病,但参与企业更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分析人士指出,避开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治疗领域,不失为一种企业的市场策略。

此外,重新布局肿瘤产品的市场,也是药企提振公司业绩的手段之一。
而百济神州不惜重金挖走西安杨森原HIPO事业部淋巴瘤业务部负责人朱晶岩。分析人士指出,西安杨森的伊布替尼本来与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是竞争对手,从竞对重金挖人,则是百济快速组建销售团队,获取经营业绩的最佳方式。

邹建军加盟君实生物之后,5月就公布口服新冠药的Ⅲ期试验的数据,不亚于辉瑞的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这也意味着,该药物一旦获批上市,君实生物有望迎来PD-1之外的重磅品种。

这几家努力转型的药企,是中国新药研发的缩影。

事实上,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扎堆现象,目前依然十分明显,想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几乎没有可能。当滚滚红利而来,是做出一门能够快速获得产出,还是选择一个长期主义路线,聚焦深耕地走下去?

这是摆在所有药企面前的抉择。

随着创新药研发产业的竞争越发激烈,留给各家药企商业化的空间并不多,不成功便成仁。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