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三、四月,是上海一年中最美的光景。
天蓝,水清,花娇,鸟鸣。再忙的上海人,也会在这段时间偷得半日,带上家人、约上三五好友,去中山公园踏青,顾村公园赏樱,亦或驱车直奔崇明。初入职场的白领,也要精心打扮,寻一家街边有梧桐树,店里有落地窗的星巴克,打开笔记本,沐浴着暖阳开启周末的加班。
今年,草地芳菲依旧,街道行人寥寥。立夏那天,袁斌在朋友圈发了第70条“隔离日记”。
“终于在隔离中错过了2022年的整个春天。”
01 “如果上海评‘个人隔离’时长冠军,我大概能拔得头筹。”他笑称。
袁斌是上海昂阔医药的CEO。去年11月,因工作需要前往美国,2月19日返回上海,3月中旬完成了“14+7”的隔离。不曾想仅仅四天后,他所在的徐汇区出现疫情。隔离只好继续。
3月27日那个周日,上海发布新冠疫情数据,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0例,无症状感染者3450例。此前三天,两数据之和也均突破2000。虽与日后上海动辄破万的人数“相形见绌”,但终于促使上海下定决心,实施“划江分区封控”。
消息在傍晚发布,次日凌晨5点开始执行。这天夜里,袁斌站在窗边,看着马路上的车流,有些焦虑。他隐隐感觉到,原本还有些盼头的“解封”,正在变得遥遥无期。窗外穿梭的车流里,很多同样焦灼的人,正连夜进行着一场“特殊的通勤”。
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的晶泰科技,主要从事“AI+药物研发”业务。正在进行的药物实验,不是说停就能停的。得知消息后,住在上海不同地方的员工,迅速打包行李,赶回实验室。
公交停运,打车很难,浦东防疫政策几乎在按小时变化。很多人前一秒还能出小区,下一秒就只能拎着箱子回家。晶泰的办公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我能驻场,马上赶到”“我出不去小区了,怎么办”“我打不到车,谁开车,能顺道接我一下”“还有谁能来公司,地址都发我,我去接”……
那天晚上,上海无数“逆行者”从家里赶去单位。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生活在没有床、没有食堂、没法洗澡的办公楼里。
如果说实验还能勉强进行,那么很多临床试验只能被迫“搁浅”。
英派医药在上海复旦肿瘤医院筹备了临床试验,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患者进来。但患者家门都出不去,根本无法参与。公司所有前期付出,瞬间化为沉没成本。只能去其他城市租赁新的中心,重新筹备,争取把时间上的损失降到最低。
虽一直居家,但袁斌的工作没有完全停滞。4月27日,隔离生活的第62天,公司迎来喜讯。经过半年多的持续努力,昂阔医药与合作方签署了一项重磅前沿药物的项目协议,接手了该项目的全球研发。
也是在这天,袁斌还收到了广西的对口支援物资。里面有他从未吃过,但准备尝试一下的螺蛳粉。在阳台上水培的萝卜,也开出了紫红色的花,给家里增添了一点春色。
此时,另一位从美国赶回来的上海药企CEO戈传生,刚在福州完成隔离,去往了距离上海1500公里外的重庆。
02
上海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医药行业重镇。2015年后,伴随着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迅速崛起,具备成熟融资环境、行业生态的上海,顺理成章地成为昂阔、晶泰等很多Biotech公司的聚集地。戈传生的康朴生物医药,就位于著名的“张江药谷”。
得知上海封控的消息后,戈传生不顾周围人反对,坚持按原计划回国。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尽快完成下一轮融资。为了方便约见投资人,他选择暂时不回上海,而是辗转落地重庆。曾在新基从业近十年,亲历过“美国第一次Biotech泡沫”的他,深知疫情叠加国内的行业寒冬,会给行业发展造成多大的破坏力。前路艰辛,分秒必争。
时间来到1993年2月22日上午9点,地点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风头正劲的Biotech公司Synergen突然宣布,当时被视为人类攻克败血症“希望”的新药Antril未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消息一经公布,Synergen股价瞬间暴跌68%。
创新药的融资过程复杂,但逻辑简单。相信你能把“钱变成药”,还能把“药变回钱”,投资者就会掏钱。显然,资本对Synergen失去了信任,捂紧了腰包。由此带来的,是对整个行业信心丧失,大范围“价值毁灭”接踵而至。此后两年,不下十家Biotech公司的股价一夜腰斩。代表美股Biotech公司的BTK指数,也从1992年底至1995年中期,暴跌56%。
相似的一幕此刻正在港股上演。2021年下半年,上市的绝大多数中国Biotech企业,股价出现均50%以上回调。2021年上市的20只18A药企中,有15只首日破发,破发率达75%。进入2022年,破发仍在持续,截至4月13日,有11只医药股上市,其中6只破发,占比超过半数。常被媒体提及的嘉和生物-B(06998.HK)在2022年5月13日报收3.22港元/股,较最高点32.2港元/股,跌幅高达90%。
随即而来的是裁员潮。有媒体根据年报统计,2021年国内近200家上市医药企业中有约四分之一的企业的员工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级市场的哀鸣,瞬间就传导到一级市场。以近年来被业界认为最“火”的细胞治疗赛道为例。从2014年起步之后,融资总额持续同比上升,2020年同比增速达273.46%。但进入2022年后,拐点同样到来,一季度融资总金额18.42亿,同比下降约16%。研究者判断,今年该领域的整体融资情况将不及去年。市场趋于冷静,Biotech的融资越来越难。尽快找到新的进账,成为许多公司掌舵者的当务之急。
“目前融资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戈传生说,但受上海疫情影响,还要等解封后投资人才能前往公司最终确定。
03
投资人“进不来”,测试样品“出不去”。即便戈传生冒着风险赶回国内,但康朴的融资计划、临床前管线推进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面对尚未结束的疫情,经历过上海封控的药企,总结了哪些“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尽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英派CEO包骏说,“英派接下来可能会增加海外员工,增加海外临床试验的比重。就像现在,上海因为疫情封控了,别的地方可以正常运转。有天海外试验受阻,我们国内的试验也可以持续运行。多点布局,行成对冲,才能尽可能能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已经完成实验、试验布局,难以调整的企业该如何应对?
“做好充分的危机预案”晶泰科技化学副总裁张浩说。早在2021年末,公司就成立了“晶泰上海疫情防控小组”,而且“警戒”规格非常高,CEO和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在组里。
据了解,上海疫情尚在萌芽时期,晶泰就开始“备战备荒”。现在,驻场员工的一日三餐不重样,有地方洗澡,甚至连拖鞋、电吹风都一一备齐。实验耗材更是做了充足储备,进度基本做到了有条不紊。
疫情终将过去,当下的“寒冬”如何穿越?
在包骏看来,路径无非三种:“一两年之内,有产品上市,实现商业化;有比较好的临床结果,可以达成国际合作;几家公司合并,减少开支,优化产品线。”
前两者是开源,后者是节流。显然,开源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节流就成为很多公司当下的“必选科目”。
按原计划,英派的资金只能坚持到2022年底。为了应对危机,公司将项目优先级做了调整。一些原本计划自己完成的临床试验,也改为寻求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加入,从而降低成本。“根据新的规划,在一分钱不进的情况下,能延续到2024年年底。”英派医疗CEO包骏说,必须牺牲一些效率,增加一些“缓冲”,应对“寒冬+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
主打“AI+药物”研发的英矽智能科技,去年业务扩展非常快,有多达29条自研管线推进。受行业“寒冬”影响,也计划对项目进行重新梳理。“上海这次疫情,让公司在优化产品线上的决策更加果断,也促使正在研发的新冠药物提升了优先级、加快了进度。”英矽智能科技首席科学官任峰认为,“这都是我们不曾预料到的积极面。疫情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药企的一次机遇。”
无独有偶,另一位业内人士更加直接地认为:“‘寒冬+疫情’的双重考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件好事。”
04
“Biotech正在经历一次健康的调整。疫情带来的冲击,会加速这种调整。淘汰无法在恶劣环境中、在资源紧缺条件下生长的企业。也许很痛苦,但存活下来企业,会使整个行业更健康。”劲方医药董事长吕强认为,“从上帝视角看,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此轮疫情中,劲方医药也有21名员工驻司办公。公司也遇到了物流、供应链不畅等问题。用吕强的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放眼历史,资源最丰富的时候,不一定能孕育最伟大的企业。”这是吕强得出前面结论的根据之一。但在笔者看来,这句话说的比较委婉。回顾历史,其实任何一家能称之“伟大”的企业背后,都经历过资源匮乏、行业洗牌等“九九八十一难”。彼时的通用电气如此,当下的华为亦如此。每一家的故事细说起来,都足够再写出一本“《西游记》”。
困难可以多,但不能是“自找”的。“生物医药公司过去估值太高、泡沫严重。即便上市,盈利能力也不受认可。这不只是当下的问题,而是Biotech公司要长期面对的问题。”任峰认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寒冬’可能永远过不去。即便过去,也还会再来。”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海三位公司高管的答案如出一辙。
“不能单纯以上市为目的。根本方向,还是以把药做出来。”任峰说,“有了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做参照,估值也会更合理,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必须要尊重市场规律、科学规律。”在吕强看来,“做药最终需要瞄准市场和临床需求。投入、产出需要满足投资人的诉求。”要守住企业经营的底线思维,不断沟通调整预算、优化资金安排。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在周围的‘噪音’中安静下来。”戈传生说,“必须守住初心,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做医药人该做的事,尽快做出产品,回报投资人,造福病患。”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不久前的“五四青年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用“一本书”和“一个人”的两则故事,回答了青年人“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的问题。
莫言童年辍学时,看到别人在一起学习玩耍,而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莫言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经典作品,但手里却只有一本《新华字典》。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莫言度过了艰难时刻,而且也为他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对于尚在“青年期”“成长期”遭遇双重困难的Biotech来说,眼下同样无法获取更多的“经典名著”加持,能守住的只有这本最基础的“《新华字典》”。但永远不要小看这本“《新华字典》”,用好它可以创造出许多奇迹。
05
虽然找到了走出“寒冬”的路径,但吕强依然有所担心。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心“脑洞不够大”。“有些不按规律发生的事情总会让人很慌。”
3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第五批5家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的暂定名单,其中包含三家生物制药公司,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和黄医药。5月4日第六批暂定名单公布,亘喜生物、天演药业、1药网、燃石医学、天境生物、泛生子、泰和诚医疗和科兴生物名列其中。
如果说上海封控算是一次“黑天鹅”事件,那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对“逆全球化”加速的判断,就是典型的“灰犀牛”。彼时感觉离人们很远,真正冲到面前时,很多人才发现自己可能无力阻挡。
“对于企业来讲,大家都希望中美关系能尽快恢复,回到互利共赢的轨道上来。但大环境无力改变。公司能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合规。”戈传生说。
聊到企业希望获得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持时,包骏认为:“政府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对于疫情来讲,企业和百姓的购房贷款容易出现逾期一样,希望出台一些金融方面的临时政策。让封控期间,现金流受到较大影响的企业有个缓冲。”
行业观察人士注意到,上海封控期间,很多创新药企的实验、试验被迫终止,损失很大。“创新药企不像药品生产企业,会直接影响市场上的药品供应,很容易在政策指定时被遗忘。”他建议,在政策制定时,对于设有实验室的企业,可以在员工留守、企业复工等方面有所关照。特殊时期,企业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持。大家最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有些行业先驱、优秀的企业,仅仅因为疫情影响,倒在黎明前夜。
封控期间,业内很多朋友也会聊起俄乌战争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任峰的观点是:“这并非杞人忧天。但这轮疫情过后,让我更加坚信,任何时候创业者都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危机的积极面。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5月16日,上海发布消息,全市16个区已有15个实现社会面清零,将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也是在这一天,袁斌发布了他的第“九九八十一条”隔离日记。
莫言讲的第二个故事,主角是他的爷爷。小的时候,莫言跟爷爷去荒草垫子里割草,归程时遭遇大风。爷爷双手紧紧攥着车把,一步也没能前进,直到大风过去后才慢慢直起腰。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印刻在莫言的脑海里。那么,他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莫言说:“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的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这个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
F.F.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
林晓晨《美国第一次Biotech泡沫启示录》
阿基米德Biotech《哪些Biotech可熬过寒冬?》
制药网《药企裁员哪家强?多家公司裁员超1万人》
蔡品件《高瓴也“踩坑”?2020年港股最热门Biotech翻车背后》
药智网《平均融资金额大减,2022“细胞治疗领域”biotech质量下降?》
雷建平《嘉和生物港交所上市:市值140亿港元 高瓴淡马锡是股东》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